首页汽车正文

市场换技术终成正果广本试水合资自主新课题

作者:高薇

来源:

发布时间:2011-03-11 19:47:29

摘要:市场换技术终成正果广本试水合资自主新课题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高薇 北京报道

   不出意外的话,3月26日,广汽本田的首款自主品牌车型理念S1就会在其黄埔工厂揭开最后一层神秘面纱。
    作为广本的“亲生子”,丰富产品线并非理念S1破茧成蝶的全部意义所在。在广本执行副总经理姚一鸣看来,通过理念S1,广本已迈出了其在自主开发道路上的第一步。虽然为实现这一步,广本经历了理念从怀胎到分娩过程中的全部磨难和阵痛,但在广本内部,一个涵盖研发、采购和人才等在内的全新体系已经孕育而生。
    事实上,除去广汽本田,东风日产、一汽大众等企业也都在研发自己的合资自主车型。这是中国汽车工业进入后合资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合资企业对饱受诟病的“市场换技术”的一次突破。
“理念”的理念
    同此前公布的概念车型设计风格犀利相比,理念S1的外观并没有试图打造出一种夺人眼目的气场,反而像极了一个加长版思迪。这也正是广本成熟的地方。
    事实上,理念S1的诞生也确实源于本田成熟的经济型车思迪平台。据悉,这款车4月份上市后将搭载1.3L、1.5L两种排量的发动机,并与广本现有产品共线生产,拥有相同的品质保障体系,并享有相同的售后服务体系,即“技术同步、品质同源、服务同网”。
    4年的等待,外界对这款首个合资自主品牌车型充满期待。不过姚一鸣对理念的销量目标却颇为保守和务实,据其介绍,2011年,S1计划销售3万到5万辆。“对于一个全新的品牌,有一个市场接受的时间的问题,谨慎一点更有利于品牌的长远发展。”姚一鸣说。
    目前,在广本旗下,共有歌诗图、雅阁、CITY和飞度四款车型。由于车型较少,虽然精于营销的广本一直在坚持精品战略,但在近几年中国车市突飞猛进的大势下,广本的增速却渐渐慢了下来。数据显示,2010年,广本累计产销38.6万辆,仅比去年增长5.57%,远低于中国汽车市场平均增长率。
    显然,理念S1的诞生,将让广本增速最快的二三线市场,有更多辗转腾挪的空间。不过,广本的野心并不止于此。姚一鸣表示,理念品牌旗下产品的开发,初期主要是填补广本产品链条上的短板,下一步,理念品牌还将推出SUV车型和A级车型。而从长远来看,理念作为一个独立的品牌,一定会发展出完整的产品线。
广本再创业
    现在,理念S1破题在即,而以上也并非是4年来所形成的唯一成果。
    在姚一鸣看来,发展理念这个自主品牌,不仅意味着广本作为一家合资企业,致力于为中国消费者提供基于中国需求的产品,对于广本自身来说,也意味着企业竞争力的全面提升。据悉,4年来,通过理念S1的整车设计、零部件采购、生产工艺技术和品质控制等方面工作的开展,广本已经建立了一整套自主研发的体系与流程。
    “其中最大的困难就是零部件采购体系和标准的建立。理念作为自主品牌,零部件采购体系的自主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这需要我们对整个供应体系进行重新整合,并建立基于中国市场消费需求的新标准,这是一个非常耗时耗力的工作。”姚一鸣说。
    对现阶段的广汽本田来说,自主品牌的采购体系建立更为重要。理念知识产权属于合资公司所有,这样就可大量使用本田体系之外的零部件供应商,从而大幅度降低成本。这将增强广本自身盈利能力,对此前本田占据主导的合资品牌采购体系来说,也是一个巨大进步。
    此外,促进了广本人才的自立化发展也是理念研发过程中的重要收获之一。据姚一鸣介绍,虽然目前理念S1仍然是在日方的引导下完成,但理念的第二款车已决定将由中方主导完成。“我们最终目标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向本田技研看齐!”姚一鸣称。
    这样的研发路线,与此前本田在北美市场的发展轨迹颇为相似。而在姚一鸣的眼中,理念也将使广本走出国门拥有现实的可能性。因此,有业内人士认为,理念S1带给中国汽车市场的,将不仅仅是一款真正意义上的国民车,更是一个在合资自主发展道路下严格按“起步,就领先一步”要求诞生的汽车品牌。
反思“市场换技术”
    事实上,这也是广本当年提出合资自主战略最引人瞩目的地方。客观地说,广本作为国内第一个提出合资自主的企业,他们的很多行动都带有为整个行业探路的性质,后来者可以在广本既有经验的基础上加速推进。
    而现在,合资自主则俨然已成为了一股潮流。广本之后,东风日产、上汽通用五菱等企业已纷纷发布了自己的合资自主战略。而坊间更是传言中国政府在实施“合资企业不做自主品牌不批新项目”的措施。
    在姚一鸣看来,这是中国合资企业后汽车时代的一个必然结果,也是中国汽车工业对“市场换技术”的一种反思。因为“原来都是拿来主义”,中国的合资企业此前多以外资品牌代工工厂的面目出现。虽然这种方式能够部分获得国外的技术和管理,但是外方对关键技术的垄断封闭和合资工厂颇为丰厚的代工费用,正在让中国车企渐渐偏离“市场换技术”的初衷。
    因此,随着放开50对50合资股比的呼声渐高,随着中国汽车“大而不强”的质疑声渐响,中国汽车工业将如何增强自己的研发能力,又如何形成自己的产品和品牌竞争力,正在成为一个激荡国人自尊的严峻话题。于是,强化对合资自主的要求,便成了中国避免“市场换技术”走向全盘失败的新支点。
    只是,对于合资企业推自主品牌,长城、吉利等本土自主品牌的反应却颇为强烈。有观点认为,此举虽然有利于合资企业中方学习掌握产品开发技术,但是低成本的合资自主品牌车型纷纷上市,对没有合资企业的自主品牌势必造成打压,甚至是灭顶之灾。因此,政府对于合资企业制造自主品牌的行为应给予一定限制。
    争论的存在,更让“理念”的呱呱坠地充满了深意,因为它的实践,对中国汽车产业来说将是一种理念上的创新和观念上的挑战。不过,既然事情尚无定论,那么我们不妨多些耐心,就让合资自主的理念再飞一会儿。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