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oK的世界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陈相乐 北京报道
MOOK?阅读进入了MOOK时代?MOOK迎来了第三次浪潮?……
一连串的“?”让风平浪静了许久的文化界终于有了一丝波动。
3月9日,随着安妮宝贝主编的100万册MOOK《大方》正式上架,“MOOK”再一次走进了大众的视野,短短数日,尽管很多人还没有搞明白“MOOK”是什么,但它的的确确引起了业界和读者的高度关注。在2011年的这个春天里,“MOOK”迎来了它的又一个春天。
MOOK:
比书更杂志,比杂志更书
MOOK的概念起源于上世纪80年代的日本,是英文“Magazine”(杂志)和“Book”(书)的结合,所以“MOOK”也就是“杂志书”的意思。“杂志书”(以下统称为“MOOK”)是将“杂志”和“书”两种形式相结合,以书号办成一本具有杂志形态的刊物。简单地说,MOOK就是图书杂志化。
但是,MOOK又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书,因为它的内容更像是杂志;它也不是传统的杂志,因为它是以图书的形式出版和发行,所以MOOK是一种介于杂志和图书之间的文化产品。
不久之前,日本出版社Takarajimasha对2004年至2010年的日本书刊发行量进行了统计,结果表明时尚MOOK堪称书刊中的佼佼者。迄今为止,在日本,以MOOK这种形式的出版物已经刊出了170个不同的书名,销售额也是与日俱增。MOOK已经成为可以与图书、杂志鼎足而立的日本第三大出版物。
在我国,最早的一本MOOK是冯克力担任主编的《老照片》。
1996年底,山东画报出版社决定出版《老照片》第一辑,所有的文章几乎都是围绕一张或者几张至少20年前的老照片所撰写,稿件内容主要是介绍照片里的人物和故事,可以是历史人物和事件,也可以是政治人物或者平民百姓的家长里短,总之只要照片够“老”、照片背后够有“故事性”就好。令人没有想到的是,《老照片》一经面世便得到读者们的欢迎,首次印刷了1万册,很快就被抢购一空。《老照片》一夜之间红遍大江南北。再后来,《老照片》一贯延续别开生面的图书样式和回望历史的新颖视角,读者对其的热爱依旧不减,甚至曾创下每辑发行30余万册的销售业绩,引发了风靡全国的“老照片文化热”。如今,《老照片》已经坚持了十余年,读者的数量也是越来越多,铁杆的粉丝更是不少。截止到2011年3月,《老照片》已经出版了75辑。“《老照片》”无可厚非地成为一个久负盛名的文化品牌。
2000年,山东人民出版社推出了《经济学家茶座》,这是国内第一本经济学MOOK,受到广泛关注。此后,当《批评家茶座》、《法学家茶座》、《社会学家茶座》、《艺术家茶座》、《历史学家茶座》全面铺开时,“学者茶座”系列杂志书的品牌也牢牢树立起来。
2004年8月,春风文艺出版社推出MOOK《岛》,郭敬明由作家摇身变为主编。他集合了身边爱好文学的好友成立《岛》工作室,每两个月一期,平均销量达数十万册。
MOOK在有条不紊中缓慢发展。以2005年为例,在当时国内书市比较低迷的现状下,MOOK却保持着较好的发行量。当年第13辑《老照片》出版,首印2万册,刚摆到书架之上,便销售一空。不久之后,新推出的第14辑也顺势增加了印数,达到了2.5万册,作为出版方的山东画报出版社获得巨大收益。
不过,虽然这一时期的MOOK有了很好的发展,但它却并未掀起全国范围内出MOOK的热潮来。MOOK的真正高潮出现在2006年。
MOOK:新的出版潮流
事实上,真正将MOOK推向第一个高潮的是郭敬明率领创作团队打造的纯情感文学——《最小说》,尽管他头顶上被冠以的“80后”代表人物让他被很多人所不齿。
2006年,郭敬明的《最小说》问世。这是继《岛》后郭敬明的又一本MOOK,它以低价位走市,以青春小说主打,以郭敬明的人气和畅销书王牌出版商“金利红黎波组合”等方面组成,在出版路上走得极其顺畅。《最小说》受到了诸多郭敬明粉丝和诸多年轻人的热捧,这让很多自叹市场不景气的出版商和作家有些羡慕妒忌恨。据《最小说》出版方长江文艺出版社相关人士在当时的透露,郭敬明在决定做《最小说》之前花了很多时间研究国外出版界,他借鉴最多的就是MOOK。一直到不久之前,就在《最小说》“转正”从MOOK变身为杂志前夕,《最小说》的发行量基本都保持在每期5万册左右。
其实,就在《最小说》如日中天的时候,有人曾算过一笔账:《最小说》当年定价10元,一年至少1400万册,郭敬明每本收入1.5元,那他从《最小说》获得的年收入将高达2100万,完全可以刷新他过去在作家富豪榜上的数字。可见,《最小说》不仅仅是让MOOK有了一个新高峰,更让郭敬明名利双收,赚的盆满钵满。可以说《最小说》成为最吸金的MOOK之一。
事实上,与《最小说》同一年创刊的还有一本综合性人文社科杂志书——《读库》。这本由著名出版人张立宪凭一己之力推出,取“大型阅读仓库”之意的杂志书(MOOK)将这次“MOOK热”得以延续。尽管没有像当时的《最小说》那样夺人眼球,但是定位在精英知识分子上的《读库》也同样获得了巨大成功,保持着每期3万册的高发行量。
这一年,MOOK市场,甚至大半个图书市场,《最小说》和《读库》成为最耀眼的明星。
他们的成功,让更多的出版商和作家们坚定了自己的目标,于是无数的目光纷纷投向了MOOK这块大蛋糕之上。紧随而来的,就是蜂拥出现的《悦读MOOK》、《爱丽丝》、《悬疑小说》、《悬疑志》、《摩客》、《鲤》,这其中比较成功的就包括直接将“MOOK”放到其名字当中的《悦读MOOK》,以及张悦然团队打造的《鲤》。
MOOK已成为一种新的出版潮流。
MOOK市场:
冰火两重天
MOOK的火爆,让中国的图书市场也有了一些微妙的变化。之前的图书市场可以说是图书和杂志一统天下的局面,而如今,尽管我国还未像日本那样形成图书、杂志、MOOK三足鼎立的局面,但在中国的图书市场中,MOOK的数量已经是越来越多。《大方》的编委之一、著名作家止庵对记者表示,据说目前国内市场上存在的MOOK数量,大约有五六十种。
《读库》的主编、著名出版人张立宪曾对外表示:“现在媒体号称投资1个亿才能做一张报纸,1000万才能做一本杂志,我觉得水分太大。做书的资金门槛没这么高,也没有那么难。”在张立宪看来,从某种角度来说,任何人都可以去做一本自己的MOOK。《老照片》执行主编冯克力曾表示,形式创新是MOOK在出版市场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MOOK在出版上具有的杂志连续性,可以给读者一种阅读期待,而且对出版时间的要求不像杂志那么严格,所以可延长其“保质期”。
但是,并非所有的MOOK都如同《读库》和《老照片》它们这样幸运。MOOK市场中,频繁的变更合作出版方、莫名的停刊等现象也同时大量存在。不过因为大多都没有什么名声,所以销声匿迹之时并未引起太多关注。引起关注的只有韩寒的那本MOOK——《独唱团》。
2010年7月6日,韩寒担任主编的MOOK《独唱团》出版第一期,当时有媒体用“千呼万唤始出来,瞬间洛阳纸贵”来形容《独唱团》。然而,就在大家翘首以待第二期的时候,2010年12月26日深夜,《独唱团》执行主编马一木发布了一条微博,宣布《独唱团》团队解散。同时对读者和给《独唱团》投稿和撰稿的作者表示歉意。轰动一时的《独唱团》,短短半年时间,仅仅出了一期,《独唱团》便成为了“绝唱”。
对于为何有些MOOK办不下去甚至夭折,止庵表示:“我觉得这个办不办得下去的问题,不是MOOK这种形式的问题,这个形式没有问题,是编排的问题,比方说你在编排上可能内容不够,或者说内容分量不够。”
谈到自己的处境,有中国第一悬疑作家之称,打造出中国第一本知识悬疑MOOK《谜小说》的蔡骏在此前接受其他媒体采访时表示:“相比很多早早夭折的杂志书(MOOK),我们至今能够比较稳定的出版就算是不错了。所有杂志书(MOOK)共同的一个困难应该就是书号和刊号的问题。前前后后我们换过许多合作的出版社、合作发行商,主要是因为他们没有定性,没有恒心、耐心,总想着一开始就赚钱。而实际上杂志通常要做上一年半载的才可能见成效。他们总想用做书的方式做杂志书,不长久。”
无论是有着十数年的经典MOOK《老照片》,还是现在的中流砥柱《读库》、《悦然MOOK》、《谜小说》,抑或现在刚刚面世便受到极大关注的《大方》,MOOK的未来发展之路如何,是否会有同《独唱团》一样的悲剧性命运,一切都是未知,或许只能拭目以待。
MOOK《大方》编委止庵:我们为何要做一本MOOK
《华夏时报》:作为编委之一,你什么时候开始接手MOOK《大方》的工作?
止庵:去年夏秋之日,到现在已经准备了半年了。
《华夏时报》:最初怎么会想到和安妮宝贝一起做一本MOOK?
止庵:我们一起来商量这个事儿,一起来做这个事儿,就是说不是谁找谁。因为我们本来就是朋友,认识。大家聊天聊起来的时候(有了这么一个想法)。大家看了一些日本的杂志,看了一些美国的杂志,然后我也看了一些上世纪中国二三十年代的杂志,就觉得是可以做(一本MOOK)的。
而且,我们现在做MOOK《大方》也算是一种回归。我可以给你举一个小例子。拿《新青年》这本杂志来说,咱们现在谈起它来,一般的印象它应该是一本像咱们现在《瞭望》这种的杂志,但实际上,不是那么一回事儿。《新青年》是一本发表文学作品的杂志,鲁迅的《阿Q正传》、《风波》、《孔乙己》,就都发表在《新青年》上。而且,周作人一首有名的诗——《小河》,也是发表在《新青年》上,而且还是头条,《小河》一出来从此新诗就算成立了,《新青年》曾经以诗为头条,而且不止一次。
《华夏时报》:包括《大方》在内,大家选择做MOOK,它的哪些地方吸引大家?
止庵:事实上,杂志书(MOOK)牵涉到三个参照的东西。
第一,杂志。有一个问题就是,国内的杂志整个的范围都比较小,都比较限定,就是都受限,什么意思呢?比如说《人民文学》不发表外国作品、《外国文学》不发表中国的作品、读书类杂志不发表小说……杂志在内容上有这么一个比较大的限制。不仅是内容,还有另外一个限制。比如说现在像《人民文学》这种文学杂志,很少发表港台作家的作品,在地域上也有限制。既然杂志有文体和地域上的限制,我们就想做一个MOOK,打破这些限制的东西。
第二,书。我们觉得现在一本书可能容量比较小,书的内容比较单一;另外,书其实都很好,我也是一个以读书为主的人,但是有些情况比较麻烦,比如说一个人他就写了一篇短篇小说,但是你搁在书里面又不够,做不了一本书。怎么办?如果我们有一个杂志书(MOOK)的话,得到这么一个别人写得很好的这么一个小说的话,就可以把它发表出来了。这是一点。另外,与那些学术期刊进行比较。比方说这一期《大方》里边有一篇周作人的一篇未刊稿,从来没有发表过的,9000字。这篇文章如果要发表应该不是很难的,在一个学术期刊上发表应该是很容易的,但是为什么没有发表在学术期刊上呢?就是因为它可能就埋没了,可能几百人、一千人看,可能就跟根本没有这个事儿一样,所以从这个角度考虑的话,我觉得也应该做一个杂志书(MOOK)。
最后一点,就是鉴于跟其他杂志书(MOOK)进行比较,我们也想做一个MOOK。
《华夏时报》:MOOK与MOOK之间的一个比较?
止庵:其他杂志书我也看了一些,觉得有两个问题。
问题一:编者本人的趣味太重。就是太像他作品的一个延伸作品了,太个人化了。我们想做一个不那么个人化的,不是说完全排斥个人化,而不是唯个人化的。
问题二:有一些杂志书(MOOK)我们看到了,里面的文章太短。这就很难跟报纸副刊的文章拉开距离。比如说我看某一本杂志书,基本上每一篇文章都是一个版,就是说一两千字,我觉得,这样的杂志书(MOOK)可能太像报纸里的专栏文章或者说副刊文章了。不过,人家可能是想要多样化,这样可以多组织,这个每个人考虑的都不一样。不过,MOOK还是书,我一直强调它是书。书的阅读跟我们看报纸不太一样,看报纸一般看个标题一翻就过去了,看书还是需要一种缓慢的、沉下心的阅读。所以,这样的话这种短文可能就不适合MOOK的阅读了。有鉴于此,我们就做了这么一个东西(编者注:《大方》)。
《华夏时报》:对以后MOOK的发展,你怎么看?
止庵:我觉得MOOK以后可能会有两种方向。方向一,越来越偏书;方向二,比较偏报纸。大概就这两点。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一个考虑,也不一定对。
《华夏时报》:《大方》会偏于哪种发展?
止庵:如果是偏报纸的话,我们就不会做了。《大方》肯定要做一本偏书的杂志书(MOOK),肯定就是要避免偏报纸这个方向,所以这里面没有实文,没有实评,就是没有任何讨论现实的。比方说我们是没有两会、房子涨价、汽油涨价、车限行等等讨论现实问题的这种文章。
《华夏时报》:明天(编者按:3月9日),《大方》就要上市了,是否会有担心?比如说大家会不会接受?
止庵:没有。因为它的分量很重,所以没什么可担心的,《大方》应该是很好的一个MOOK。我们准备稿子准备了很多,最后一共只选了七篇作为这本MOOK的第一期,所以就需要挑得很严、很仔细。有小说,有原创小说和翻译小说,然后还有行走就是游记,还有随笔,质量是绝对没有问题的。
现在MOOK《大方》好像还是挺热门的一个事儿吧,说实话,我们没希望这个东西高到哪儿去,我们想做一个有意思的东西,有味道的一个东西,就是这么一个想法。
星级MOOK
NO.1《老照片》
推荐指数:★★★★★
标签:怀旧、照片
定位:定格历史,收藏记忆。
定价:15元/辑
诞生地:山东济南
诞生时间:1996年底
主编:冯克力
推荐理由:15年来,《老照片》以她朴素而温情的独特方式记忆和见证历史,使我们得以重新想象遥远的过去,重新认识和反思切身的社会生活。
NO.2《经济学家茶座》
推荐指数:★★★★☆
标签:经济学、国是
定位:“经济学领域的院士科普书”。
定价:14元/期
诞生地:山东济南
诞生时间:2000年
主编:金明善
推荐理由:在这个“茶座”里,海内外著名华人经济学家在这里谈国是,聊学问,评人、讲故事,引领读者走进经济学殿堂。
NO.3《最小说》
推荐指数:★★★★
标签:青春、小说
定位:青春类型文学杂志,刊登最优秀最精彩的小说。
定价:15元/期
诞生地:北京、湖北武汉
诞生时间:2006年
主编:郭敬明
推荐理由:郭敬明和他的团队以青春题材小说为主,资讯娱乐以及年轻人心中的流行指标为辅,旨在刊登最优秀最精彩的小说,力求打造成年轻读者和学生最喜欢的课外阅读杂志。
NO.4《读库》
推荐指数:★★★☆
标签:历史、文化
定位:综合性人文社科读物,“大型阅读仓库”。
定价:30元/本
诞生地:北京
诞生时间:2006年
主编:张立宪
推荐理由:它侧重对当今社会影响很大的文化事件、人物做深入报道,回忆和挖掘文化热点,对文艺类图书、影视剧作品、流行音乐等进行趣味性分析和探究,为读者提供珍贵罕见的文字标本和趣味盎然的阅读快感。
NO.5《大方》
推荐指数:待定
标签:放眼世界、Open
定位:这是一本具有全球视野的文艺杂志,大陆、港台、海外都兼顾,打破了各种界限。
定价:25元/本
诞生地:北京
诞生时间:2011年
主编:安妮宝贝
推荐理由:安妮宝贝携手豪华编委“梦之队”——内地著名学者止庵、香港作家马家辉、台湾著名出版人叶美瑶、外国文学专家胡朗等人打造。首发征订量达100万册,发行量很给力。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