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房改”这一年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陈岩鹏 北京报道
“去年两会代表提的‘住房保障法’议案受到国家有关部门的重视,11月份,住建部还专门请我参加了论证会。”3月2日,全国人大代表、民建上海市委专职副主委张兆安对《华夏时报》记者说。
也是在去年11月,住建部曾公开表示,住房保障法的起草已列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和国务院2010年立法计划,并已形成基本住房保障法征求意见稿。
看到这个,感到欣慰的或许不止张兆安一人。在去年“两会”的这个时候,1000余名代表、委员们接到了一份“二次房改”的建议书,这份建议书是由一位名叫李明的辽宁退休老干部联合14位专家撰写的。本报去年全国两会前第1988期的封面文章对此曾有过详细的报道。
据了解,已形成的基本住房保障法征求意见稿中的主要内容,与李明的建议相契合。“这是人民代表和政协委员共同推动的结果。”接受本报记者采访的“两会”代表和委员如是表示。
去年“两会”,三分之一的政协提案和房地产有关。其中,农工党中央和民革中央不约而同地递交了“二次房改”的提案,至少5个代表团有150名以上的人大代表提出了“二次房改”的议案。
这回没白忙乎
李明这位年过花甲的老人,为了促使“二次房改”尽快推进,曾多次辗转于大连和北京之间,但却鲜有成果。
早在2009年,他就向国土资源部的几位高层官员提交了《二次房改建议书》。但随后,他不仅没有等来任何回复,反而等到了住建部坚持住房市场化和公开否认“二次房改”的表态。不过,全国人大代表和委员们对于他的肯定又让他看到了希望。
在过去的一年里,李明的希望正开始渐渐变成现实。2010年,我国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规模创历年之最,全国各类保障性住房和棚户区改造住房开工590万套,基本建成370万套,超额完成年初国务院部署的任务。
也是在这一年,中央安排保障性安居工程专项补助资金达802亿元,这超过了整个“十一五”中央累计安排保障性安居工程专项补助资金的一半以上。与此同时,一系列涉及金融、土地方面的扶持政策相继出台,为保障性住房建设可持续发展提供原动力。各级政府也纷纷加大资金投入、土地供应。
“从去年一年来看,从中央到地方,保障房建设的规模扩大了,速度加快了,人群覆盖面更广了。”张兆安对此深有感慨。
不仅如此,今后保障房的建设力度还会进一步加大。2011年,我国还将建保障房1000万套,温家宝总理日前也表态:今后五年计划新建保障性住房3600万套,并以公租房和廉租房为主。
房改还将继续
目前全国各地的保障房建设有很大进步。然而,本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目前的“二次房改”还存在一些问题,如认识不够统一、实施不够规范、规划不够周到、责任性和财政方面也有问题。
对于保障性住房的资金来源保障机制,民建中央有一整套非常具体的提案。民建中央建议,应尽快建立完善长期稳定的保障性住房资金来源保障机制,建立责权对等的中央与地方间转移支付制度,明晰中央和地方的职责和权利。
全国政协委员、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金融系主任李稻葵今年的提案就是关于保障性住房融资体制的。
接受本报记者采访的多位人大代表也建议,应明确将社会保障性住房支出纳入法定支出的范围,建设保障性住房要给予土地、信贷、贴息、税收等政策支持,鼓励社会资金参与保障性住房建设。
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市政府参事、中国科学院院士褚君浩把关注的重点放在了城市“夹心层”上。3月2日,他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有一个问题,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公共租赁房,在保障覆盖范围上还是不能保障大部分“夹心层”的需求,同时也不能满足人才引进的需求。
褚君浩建议,建设单位“柔性租售房”以解决不同地区、行业和企事业单位的青年人才的住房问题。“柔性租售房”主要针对“夹心层”群体中的青年人才,主要由系统或单位建造,建造用地可以利用系统或单位内已有的闲置用地,或者由政府批地,政府在城市规划和土地性质转变上给予优惠和支持。
也有代表和委员呼吁应该尽快出台相关法律来保证保障房建设。
“在制定住房保障法时首先要对各种保障性住房明确定位。”褚君浩说。
全国政协委员、山东经济学院房地产经济研究所所长郭松海在提案中也指出,可以加快制定出台“住房保障法”。他表示,应将住房的保障目标、管理监督机构、保障对象、保障标准、保障手段、保障资金来源及相关配套政策等内容予以规范化、法律化,同时通过法律规范保障制度的运作,明确政府的职责地位,确定与本国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适度、合理的保障水准,保证具体操作中的公开和公平。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