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经济增速调低至7% GDP不再是考核指挥棒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27日在做客新华网、中国政府网时表示,“十二五”规划确定我国经济发展速度是7%,要把工作重点放在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上来。与此相对应的是,各省市公布的“十二五”规划建议中,未来5年经济增长目标普遍高于7%,有的甚至高达13%。
在地方政府的G DP冲动下,7%的目标会否像“十一五”设定的7.5%的目标一样难以实现?对此,中国劳动学会副会长兼薪酬专业委员会会长苏海南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表示,随着中央发展理念的转变,对地方政府的考核指标亦将改变“十二五”期间经济增速势必放缓而更重民生,虽然7%只是方向性指标,但预计可降低至8%到9%。
地方目标普遍高于7%或将下调
在业界看来,此次中央调低“十二五”经济增速目标,并不意外。渣打银行经济分析师李炜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经济过快增长的风险过大,而经济下行的风险较小。从客观条件看,劳动力供给增速放缓、工资上涨趋势加强,同时土地、能源、环境等资源价格上升,高经济增速难以持续。而从主观来说,要转变发展方式、追求经济质量,提高服务与消费的比重,势必要调低经济增速。
不过,从目前各省市公布的“十二五”建议来看,其经济增长目标普遍高于7%,有的甚至高达13%。海南、江苏、湖北、重庆等省市提出了“数量型”发展目标,经济增速定位在8%~13%。黑龙江、广西、贵州、河南等省均提出了G D P总量甚至人均G D P5年翻番的目标。
对此,中国劳动学会副会长兼薪酬专业委员会会长苏海南透露,在各省市出台“十二五”规划前,中央已经跟地方打了招呼,一些地方将原来拟的经济增速目标从15%、16%降到了11%、12%。而随着中央“十二五”规划正式出台,苏海南认为将引导各地重新调整经济增速目标,各地也将更好地领会中央科学发展观的精神,更加注重民生。而要防止地方政府的G D P冲动,苏海南认为需要各种措施来配合,除了转变发展理念、调整发展目标外,最关键的是转变考核指标。“以中央为导向,中央的理念转变了,对地方政府的考核评价指标肯定会随之改变,”苏海南说,“地方政府要么换理念,要么换人,这样一来整个发展方式肯定会变的,唯G D P论的现状也会改变。”
对于中央目标与地方现状的差距,研究机构则没有那么乐观。巴克莱银行昨天发表评论认为,中国地区发展不平衡,相对于沿海省份注重居民收入,不少内陆省市有提高经济增速的较强冲动。宏源证券近日亦发布报告分析,“十二五”规划主题的一半以上很可能造成新的投资拉动,例如区域的发展和产业的升级,操作上主要意味着的就是更大规模的投资,包括基础建设、开发区和地产投资等。加法容易做,减法很难,增量大家都乐意,存量很难调整,这种棘轮效应很可能在新的五年的头两年内,形成一个典型的投资拉动的强周期年。
就业压力仍大 但推高经济的作用将递减
事实上,中央调低经济增速目标,并非首次。2006年公布的“十一五”规划就将经济增长的目标定在7.5%,但2006年至2010年之间,经济实际增速为11.1%。此次温家宝总理在“十二五”开局之时,提出未来5年经济增速7%的目标,而实际情况又将如何呢?
巴克莱银行昨天发布报告认为,7%只是方向性指标,“十二五”期间的实际经济增速不可能低至如此,该行预测2011-12年度,我国经济增速为9%-9.5%,2013-15年为8.5%-9%。渣打银行经济分析师李炜亦认为,未来5年的经济增速只能逐步放缓,平均降至8%比较可行,7%的目标预计要到5年之后才能实现。摩根士丹利中国分析师王庆表示,政府在五年规划中设定的目标往往并不能准确地预示未来五年的增长情况。但这也意味着经济增长将放缓。他预测在接下来的五年里年均增长率为9%,随后的五年中年均增长率不到8%。
上述预测,除了前述地方政府的G D P冲动、以及投资拉动发展方式难以改变外,还有一个考虑的因素,就是就业压力。巴克莱银行昨天发布报告认为,“十二五”期间仍然面临较大的保就业压力,这不仅关系社会稳定,而且还关系到消费增长。报告分析,目前,每年有超过1000万毕业生等待就业,以及2.4亿农民工在城市打工。要保证这些人的饭碗,并不容易。报告认为,尽管温家宝总理提出的经济增速方向是7%,但预计他正式提交的政府报告中,会把8%作为确保目标。
苏海南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也强调,就业仍然将是“十二五”期间的头疼大事。目前出现的用工荒只是结构性的、局部性的,跟农民工待遇偏低、融入城市较难有关,但我国劳动力市场整体供过于求的基本格局并未改变,因此,在工资上涨的同时,我国经济依然面临就业压力。不过,苏海南认为,7%到8%的经济增速足以保证就业,“7%是方向性的指标,预计实际增速在8%左右,可能会到9%。”
但从趋势来看,国泰君安分析师时伟翔认为,“十二五”五年每年新毕业人数每年下降,大幅缩减35%,看未来十年趋势更加明显。这与十一五区间的人口每年上行、增加了46%的情况完全相反。由此,“十二五”期间,就业压力对经济的推高作用,估计不会像“十一五”期间那么大,经济增速放缓比较可行。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