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速资产置换防“戴帽”国资再增持力顶长春经开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杨卓卿 北京报道
资产置换后又是一番大笔增持,长春经开国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国资集团)在长春经开(600215.SH)上似乎费尽了心思。
分析人士认为,长春经开的资产置换踩踏的时间非常精准,实际目的之一或许是调节上市公司2010年的业绩。而对于国资集团的大笔增持,上海鸿逸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张云逸表示:“无论是资产置换,还是国资增持,都体现出地方政府的鼎力支持,加强上市公司控制权的意图也很明显。”
1月27日及28日,记者多次致电上市公司证券事务办公室,电话始终无人接听。记者辗转联系上公司独立董事李建华,“对于上市公司的一切事情都很敏感,我一律不说。”他在电话中表示。
火速“资产置换”
事情要从2010年12月10日讲起。
当日,长春经开与国资集团签订资产置换协议,长春经开拟以持有的会展整体资产、长春国际会展中心有限公司95%股权、长春经开热力99.99%股权、兴隆热力100%股权,与国资集团持有的六合地产100%股权进行置换。
根据公开资料可知,国资集团于2010年6月成立,是长春经济技术开发区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全资子公司,也是长春经济技术开发区国有资产和国有土地开发建设资源的整合及运营管理平台,集中统一运营经开区经营性国有资产。其注册资本为12亿元,法定代表人则是长春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主任张焕秋。
事情进展极其顺利,长春经开的资产置换议案披露后半个月便获股东大会通过,并在2010年12月30日完成股权变更。
市场人士反映,长春经开选在这个时点火速进行资产置换似乎颇具深意。
长春经开三季报显示,公司前三季度亏损8632.24万元,每股收益为–0.24元。“如果不进行资产置换,公司很可能就要戴帽了。所以,说公司赶在年前做资产置换以调节业绩并不为过。”一位不愿具名的私募人士表示。
据悉,此次置换出的经开热力亏损4585.07万元,兴隆热力亏损68万元,而公司会展业务近三年年均亏损额在2800万元以上,三项资产共计亏损近8000万元。
在分析人士看来,长春经开此番的资产置换确实是个利好。“资产置换之后2010年的业绩应该不会亏损,对往后而言也带来稳定的业绩。”硅谷天堂创业投资有限公司首席研究员王波告诉记者,国家对地产资产的上市或者重组管控得非常严格,而长春经开置入国资集团六合房地产100%的股权没有采取定向增发方式,并且将资产置换的规模限制在重大重组界限以下,“这样避开监管部门的审批,使得程序走得非常迅速。”
在2010年12月21日公司公布资产置换获批消息的当日,长春经开盘中一度封于涨停,最终涨幅7.46%,其此后相对强劲的走势则与疲软的大盘形成鲜明对比。
改善后的大笔增持
出于各种各样的考虑,在资产置换之后不久,国资集团开始增持该股。
1月25日,长春经开发布公告,公司1月24日收到国资集团通知,后者在今年1月10日至24日短短10个交易日内通过上交所交易系统以集中竞价交易方式增持长春经开1795.02万股,值得一提的是,其5.02%的增持比例已经达到首次举牌线。
对于本次举牌目的,国资集团在其发布的权益报告书中亦表示,2010年所实施的资产置换从根本上改善了长春经开的资产质量和盈利能力,集团看好长春经开未来发展潜力。与此同时,国资集团还表示在未来12个月内存在继续增持长春经开股份的可能性。
国资集团增持到底意欲何为?市场人士还有不同的理解判断。
上海鸿逸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张云逸向记者表示:“事实上,地方国资对上市公司的支持很明显,现在国资集团对长春经开的增持或许不仅是出于资产置换后上市公司基本面的改善,还有加强上市公司控制权的意图。”
长春经开三季报显示,公司大股东长春经济技术开发区创业投资控股有限公司(经开创投)持股数为7825.92万股,占总股本的21.88%。与国资集团一样,经开创投也是长春市国资委全资子公司。
而齐鲁证券一位分析人士则认为:“如今市场环境不佳,信贷政策紧缩,恢复融资功能应该也是长春经开此次资产置换的目的之一,而已经变身地产股的该股肯定难以获得相关再融资方案的批复,我认为公司的下一步还要装入其他的资产,才能让未来的再融资成功。”
后市研判
机构逆市买入长春经开
始终让人有些许意外的是在市场得知长春经开被国资集团举牌增持后,股价却出现大幅下跌。
1月25日开盘后,长春经开股价即一路下跌,股价最高摸至10.33元/股,最低价8.92元/股,振幅15.81%;收报8.99元/股,下跌9.1%,全天成交1.77亿元。
当日龙虎榜显示,国泰君安武汉紫阳东路证券营业部大笔甩手卖出1358.8938万元,位列卖出榜单之首。相较而言,该龙虎榜更引人关注的则是出现在买入营业部第一席位的机构席位,当日该席位买入499.8225万元。
而对于国资集团大笔增持该股却引起股价暴跌,齐鲁证券一位分析人士认为:“该股前期涨幅较大,在市场大势不佳的情况下,利好消息一出反而让前期获利盘撤离。”
上海一位私募人士在提及此事之时也不认同该机构逆市吸筹的做法:“长春经开前期走势较好明显是收到资产置换的利好提振,在国资集团大举增持曝光之后反而有些利好出尽的感觉。前期大盘大幅下跌,近几日该股跌势较猛也便是出于补跌,其实我并不看好该股之后走势。”
记者查阅近一年的公开资料,竟然没有找到券商机构对该股发布的研究报告。在问及原因之时,中原证券一位研究人士向记者表示:“至少在过去的时间,我没有找到该股有值得研究之处。”
从1999年上市到2002年底,长春经开每年坐拥1.4亿元左右的净利润,不想,2003年成为其业绩分水岭,从2003年底到2006年,公司年收益每况愈下,维持在3000多万元水平。时至2007年—2009年,公司的净利润甚至处于每年200多万元的微利状态。
在净利润逐步下滑的过程中,公司还以鲜见的频率更换审计机构。据了解,自从1999年9月上市至今,长春经开已经聘用了6家会计师事务所,最长的为5年,最短的则只聘用了1年。
“频繁地更换审计单位的公司在A股市场并不多见,业内也一般会以此推断这种公司问题不少。”上述分析人士表示。截至2010年9月30日,仅海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客户信用交易担保证券账户一席机构驻扎于长春经开,该席位持股440.13万股,位列流通股榜单第二位。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