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金融正文

银监会开闸并购贷款

作者:唐玮 胡金华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08-12-13 21:54:00

摘要:银监会12月9日发布了《商业银行并购贷款风险管理指引》(下称《指引》),并购贷款正式开闸。而刚刚闭幕的中央工作会议也明确提出,“保增长、扩发展、调结构”是关键。政策层师出有名,资金支持也将得到保证,业内人士分析称,诸如3年前联想并购IBM PC业务的“蛇吞象”式故事或将更多涌现。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唐 玮 胡金华 北京 上海报道

    银监会12月9日发布了《商业银行并购贷款风险管理指引》(下称《指引》),并购贷款正式开闸。而刚刚闭幕的中央工作会议也明确提出,“保增长、扩发展、调结构”是关键。政策层师出有名,资金支持也将得到保证,业内人士分析称,诸如3年前联想并购IBM PC业务的“蛇吞象”式故事或将更多涌现。


保增长调结构的新引擎
    银监会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闭幕之前正式对并购贷款开闸放水,成为“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经济新政的新引擎。
    值得注意的是,在12月10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闭幕的当天,一系列经济数据公布,11月工业品出厂价格(PPI)同比上涨2.0%,创31个月新低,远低于市场预期,通缩威胁渐行渐近。来自海关总署的数字显示,11月我国进出口总值1898.9亿美元,同比下降9%。其中,出口下降2.2%,自2001年6月以来首次出现负增长。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蔓延,中国经济已经不可避免被波及,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
    中央财经大学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对《华夏时报》记者说,商业银行并购贷款迅速松绑的背景,是和国务院近期推出的扩大内需、刺激经济增长的“十大举措”、“金融九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传递的信息紧密相连的,银行会比较积极地参与到并购贷款的项目中去。
    “调结构”是此次经济工作会议的关键字。国际金融危机肆虐,受冲击最严重、经营状况最困难的,正是那些技术和管理水平粗放、低端而落后的行业和企业。郭田勇认为,不能为了保增长而退而求其次,把那些已经或准备淘汰的落后产业和产能包装一新再推出。
    而推进重组并购便是产业升级的一剂良方。银监会对于出台《指引》的解读即是:《指引》以市场化方式促进我国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和行业整合,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持;创新融资方式,拓宽融资渠道,帮助国内企业应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冲击。
    银监会政策法规部的副主任王科进补充说:“我们主要是支持效益好的企业、产业的龙头、高技术的企业,市场排位比较靠前、市场占有率好的企业兼并不好的企业。这样方可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产业升级、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另外也减少了就业的压力。”
    上海创业投资行业协会会长华裕达告诉本报记者,银监会放行商业银行并购贷款,在现行的条件下,银行是可以考虑的,但是目前的情况是,国内中小企业很多,但是资本太少,中小企业要发展壮大,就必须通过各种渠道得到资金,得到银行的中短期贷款可以解决他们的燃眉之急,也有望刺激民间投资。 


如何把握风险防控
    增长要保、结构要调,但风险不得不防。此次比较出乎意料的是,《指引》没有禁止收购兼并贷款被用于二级市场收购,不同于传统的“严禁银行资金入市”的态度,首次打通了银行与资本市场之间的通道。
    尤其在“金融危机都是高杠杆惹的祸”的批判中,中国逆全球“去杠杆化”潮流而主动开闸融资杠杆的背景下,监管部门对“风险”二字更是小心翼翼,层层设防,将促进发展与控制风险两手抓。
    首先将开展并购贷款的银行的准入门槛提高,与本报记者获悉的送审稿相比,最新出台的《指引》对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要求,从8%提到了10%,增加了贷款损失专项准备充足率不低于100%、一般准备余额不低于同期贷款余额的1%的要求;其次,并购贷款期限由7至10年,缩短为一般不超过5年。并购的资金来源中并购贷款所占的比例依旧维持在不高于50%。
    王科进解释说,因为并购是一项风险比较大的活动,贷款的风险比较大,我们希望银行有更多的资本金抵御风险。
    尽管层层把关,但中国社科院金融所货币理论与货币政策室主任彭兴韵依然强调风险如影随形,尤其是在贷款被允许二级市场收购的前提下,“银监会火速推出并购贷款,其中一部分原因也是迫切希望稳定金融市场,‘允许用于二级市场并购’,这其中有很强的政策导向,这可能会在将来对金融体系造成一定的危害”。彭兴韵认为,市场行情稍微好转之时,银行可能顾不了那么多条条框框的限制了,一如上轮牛市,银行资金绕道进入二级市场。其中还隐含着很多的风险,是否带动投资的增加还是个未知数。
    担忧风险之余,也有市场人士担心门槛太高、效果有限。全国并购公会副会长费国平认为,按照条件看,资本充足率和贷款损失专项准备充足率两个指标及要有尽职调查的团队等几个条件比较高,没有多少家银行能达到,这对中小企业间的并购帮助也不大。
    至于之前讨论比较激烈的“银监会将提高银行资本充足率监管要求至10%”的传言,一位接近银监会的人士告诉本报记者,之前确实出于审慎原则,银监会监管二部建议商业银行将资本充足率提高到10%,但这仅仅是监管导向,并非强制性要求,如资本充足率达到10%的银行可能会获得更多的政策支持。
    准许开展并购贷款便是政策支持的其中一项。
    目前上市银行除了浦发和深发展,都能满足10%资本充足率的要求。截至今年三季度末,资本充足率较高的银行包括南京银行25.59%, 北京银行19.14%, 宁波银行16.44%, 中信银行14.66%,中行13.89%,交行13.77%,工行12.62%,建行12.1%,兴业银行11.05%。其余资本充足率在8%及格线徘徊的各家银行,已经陆续发布和发行了不等量的次级债券以补充资本金。


银行惜贷仍会持续
    不过,虽有并购贷款开闸及取消商业银行信贷规模限制等政策,商业银行并未因此而不顾风险增加贷款,相反,惜贷成为银行共同的选择。
    摩根大通报告的统计数字显示,中国金融机构的贷款增长由2007年10月的高峰 17.7%跌至2008年10月的14.6%。三季度央行货币政策报告的统计也显示,国有商业银行在2008年前三个季度的新增贷款反而同比减少了47亿元。
    但信贷支持是完成“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重任的主要支架,是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的重要手段。
    央行在10日下午学习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精神时表示,将立足扩大内需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灵活调节资金供求。
    彭兴韵的理解是,政策层已经出台了很多政策,如多次调整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银行信贷规模控制也已经取消了,财政部、央行、银监会等部门都出台了对中小企业贷款支持的措施。无论在总量的刺激上,还是结构调整上,政策层面已经足够。但在全球市场经济体系依然动荡不安的情况下,见效还需要假以时日。
    关于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如何落实,彭兴韵认为,除了已经采取的政策之外,央行还要视全球金融市场和经济情形的变化而作出进一步的调整,如利率水平还会再调。
    各家银行纷纷表态,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交通银行、光大银行相继发布了信贷方面的措施,与监管部门步伐保持一致。
    但彭兴韵认为,最近这段时间,国十条、金融九条纷纷出台,银行也各有表态,例如追加千亿级别的贷款,更多是响应政策,实际操作上还是会考虑自身风险和收益而作决策。总体而言,信贷紧缩还是会持续一段时间。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