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评论正文

笔夫:金融产品定价权争夺骤..

作者:笔夫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08-12-13 21:53:00

摘要:笔夫:金融产品定价权争夺骤..

 

    周五的中午,当笔夫在餐厅得知美国参议院否决了三大汽车厂商救助法案后,我知道,商品市场的反弹结束了。众所周知,下午开盘便迎来了大跳水,商品市场在最后一个交易日显然结束了为期五天的震荡平衡市,其结果无非是导致在下周全面创出更低的低点。
    过去的两周,证券市场确实上演了精彩的反弹,笔夫在上次的文章中称之为基金的“交差”行情,周五,它们满意地“交差”了,将最后两日计150点的跌幅留给了广大人民群众。
    机构与散户只是小小的博弈,逐利者自然是各取所需,而大到各个国家,为应对危机使出浑身解数,转移危机通常也是强权者的所为。


OPEC与美国在博弈
    对于雪崩式下滑的油价,欧佩克领导人再次以减产相威胁,而且措辞上显得更为夸张和诡秘,说减产幅度将“超出人们的想象”,试图对市场产生震慑,当然,效果自然是非常灵验,当日,国际原油期货价格即大涨7%。
    美国人对待油价的态度已经非常明确,有一个细节表明,从金融危机爆发以来,OPEC任何企图拉抬油价的行为都会遭到美国人的报复。就在OPEC扬言17日大减产的第二天,负责美国能源事务的官方部门美国能源局(DOE)即郑重宣布,在即将到来的2009年,全球石油需求将会每天缩减45万桶,这个预估大大低于该机构此前的评估,上次他们预估明年的需求将与今年持平。按照常理,作为政府部门,不应该在如此短时间内如此大幅度地调低这样的数据。而且更有意思的是,DOE还煞有介事地指出,在刚过去的11月,OPEC成员国的实际产量下降了约每天70万桶,而这仅相当于成员国承诺削减产量的一半。我们当然不能认为这是美国政府无意中说出的话,其所隐含的信息十分有利于我们判断美国人对于油价乃至整个商品价格的判断。
    美国不想在此时让油价重新回到高位,而OPEC内部的分歧使得其有限的减产行为变得有名无实,或者说是雷声大而雨点小,过往的两次减产即是如此,我们有什么理由相信,接下来的减产会有所不同呢?
    美国人很了解OPEC,不过,油价目前已跌至连这个组织中像沙特这样惟命是从的盟友也难以忍受的程度。对于美国人的说法,沙特石油部长阿里·阿尔那米本周四在接受采访时立即回应说,沙特在11月份每天开采了849万桶原油,这与OPEC组织分配给它的847万桶一天的数额十分接近。也就是在这一天,国际能源署也发表报告,认为2009年全球的石油需求将会增加50万桶/天,这样的预测让市场感到很诧异,尽管这个主要为经合组织国家服务的机构的预测几乎没有怎么正确过,但这并不妨碍他们的影响力的发挥,当日(北京时间周四晚上)国际油价罕见地飙升了10%。同时,美国三大汽车厂商获150亿美元救助方案的消息也助涨了油价的上涨,但是没有人相信,汽车业复苏将会很快到来,伴随着这些救助方案同时出现的是不断刷新的失业数据,美国劳工部本周的失业数据进一步恶化,新增的失业人数达58000人,使总人数达到了573000人,这是26年以来的最高纪录。


美元又到悬崖边
    看空美元的经济学家们终于在这周看到了一个久违的令人满意的结果,美元指数连续出现大跌,尤其是周四晚上这天更是出现了4%的跌幅,一度触及60日均线。虽然笔夫在稍早前曾认为美元均线跌至60日均线是合理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市场理所当然地应该就此止步,本月16日,美联储会议仍然有可能继续其减息政策,再次将基准利率下调50个基点,从而使得其利率水平接近零利率。在这样的环境下,如果正常的流动性仍然得不到恢复的话,我们最容易联想到的后果就是日本那失去的十年,但那次衰退只是属于日本,而美国的衰退属于全世界。
    还是那句话,金融市场的去向取决于美元的动向,而美元的动向最终取决于美国政府的战略选择。在对他们的这种战略选择作出自己的判断之前,笔夫提请投资者注意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针对上周人民币突然大幅贬值的做法,美国政府几乎没有提出什么异议,而这周美国财政部公布的报告中主动提及,中国不是一个操纵汇率的国家。美国人非常在乎美元是否能够立住脚跟,这是全部问题的关键。


热闹非凡的举债比赛能否带动信贷热情
    全球性的举债狂潮正在续演,高负债模式正将触角延伸至全球的每个角落,尽管这场危机的源头正是那些没有节制的债务。
    美国政府公布,11月份政府赤字达到1640亿美元,而整个财政年度,赤字规模将会创纪录地达到1万亿美元。奥巴马候任政府也已经拟就了一个规模惊人的基础设施投资计划,在这一点上,他一点也不忌讳有步中国后尘之嫌。另外也有专家估计,随着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中国政府的财政赤字也可能会达到3000亿元人民币,占GDP的比值达到1.2%,当然这距离3%的全球公认的警戒线还有一段距离。但是值得忧虑的一个现象是,在公共品投资支出大幅增长的同时,个人和私人部门的借贷热情却正在出现明显的衰退,如果两者仅是因为经济危机所引发的独立的现象,其结果仍然是正常的。但是在中国,由于从事公共品投资的企业均是政府控制的大型垄断型企业,这就难以避免流动性资源向这些大企业集中的同时,对于中小企业形成致命的挤出效应。在衰退时期,各国金融机构对于中小企业的不自觉的忽视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据野村证券经济学家辜朝明研究,从1929年到1933年这段时间,银行对私营部门的放贷减少了47%,迄今为止经济学家对此的解释是,银行为了解决自身资本充足率的问题而强行回收贷款,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辜先生的研究表明,大部分中小企业借贷热情低落是造成全社会信贷市场萎缩的主要原因,而企业不愿借款缘于之前通过借贷购得的资产价格大跌,使其已经负债累累。
    我们知道,1998年的积极财政政策起效的根本原因并不在于国债投资的本身,而在于伴随而来的房地产、通讯、汽车等产业的勃兴和消费热情的高企,但是,此轮的刺激计划能否拥有当年的天时之利,现在不得而知,目前仅可以预估的是,房地产市场价格已经严重脱离居民购买力而出现积压现象,对于经济形成拖累,通讯市场和汽车市场的阶段性饱和已经出现,消费市场必须尽快寻找到另外一个强力的增长点,这个增长点的出现有赖于中小企业信贷热情的恢复。
    制造型企业所面临的麻烦还远不止如此,本周,PPI的数据出乎所有机构的预测,2%的数据低于之前最为悲观的3%的预测。10%的PPI涨幅刚刚过去了几个月,2%的数据让我们陷入了另一个极端的恐惧。过高的PPI使企业无法承担产品的高额生产成本,但是,急剧下降的PPI又会使得企业终端产品销售价格出现大幅跳水,从而影响到企业的利润率,特别对于那些没有产品定价权的企业,它们遭受的痛可能更严重。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