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金融正文

耕好中国银行业改革试验田

作者:正蓝

来源:

发布时间:2011-01-07 21:49:40

摘要:耕好中国银行业改革试验田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正蓝 北京报道

   2011年1月12日,是中国民生银行成立15周年的日子。15年前的1996年1月12日,在人民大会堂,作为中国银行业改革试验田,中国第一家以民营资本为主体发起设立的全国性股份制银行——中国民生银行横空出世。
    民生银行正是从弱小起步,通过持续的改革创新,15年来,民生银行在中国银行业创造了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奇迹。
    15年来,民生银行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创新试验,并取得了巨大成功,其中,四个方面的创新对于中国银行业改革具有重大示范和借鉴意义:证明了中国的民营资本和民营企业能够办好银行;打破了中国银行业必然产生高不良资产风险的魔咒;解答了事业部制在中国银行业能否行得通的疑问;开创了商业银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广阔蓝海。
民企能够办好银行
    前全国政协副主席、前中华全国工商联主席经叔平是中国民生银行的创办人。
    1996年1月12日,中国民生银行以发起人的方式募集股本,59家单位作为发起人,募集股本金13.80248亿元,其中85%的股本来源于民营企业。这种以发起人方式募集股本组建银行的做法在中国还是首次。
    民生银行的成立,是民营资本进入中国银行业的标志性事件。民生银行成立之后,首要的就是建立一套完善的公司治理架构,使得民营企业的背景能够成为建立良好公司治理的制度基础。
    民生银行在成立之初产权就是清晰的。这一清晰的产权基础,再加上分散的股权结构,使得民生银行从一开始就建立起良好的公司治理架构,避免了“一股独大”和“内部人控制”的情形。随后,民生银行在A股市场上市,准备发行H股的过程中,多次修订《公司章程》,进一步完善了公司治理结构。
    2006年7月16日,民生银行董事会换届,董文标就任董事长。随后,民生银行以强化董事会在全行发展和公司治理中的核心作用为主题,在公司治理方面又进行了重大的革新,这为民生银行推进调整和转型、启动事业部改革、决定H股上市等重大决策得以顺利进行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民生银行用良好的公司治理和出色的业绩证明了民营资本办银行不仅能够办好,而且能够发挥制度优势走出一条特色之路。正是中国民生银行的健康发展为接下来国家逐步放宽对民营资本进入银行业的限制铺平了道路。
事业部制行得通
    与中国的行政管理体制相一致,长期以来,中国的商业银行一直按照总—分—支行的块状体制来管理,这与国际银行业通行的以业务垂直管理为特征的事业部制架构有很大区别。
    2005年以后,面对利率市场化进程加快和外资银行即将全面进入中国银行业的挑战,民生银行决心进行战略转型,转型的重点就是通过公司业务组织架构的改革来提升客户服务的专业化能力和水平。2006年初,民生银行启动了公司业务集中经营改革,把支行的公司业务全部收到分行,支行只从事零售业务。在中国银行业,这是一个创举。短短的半年时间,民生银行完成了22家分行和直属支行的公司业务集中经营,初步形成了行业规划、市场定位、专业化团队、专业化营销和专业化评审。
    看到了公司业务集中经营带来专业化服务能力提升的成效之后,董文标又开始酝酿力度更大的改革——公司业务事业部制改革。在董文标看来,事业部制是中国银行业未来的必由之路,公司业务集中经营顺利推进,让他增强了事业部改革能够成功的信心。2007年7月,民生银行正式决定全面启动公司业务事业部制改革,这在中国银行业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2007年9月,首批四家产品金融事业部挂牌成立;随后的2008年初,四家行业金融事业部挂牌成立,把分行40%左右的资产收到各事业部,由事业部进行专业化经营。经过三年的运行,各事业部显示出强大的专业服务能力、风险管理能力、资产定价能力和创造价值能力,成为民生银行公司业务竞争力的主要来源。
小微金融服务有前途
    中国有3800多万户小微企业,他们在活跃市场、增加税收、创造就业、保持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是经济发展和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力量。长期以来,广大小微企业缺乏正规的金融支持,享受不到现代金融服务。
    对于国内大多数银行而言,小微企业贷款是难言的痛。在1980年代,各家银行纷纷开办小微企业贷款,最终却是以高人工成本、高不良贷款率而收场。此后,各家银行普遍认为,小微企业不适合成为银行的客户。
    在中国银行业,董文标率先看到了小微金融服务的巨大前景,提出了民生银行全面进军小微金融服务蓝海的战略。充分总结了传统模式下小微企业贷款失败的原因之后,民生银行创造了独特的小微金融服务模式:实现零售业务批发做,大大降低人工成本;通过内外部资源整合,实现规模化、规范化、流程化和标准化的运作;依据“大数定律”和“收益覆盖风险”的原则确定风险和价格。
    商业模式的创新带来了民生银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巨大发展。2009年2月20日,民生银行开始推出产品“商贷通”,为小微企业提供单笔不超过500万元、平均金额100万元左右的贷款。“商贷通”一经推出即获得了很大的成功,不到两年的时间,“商贷通”累计发放额超过2000亿元,贷款余额超过1500亿元,贷款户数超过10万户,民生银行成为了全球最大的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机构。
    民生银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成功,让其他银行看到了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巨大空间和发展前景,纷纷推出小微企业贷款产品和服务,为解决广大小微企业的融资难探索出一条可行之路。
打破巨额不良的魔咒
    民生银行成立之后,由于定位上存在偏差和风险管理水平的不够,不良贷款快速出现,到1999年底不良贷款率达到了8.72%,这在当时的中国银行业还属于低水平。从199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银行业的巨额不良贷款开始暴露,虽然经过了上万亿元的不良贷款剥离。到2003年末,银行业主要金融机构的不良贷款余额仍然高达2.44万亿元,不良率为17.80%,其中,国有银行的不良率是20.36%,股份制银行的不良率是7.92%。可以说在世纪之交巨额不良资产是中国银行业的首要难题,海内外很多银行业人士都悲观地认为,中国银行业根本不可能打破巨额不良资产的魔咒。
    2002年,为全方位提高信贷审批的技术水平,抵制信贷审批过程中的行政干预,排除由于短期行为和利益驱动以及道德腐败引发的风险,民生银行在北京、上海、广州地区派出由总行直管的信贷评审专员办公室,派驻信贷审查专员,总行派驻信贷审查专员负责主持分行贷审会,分行行长退出审贷委员会;总行层面,行领导也退出审贷委员会,这极大减弱了各级行领导对于贷款决策的行政干预,在中国银行业率先迈出了授信评审独立化、专业化的关键一步。授信评审独立化、专业化的效果立竿见影。2002年末,民生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一举下降到2.04%,此后一直保持在低于1.5%的水平。
    2003年,在充分总结试行经验的基础上,民生银行总行正式向9家分行派驻了独立评审机构,进一步扩大了总行派驻独立评审机构的范围,并通过标准化的管理程序和授信政策传导机制提高了独立审查制度的透明度。未派驻机构的高风险业务一律上收总行;2004年,民生银行进一步整合评审资源,在北京、上海和深圳成立了华北、华东和华南三大区域授信评审中心,使授信评审工作形成整体优势,并更加贴近市场,提高效率。2005年,进一步优化了授信评审流程,加大了对区域评审中心的授权。通过实行区别区域、行业和产品的专家审批工作制度,发挥了专业评审技术优势和积累专业评审经验。
    独立授信评审体制建立的效果立竿见影,民生银行的不良贷款大幅下降,资产质量快速达到国际先进银行水平,打破了中国银行业高不良贷款魔咒,用自身的行动证明了,在中国,商业银行能够实现良好的资产质量。
    秉承着“提前十年想、提前五年做”的改革创新理念,民生银行正在探索一条不同于中国其他大银行的特色之路,并且用自身的盈利和成长证明了这是一条低风险、高收益的健康发展之路,为中国银行业改变同质化、优化金融资源配置、走特色银行和效益银行之路提供了最佳示范。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