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域1945》 “为了国家”的留缅老兵

作者:周海滨

来源:

发布时间:2010-12-31 21:04:11

摘要:《异域1945》 “为了国家”的留缅老兵

周海滨

   他们曾是一群逃兵,但是他们更是一群思归的老人。
    对待他们,有两种相反的表述视角,一种是在曾是最官方、最主流的价值判断指引下,在深深的责备甚至嘲弄下,讲述一群国民党反动派的士兵如何摆脱不了灭亡的命运,终被历史和人民所抛弃。虽然这类作品没有发生在被遗忘的留缅逃兵身上,但是只要触笔这样的人群时,一切冰冷都呈现于纸上,把杀戮当做一个胜利的故事来描写。另一种是像著名调查记者、作家孙春龙那样,在采访、报道和写作中,贯穿着他的强烈的恻隐之心。在《异域1945》中,孙春龙试图用利落的语言和平静的情绪讲述他为之激动的故事,但是这个故事的锋芒想藏都藏不住。
    芒刺在哪?在这些失落在异国的远征军士兵身上吗?
    显然不是。
    刺向了哪?显然是刺向了这个国家,刺到了每一个被这些故事感动的人。前者感受到的是疼痛感,而后者触动到的则是愧疚感。
    从这个意义上说,孙春龙是成功的。
    他与卡波特不同,他相信自己的报道和文字可以改变这个国家的运行规则和方向,他同样相信的是,一个伟大的故事是不会缺少听众的。
    所以,他在讲故事的时候,抛弃了在采访和写作中的冷静和内敛,让情感在笔端流淌,他想告诉听众:在那里,有父辈的战场;在那个国家,有正在凋零的他们;在那个年代,有为了国家的他们。
    这是一个关于一群年轻人不再年轻的故事。
    这些年轻人是为了保存这个国家血脉的一群人,但是却孤影远悬。他们自己却成了异族人。
    他们是甲午战争以来中国首次出国作战军队中的一员,他们曾经唱着抗日救亡的歌曲激扬前进,曾经喊着“国无分男女,女子何以不能抗战杀敌”请赴前线,但是,他们因为种种缘故在抗战胜利后选择了回避或逃避。
    于是,孙春龙面对着他本人并无力来解释的问题。留缅老兵问:“说我们不抗日,在国殇墓园里,我们那么多兄弟是怎么死的?” “我想跪下叩一万个响头,却找不到他们的牌位。”
    这是一本让人震撼的历史之书,让人读出了弘一法师的“愁”字。弘一法师当年与众人登顶雁荡山,面对大好风光,他思及国殇长叹一声“愁啊”。
    弘一法师晚年手书的“悲欣交集”仿佛映射着失散老兵的晚年命运。在孙春龙的努力下,20多位抗战老兵找到失散近70年的家人,这些“隐居”缅甸的远征军老兵们终于在人们遗忘了的时候出现了。
    他们是如何走进公众和国家视野的,《异域1945》用强烈的现场感和纪录片视角告诉了我们答案。
    一同告诉我们的还有,国殇之下,民何以堪;老兵不死,只是凋零。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