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电视插播广告:谁的救世主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李蕾 北京报道
年末贺岁档,自然是大片竞争的时间。每到此时,各大导演轮番上阵,你方唱罢我登场,票房战争年年都如火如荼。对于观众来说,这无疑是件好事,导演们竞争得越厉害,观众们自然越有好电影看。然而,2010年的贺岁片出现了另外一种竞争——看谁的广告更长。这让观众有些郁闷,花几十块钱买票,要看的是电影,怎么看起广告了?不仅仅是电影,电视也一样,正在热播的《金婚风雨情》因为植入广告太多太露骨,如今也正在经受观众的非议。
花钱看电影还是看广告
如今这广告扩张得有些快,原本只是看电视的时候觉得广告时间长,看电影的时候更多的是抱怨植入广告太多。如今看电影,植入广告没见少,贴片广告反而也进来了。
2010年末上映的两部大片,《让子弹飞》和《非诚勿扰2》,两部影片的贴片广告达到了十几分钟到二十分钟,这种强加给影迷的广告,使影迷们越来越觉得厌恶,有的影迷甚至退票。
所谓贴片广告,是相对植入广告来讲。植入广告是指在影片中用台词、道具等等达到广告效果,特别是道具,大到汽车、电脑、手机,小到一瓶饮料,都可以做广告。春晚就曾经因为这种广告而招致很多人的不满。因为这一般是电影专用,电视则不适合。贴片广告则是和影片无关,单独播放的广告,一般在片头片尾以贴片形式出现,如同大街上的海报、广告牌一样,此外,电影还有映前广告。
花钱看电影,变成了花钱看广告。几乎所有的观众都为此不满,特别是长达十几乃至几十分钟的广告,成了观众受煎熬的时间,想出去透透气,还不知道广告究竟多长,怕一出去就错过了开头。有网友在网上表示:“你想看当下热映的《让子弹飞》、《非诚勿扰2》吗?对不起,得先看完近半个小时的贴片广告。”
电影的贴片广告并不仅仅是让人反感那么简单,实际上,对于花钱买票的观众来说,这无疑是侵犯了他们的权益。北京市消费者协会发表声明:指责商家的行为已经违约,侵害消费者的知情权、公平交易权和自主选择权三大权益。买票看电影本是合同,没有按规定时间放映,无疑违约。观众花的是看电影的钱,非得看广告,无疑侵权。广告本是交易,观众被动地被卷入,无疑是强制交易。三大问题证明,这绝非简单的广告问题,而是一个法律问题。
电视剧广告让人烦
倘若电影广告尚可忍受,毕竟人一年看不了几次电影。那么电视剧广告就是“是可忍孰不可忍”了,因为大多数人每天都要看电视。电视广告的问题已经吵了很久,从最早的游动字母广告、挂角广告,到电视剧插播广告等等,广电总局使尽浑身解数,但却收效甚微。早在2005年,广电总局就明文禁止挂角广告和游动字幕广告,与虚假广告并列。然而直到现在,挂角广告等等仍旧大行其道。
而另外一个重要的广告问题即电视剧插播广告,广电总局也曾在2009年明文规定:播出电视剧时,可以在每集以45分钟计中插播2次商业广告,每次时长不得超过1分30秒。其中,在19:00至21:00之间播出电视剧时,每集中可以插播1次商业广告,时长不得超过1分钟。电视台播出电影时则与电视剧相同。
不过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广电总局的规定显然没有得到很好的执行,而且,还有变本加厉之势。如今不仅仅是插播广告,植入广告也成了无数观众心中的痛。
特别是最近热播的《金婚风雨情》,被誉为“树立了电视剧植入广告的标杆”。全剧的前半部分还好,可能是因为涉及年代久远的原因而不好植入。但到了后半部分,植入广告彪悍登场,时间之长久,形式之露骨,简直是肆无忌惮,食用油、冰箱、保险公司、药品乃至水饺轮番登场,不雷死人不罢休。网友评价曰:“没有最雷,只有更雷。观众将在吐血中成长。”还有观众表示,《金婚风雨情》的植入广告,超越了观众所能接受的“广告”底线,“它们简直是在‘强暴’观众。”
广告是救世主?
广告如此猖獗,其背后自然是利益使然。就电影广告来说,有业内人士指出,贴片广告这块利益巨大的“奶酪”,最终落入的是影院和制片方的口袋。而资深广告人则透露,虽然贴片广告的价码一般500万起步,但相比其他形式,其性价比还是非常之高,因此受到广告商的青睐,贺岁档期间的抢手程度甚至直逼央视春晚。
实际上,电影广告对于电影的制作者们来说,也是一个痛苦的事情,比如被誉为“广告贩子”的冯小刚,《唐山大地震》被指植入了一亿广告,《非诚勿扰2》被指植入了6000万。最开始冯小刚还表示出对植入广告的不满,只是不得不为而已,但是到后来,也开始维护广告,并且最近还弄出一个“躺着赚钱”的论调。他说:“中国电影不靠广告就活不了。”
相对来说,电视剧的导演在观念的“进步”上则要滞后一点,最近因为广告而被痛骂的《金婚风雨情》的导演郑晓龙说:“现在广告商对广告的要求越来越细,他们甚至直接把剧本拿去改。其实我们已经尽量删减了。”郑晓龙表示,作为导演,他不希望电视剧中有任何形式的广告,“我自己很反感广告植入。还有,时下很多电视台都采用将广告覆盖在片头上的做法。这种做法其实是侵犯了作者的署名权,只是现在很多人都没有意识到。观众对广告植入的批评是正确的,以后我会注意。但这是整个娱乐圈、整个社会的问题,要改起来很难。”
然而,这依旧难以改变广告的现状,央视每年黄金档电视剧之间的广告总是拍出天价,而各种植入广告也越来越猖獗,显然,对于电视剧的制作和发行方来说,这一块蛋糕太大了,大到已经不容任何打击和批评的程度了。
广告是毁灭者?
对于影视作品的制作者和发行者来说,广告是救世主,不管是贴片广告、植入广告,还是插播广告,全都是他们生存的重要资源。
然而对于真正的消费者——观众来说,广告无疑是毁灭者,原本冲着电影买票去看的,结果先是一大堆广告让人郁闷,原本兴致勃勃地看电视,然而看不完的广告让人兴致全无。久而久之,爱看电影的人也不去电影院了,爱看电视的人也不打开电视了。据悉,现在有相当一部分的中老年人每天在网上看电影、电视剧,网上看,虽然也有广告,但可以选择快进不看,剧情连贯,不必苦苦等候,可以一次看个痛快。
这些事实足以说明,广告,正在消灭着人们看电视和看电影的欲望,非但如此,因为广告而闹上公堂的也不少,2010年7月,西安市民陈晓梅在电影院观看电影《唐山大地震》,但放映时间开始后并没有播放电影,而是播放了十多分钟的贴片广告。陈晓梅认为自己的权益受到侵犯,将放映电影的西安保利博纳影城告上法庭。10月底,西安市雁塔区人民法院一审判决认定影院侵权成立,判定影院向陈女士退还看电影所花的35元票款。
然而,即便如此,广告仍旧越演越烈。
2010年初的时候网友曾经在网上自发呼吁实行“电影退票制”,然而却引来了导演们的一片怒骂。中影发言人为此还表示:“退票制不是说实行就实行的,因为它必须兼顾多方面的利益,比如制片方、发行方、院线、电影院等等。”
很显然,这个多方利益中,并没有观众的利益。他们是否想过,真正为这些所谓“多方”提供利益的人,恰恰是被他们忽略掉的观众。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