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堵”欢迎你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张智 北京报道
居北京,大不易。
张嘉慧还记得她来北京上班的第一天。那天她起了个大早,精心准备,早早从住的劲松出发,出发去位于国贸的单位。
全程不过三站地,走路也就几十分钟。她提前一个多小时出门,然后,坐在被堵得纹丝不动的公交车里,晃了整整一个小时才到。那天的场景,她形容:“后来习以为常但当时确实惊悚,马路就像一个大停车场。”
住在通州的林楠也还没适应过来,怎么每天早上,京通快速路上从五环开始车就跑不动了。
越来越多的人向往着奥运留下的鸟巢、水立方奔赴北京工作之后,才发现这个城市的人是如此地多,生活起来是如此不容易。
事实上,借着奥运经济,北京已经把城市功能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10号线、5号线、4号线、9号线,新地铁已经把北京城地下空间编织成了一张密集的大网;高速路、环线集中开通,接下来北京还要建磁悬浮。
当奥运带来的鲜花散去,掌声落幕,两年后的今天再来看,最终留给城市的是功能的完善和提升,这才是最宝贵的财富。
中国社科院城市所所长潘家华的话不好听但很中肯:“奥运本应该成为城市功能提升的一个契机,但在这一点上,北京做得并不好。”
难题依然是难题
一场大雨暴露出了城市功能的严重缺失。
2004年7月10日,北京暴雨,二环、三环等重要路段瘫痪,当时全市共有40余处路段发生交通拥堵,21个路段严重拥堵。此时距奥运会还有整整4年。
之后4年间,针对城市功能提升,相关专家在测算奥运总花费时提供了这样一份账单:用166亿美元兴建奥运场馆等基础设施,计有1215公顷的奥林匹克中心、760公顷森林公园、37座比赛场馆中的14座新建场馆;动用120亿美元改善北京市的空气和水的质量;动用200亿美元改善北京市的交通道路条件。
奥运过后两年,200亿美元改善过后的北京道路上,由于9月、10月的两场小雨,仍导致全市一百多条交通道路飘红,不断创下交通拥堵新纪录。
“奥运前好像并没有这么拥堵,奥运期间单双号限行,实际上刺激了汽车的消费,不少人家为了出行方便,买两辆车,这实际上带来了负面效果。”天则经济研究所公共事业所研究院余晖表示。
“当时大力发展轨道交通,奥运前有三条地铁线路开通,后来证明,这种发展策略是非常有益的。但与此同时,地面交通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余晖介绍。“现在自行车道、人行道越来越窄小,全部让路给机动车道,但交通仍然拥堵,丝毫没有改善。”
难题还不止这些。奥运前炒得沸沸扬扬的概念,比如垃圾分类、车辆使用乙醇汽油、南水北调工程完工等,直到两年后的今天,仍然没有落到实处。
记者了解到,南水北调最终时间不断推迟,乙醇汽油不见踪影,就连最简单的垃圾分类,也是在今年7月,媒体密集报道垃圾围城的困境之后,社区分类垃圾桶才缓缓现身。
奥运之前,北京将蓝天数作为奥运重要指标之一。1998年北京的蓝天天数约为100天,经过近10年的治理,2006年北京蓝天天数已经达到241天,占全年的66%,主要大气污染物浓度全面下降。
事实上,如果能把这样的标准保留下来成为习惯,或者进入部门考核标准将是一件功在千秋的好事。结果到现在,鲜有像奥运期间的集中关注了。
管理依然缺位
难题迟迟难解决,背后是管理机制上的缺位。
“中国城市规划一向是管理导向,以管理方便为优先,不考虑实际使用方便不方便。”潘家华表示,“一系列重大活动,让城市越来越漂亮,代表性建筑一座接一座拔地而起。但我国强调外观性不考虑实际用处的弊端正在慢慢显现。比如机场轻轨,修建好了为什么很少人使用。它也是个形象工程的代表,进出不方便,换乘不方便,冬冷夏热。”
“对中国来说,这样的大型活动越少越好。”余晖表示。据介绍,大型活动的安保费用近年来呈几何态势增长。而这些费用是完完全全的开支,活动结束后得不到任何回报。如果将这些费用用以完善城市基础建设,比如增加分类垃圾桶,修建过街天桥,修建排水通道,对城市来说将会有非常好的效果。
城市本应让生活更美好,然而现实的状况是,生活在城市中的人感受更多的不是生活的便利,而是更大的不便。拥堵的交通,雨后的积水,无不在呼吁着城市的完善。
当一座城市以其规模闻名于世,它所需要做的就是放慢脚步,完善自身,而不是风风火火追求大规模。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