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亿乾隆转心瓶:买卖≠爱国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陈相乐 北京报道
伦敦郊外,一座不知名的简陋仓库内,欧美亚顶级收藏家、世界各大拍卖公司的高管齐聚,英国班布里吉斯拍卖公司的一场小型拍卖会正在举行。小乡村里上演群雄逐鹿。
当地时间11月11日,在最后一次喊价结束之后,拍卖师没有掩饰住自己的激动,连续两次强有力地落槌,以至于他几乎敲坏了手中的木槌。让他如此兴奋的是:自己的这一敲,敲出了5160万英镑,也就是人民币5.5亿元的天价拍卖成交纪录。至此,中国最贵艺术品在这座伦敦郊外的仓库内诞生,它刷新了今年春拍期间黄庭坚《砥柱铭》4.368亿元的成交纪录,同时,也创造了亚洲艺术品拍卖成交最高纪录。
创造这一奇迹的是一只清乾隆珐琅彩“吉庆有余”转心瓶。
神秘的天价瓷瓶
1930年代,海伦·波特的父母从外人手中得到这只乾隆珐琅彩“吉庆有余”转心瓶,并一直保存在伦敦的家中。
70年后,当海伦·波特兄妹收拾父母的故居时,在家里的书架上发现了这只布满尘土的瓷瓶:高约40厘米,瓶底印有“大清乾隆年制”的字样,瓶身镂空,中间绘有两条鱼和纹形波浪,瓶颈涂黄色,瓶身天蓝色。兄妹二人立即将瓷瓶送到拍卖行。
最终,专家们得出这样的结论:这个粉彩镂空瓷瓶,是乾隆三十多年官窑制品,属于清三代瓷器中的巅峰之作,更重要的是,它应该是当年皇宫的收藏品。
工作人员兴奋了,最终将估价定为80万-120万英镑(约850万-1300万元人民币)。
11月11日,拍卖会如期而至。超过百名买家到场,其中大部分都为华人。以120万英镑起价,一共有6名男性买家和3位通过电话出价的买家彼此竞争,半个小时内叫价数次,每一次出价,都以100万英镑递增,竞争异常激烈。最终,在4300万英镑之时落槌,加上佣金和增值税,总价格达到5160万英镑,也就是5.5亿元人民币的天价。
“卖家海伦·波特虽然对瓷瓶拍卖价格抱有很大期望,但绝对没有想到最终的成交价会如此之高,以至于他们后来一直不敢相信,直到拍卖槌落下去的时候才敢相信。而海伦·波特的妹妹则几乎晕了过去。”拍卖结束后,拍卖行的工作人员表示。
是谁不惜重金拍下这件瓷瓶?拍卖行并未透露买家相关信息,但据英国媒体介绍,天价拍下这只瓷瓶的买家来自北京。
事实上,与买家同样神秘的是:这件中国清朝乾隆时期的瓷瓶怎么会到了英国伦敦呢?
“1930年的中国正处在一个可怕的时代,世界经济也陷入大萧条,也许是哪个迫不得已的中国人卖了这只花瓶。”有英国民众表示。
而相关专家却认为,这一乾隆瓷器有可能是在英法联军攻陷北京掠夺圆明园或故宫时被掠夺,并最终被带到了英国。
天价的瓷瓶颇具神秘色彩。
“瓷器爱国主义”
实际上,对很多中国人来讲,追寻它的来源似乎已经不再重要,重要的是将这些流落到海外的中国文物回购回来才是最主要的。
早在此次拍卖之前,2009年2月26日,圆明园鼠首、兔首铜像在巴黎拍卖,厦门收藏家蔡铭超以3149万欧元的总竞拍价拍得。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了当时一场关于回购流失海外文物的热议。有观点认为,巨资进行回购是最不值得提倡的行为,如果数以百万计的流失海外文物都要以巨款进行赎购的话,无异于再次被掠,二次被盗。
时隔1年,5.5亿元天价拍卖结束之后,英国《每日电讯报》一篇报道引起热议:来自中国、伊朗、埃及和印度的人们,正不惜代价买回他们失去的文化遗产,这些遗产因为战争或是西方收藏者的掠夺而流失海外。英国记者史堤夫文森更是直言不讳地说,天价花瓶背后是中国人的“瓷器爱国主义”。“如今中国的一些富人们,正带着爱国主义情结,急切地想买回本国文化遗产。收回这些文物,有助于他们重寻身份和文化。”
国内部分人士表示,把老祖宗的东西收回来,这样才对得起自己的祖宗,买这个瓷器的是一个民族英雄,是爱国主义的表现。
然而,无数的声音是表达了对此事的不理解和不支持。“有这些钱为什么不去做些实际的事情。多做点慈善事业救济穷苦,难道不比买个破瓶子拿回来摆在架子上要好上百倍?里子重要还是面子重要?这样是在变相鼓励强盗!”“过去的败家子丢失的国宝,现在的败家子再买回来,国宝回来以后也难保得住。”甚至有网民提议说查一下他们的资金来源,指出中国的富豪来钱容易,花钱也简单,花大价钱购买这些文物,是争狠斗富的表现。
“瓷器爱国主义”,一时间成为舆论的焦点所在。
“我觉得这(天价购买瓷器)是一件很正常的买卖行为,因为拍卖无论如何定义,就是把特殊的物品通过公开竞价的方式卖给出价最高的人的一种买卖行为。说到底,这就是买卖方式,没必要去沸沸扬扬地褒或者去贬。单纯地去褒或贬并不合适。买的人要以平常心去买,看的人或者评论的人以平常心去看或评论。”中国拍卖行业协会副秘书长王凤海接受《华夏时报》记者专访时表示。
在王凤海看来:“天价购买瓷器本身不是一件坏事,有它正面的东西。它从客观上证明了我们国力在增强;老百姓,不管是个别人还是大部分人,他们手里的钱在增加,要不然他们也拿不出去。这是一个好的表象,最起码不是坏的现象。当然,拿着钱用这种方式来表示就说是爱国,也不必然。毕竟这也不是一种民族英雄的作为、爱国主义的表现,也不值得全民族去效仿、大力宣扬或者倡导。”
诱人的瓷器
实际上,作为瓷器的故乡,几千年来,瓷器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从未淡出过国人的视线。
公元前16世纪的商代中期,中国就出现了早期的瓷器,至宋代时,名瓷名窑已遍及大半个中国,瓷业达到最为繁荣的时期。元代,被称为瓷都的江西景德镇出产的青花瓷成为瓷器的代表。青花瓷釉质透明如水,胎体质薄轻巧,洁白的瓷体上敷以蓝色纹饰,素雅清新,充满生机,一经出现便风靡一时。同时,作为古代中国的特产奢侈品之一,瓷器通过各种贸易渠道传到各个国家,精美的古代瓷器作为具有收藏价值的古董被大量收藏家所收藏,甚至欧美人士在结婚时,都特别喜欢送赠高级瓷器茶具。在世界范围内,瓷器成为中国最具代表性的元素之一。也正是这样,“中国”的英文China与“瓷器”的英文china才会在拼写上一致,自然而然,大多数的中国人对瓷器便有了一段难以割舍的情结。
2005年佳士得以1568.8万英镑(约合1.66亿元人民币)拍出“元青花鬼谷下山大罐”,创下当时最贵瓷器的纪录。这个纪录一直保持到今年10月初的苏富比秋季拍卖会。著名女收藏家张永珍以2.5266亿港元(约2.16亿元人民币)成功拍得“清乾隆浅黄地彩锦上添花‘万寿连延’图长颈葫芦瓶”,成为中国瓷器的最高成交纪录。然而,这个纪录仅仅保持了一个月左右就被5.5亿元的“清乾隆珐琅彩‘吉庆有余’转心瓶”打破。
不到两个月,乾隆时期的两件瓷瓶就先后创出天价,提及其中的原因,香港收藏家唐楚男表示:“康雍乾时期,最为强盛,国富力强,皇帝有多余的金钱和时间做些精美的瓷器,所以清朝这个时期的瓷器是最好的。”
春拍期间,《砥柱铭》拍出4.368亿元之后,曾引发艺术品市场上一股对中国古代传统书画的热潮。如今,一个多月的时间,瓷器相继创造拍卖行业的天价,是否会上演又一轮瓷器热呢?
王凤海对记者说:“最近的2天时间内,有两个人找到我,说手里有相当好的瓷器,希望我帮助他们找好的拍卖公司,现在看来,这件事已经激发了人们的热情,吊高了很多人的胃口。不过,不管大家是不是为了钱,有一个好处便是,这可能会连带一些国宝级的东西浮出水面。”
而对于秋拍即将上演的瓷器热,王凤海建议:“大家要以平常心来对待瓷器,选自己喜欢的、买自己喜欢的、藏自己喜欢的。”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