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标签

首页证券正文

离开和留守的都是精英

作者:范晓曼

来源:

发布时间:2010-11-12 18:45:58

摘要:离开和留守的都是精英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范晓曼 上海报道

   与证券市场阚治东齐名的申万巴黎基金公司董事长姜国芳,的确是资本市场的风云人物,从证券公司、银行到组建申万基金公司,他认为,基金总体市场架构是很好的,比较下来,10年来总体走得很顺利,没有出现行业和系统性问题,银行和证券曾经都发生过重大事件,基金当初的制度设计很好,在资本市场的地位、影响及作用很大。
    在记者采访姜国芳的过程中,他一直强调公募基金业对资本市场的贡献,一种是流动占比,二是虽然没有国际市场那么大,但影响却深远,是中国资本市场很重要的支撑点。
效率!效率!
合资股权更换异常顺利
    “外界对我们股权评论很多,其实这一次的股权转让比较有序,与合作方的谈判比较顺利、比较圆满,我们在寻找股东方合作时,始终跟证监会保持一线沟通,没有外界传言中的迫于监管层的压力。”
    其实要想坚持原则是容易的,但市场给予申万巴黎很大的压力,在与巴黎银行合作的几年里,姜国芳经历了很多的是是非非。姜国芳认为,之所以国内公募基金业合资公司成功不多的原因,就是一开始谈的时候比较粗,结婚了,以后生活不习惯,外方中方都各自坚守各自的利益。
    这些反而使得姜国芳在此轮股权谈判中提供了一些经验和教训:双方一定要形成良好的股东会议和良好的董事会决策下的工作机制以及经营管理层面上的良好机制,未来在业务管理、创新、开发、国际发展形成合作的诚意。
    按照姜国芳的话说:找到了革命道路,所有的合作一切围绕治理、发展、有利于公司的职工、股东和投资人这三个方面。
    虽然所有的合作细节和文件已经报批到证监会备案,没有对外公布外资方的具体名称,但姜国芳对记者表示很欣慰,因为和新股东的谈判在理念上是一致的,效率也高,在谈判中,需要他做决策时,十分钟时间意见出去了,对方也是半个小时就反馈意见了。
渠道!渠道!
要给公司生存的权利
    “对很多小公司来讲,应该更公平些。既然把它放在一个合适的生活环境里,住到好的小区里了,然后断水断电,让它怎么活?”
    对企业来讲,是有经营压力的,不但销售成本很高,而且基金的规模也不稳定,收的钱还没有付出的多,姜国芳很感叹现实中的渠道规则,如何放大销售渠道,是个很严峻的问题,他提倡要大力发展机构直销和销售平台,要有自己的账户,假设当年券商也是委托别人在销售,就不会有现在的声势了。
    记者在此轮《基金12载思考》采访中都遭遇到基金公司高管对渠道狭窄的抱怨,姜国芳有着同样的烦恼:渠道不提供完整的客户信息,基金公司就不能对客户进行直接沟通和投资教育,显得很被动。
人才!人才!
人尽其用才是硬道理
    对于有些研究员做了几年之后就想做基金经理的想法,姜国芳表示理解,很多人都想在更大的舞台上施展,但机会只有那么些,上去的人很开心,没上去的人不开心,就流失了。
    “其实有时候没上去不代表你不能上,而是根据需要配备一定的比例,我们现在也很注重年轻梯队的培养,行业里有了一批年轻的基金经理,从长远来讲是好事,但还是有痛苦的过程。”他觉得,做研究员跟做基金经理是有很大区别的,研究再好,跟基金经理所承受的压力是不同的,变幻莫测的市场变化、人员变化,如果是经历过完整牛熊市的“老运动员”就能驾驭得住,而年轻人可能就不行了。
    自组建申万巴黎的6年来,最让他觉得骄傲和比较留恋的事是,这是个精英的行业,离开和留守在申万巴黎的人都是精英,出去的也有很多在挑大梁。
合规!合规!
最不能容忍有人在行业中作祟
    或许是因为姜国芳是军人出身,眼睛里不揉沙子,也或许是长期形成了习惯和个性,最不能容忍的就是作祟的人,最反对的是对行业、公司有破坏性的行为,只要是原则性的事情他一分都不会让。
    他谈及曾经热闹非凡的行业中靠打新股挣钱来提升业绩的看法,因为他的坚持,申万巴黎一直遵守着打新股的数量不能超过总量的行业规定,对于别人违规比例申购提高中签比例的做法很不屑。
    “虽然盈利高,但我不同意,千万不能忘了,我们是合资公司,就是要引入先进的文化,不是让你们钻狭缝来赚钱的,我们是要开百年老店,要力争公司没有污点。”当初,因为这个公司内部还曾发生过分歧。
    在谈及未来5年的发展定位时,姜国芳使用了三高的说法:高标准、高起点、高速度的发展。眼下的焦点和困惑在高速发展上,对申万巴黎来说确实需要下工夫,它不光是量的问题,好在这几年的发展,有了比较完整的产品线。“虽然很多公募业的创立者有些灰心和失望,但我还是斗志昂扬的。”

Q&A

Q=华夏理财
A=申万巴黎基金公司董事长姜国芳

    Q:对于行业中的人才流动,该视为个人的短视行为还是制度本身的原因?
    A:对于人员的流动问题,有着很多的原因,心理压力大,整天讲数字排名,一个完全的经济命脉机构,它有自身的规律和运行的正常机制,如果每个人都想活得很滋润,一味地去追求考核排名、个人的名利,那肯定就走不远。

    Q:对于私募与公募的并存,投资者该如何去甄别,是否需要有效监管?
    A:私募追求的是绝对利润,它靠什么来拿绝对收益,所以在监管上一定要严格,有序,金融行业需要所有参与到资本市场的机构要有序和理性,假如都立足于自身的回报率高,迟早一天这个行业会出现问题,盘子越大越有风险。
   
    Q:对于有些人在行业中战斗了12年还在坚持,而有些曾经风云的公募高层转身私募后被监管层调查,您如何理解?
    A:对于还在坚持的人,唯一的解释就是个人很想对行业的发展起到一定作用,我虽然没有研究过这些人公转私的具体原因,但其中的压力是肯定的。
    投资人要求你有规模和业绩,但经济工作有自身的规律,公募的业绩要求应该有个正常的区间,如果大于它是不正常的,小于它是没有做好,在正常的区间内是可以的,公募应该追求的是行业平均利润,而不是盲目追求没有边际的利润。

记者手记
办公室里摆放一顶警帽

    在上海淮海路新世界40层见到申万巴黎董事长姜国芳,是有一番故事的。
    或许,老话里的不打不相识是绝对真理。记者之前的一篇报道,使得姜董事长直奔北京甚至带来了律师函。当然后来事情的发展一切朝着好的方面在进行,9月份,申万发了今年以来的第二只基金。
    没见姜董之前,记者揣测其一定是威严而难以沟通的,没料想,姜董似是儒雅的长者,给记者娓娓道来他在证券市场厮杀的经历以及深刻思考着合资公司究竟该有怎样的合作模式,该挑选怎样的合作伙伴,才是对基民最大的责任。
    纵然是身居董事长之位,姜董也感到心里有压力,言称不可逃脱基金排名的现实,但一味地追求排名,基金业是走不远的。他认为,基金业该静下来思考了,把它做成实实在在、合规、有生命力的市场,基金业眼下最大的问题是,经营压力大,销售成本高,规模不稳定,去年整个基金业发了118只基金,发行了4800亿,而赎回的却有5000亿,不但没有增量,反而下降。
    他很赞同《华夏时报》去研究一些很前瞻性的基金业现状,对本报推出的《基金12载思考》表示赞许,深挖公募基金业的地位和作用到底该如何,该有怎样的法人治理、投资理念、投资方法以及队伍该如何形成。反对一些媒体把热点放在枝节上,总是描述基金业的是是非非,很难形成共鸣。
    外界似乎都传言,姜国芳是很强势的,记者倒没料到他在用人上还是挺民主的,他从来不批条子,都是几个部门对应聘人员进行考核,他只有签字的份,完全按照市场化原则在用人。
    但他也坦承,一个基金经理沉淀了5-6年之后,一定会流动。有追求更高平台和职位的;有些是在机构里未必做得很好,很难生存选择跳槽;业绩排名不好被自然淘汰的;做法不是很合规机构不敢再任用的;再有些是工作环境根本就水土不服,这些都造成人员的流失,其实没有什么玄妙之处。
    跟姜国芳聊天的2个小时里,彼此的感觉是舒适的,姜董也很愿意直陈行业里的一些怪现象,对合资公司的生存模式有了新的思考,希望未来的日子里,新股东的加入真能如他所愿,在平等和工作节奏上保持高度一致,在技术、风控、国际理念共同资源上有着良好的合作,有着良好的股东会议机制,未来公司会在业务管理、创新、国际市场发展上共同建议。
    心态是平和的、对行业的思考或许是一种责任。记者在他办公室里看到了一顶带警察帽徽的帽子,似是警笛长鸣之意,就在公募基金业屡屡查出违规事件的当口,可谓是一种对所有诱惑的一致抵制和另类的自我约束。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