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锡明:金融创新推动商业银行发展
交通银行总行行长 牛锡明
就全世界来看,大家都不喜欢银行家,但是又离不开银行家,大家对银行家又爱又恨,这就是现代经济的一个特点。
在中国,银行家们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在中国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在2008年后的金融危机中,同世界的银行收缩流动性相比,中国的银行业是做了巨大贡献的。对保中国经济的稳定增长,也做了很多工作。金融危机的发生让人们对金融业有很多担忧,但是在后金融危机时代,银行业还是会很好地发展的,特别是人均GDP提高的过程当中,中国的人均金融资产会有一个大的发展。
而在这个过程中,金融创新是重头戏。今后几年,金融创新恐怕不仅对金融业,对中国整个经济的发展也是非常重要的。
金融危机给全球经济带来冲击的同时,也带来了对世界经济体系改革的反思。后危机时代,中国银行业不仅面临着发展机遇,也将迎来发展模式的巨大的变革。这意味着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的金融业与世界的金融业联系更加紧密,中国银行业将处于世界同一标准的监管体系下。怎样在同一个监管体系当中既保持中国银行系统的稳健,又根据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么一个国情,保持银行业的创新发展是一个重大课题。
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三十一大类的制造业当中,一半以上的行业中国都是第一。目前,中国银行业也夺得了多项世界第一。
但是,与汇丰、花旗这样的大银行相比,中国银行业的国际化刚刚起步,中国银行业的金融创新也是刚刚起步。未来应该怎样提升银行业的国际化的经营水平,提升金融创新的水平?
第一,在稳健基础上鼓励金融创新。金融危机的发生固然与衍生产品过分膨胀有关,但是不能因此而否定金融创新。从整个金融业发展的历史来看,金融创新一直是经济发展的动力。银行要支持中国企业的创新,但不能仅仅通过发放贷款去支持企业的创新,而是应通过多渠道、多产品去支持企业的创新,特别是通过金融创新,来支持企业的创新。
如果中国金融业仍然单纯以信贷来支撑经济的发展,是不可持续的,而且仅仅靠信贷支持经济的发展,也会埋下巨大的金融风险。所以,在今后金融业的发展当中,要大力发展金融创新,不能把金融创新同稳健经营对立起来。要靠稳健经营来防范问题,也要靠改革创新增加活力,只有两者相辅相成才能保持中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第二,经济转型要建立在金融创新的基础之上。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正在创造巨大的社会财富。如果说改革开放前二十年,中国人只能解决温饱问题,那么,现在就已经步入财富积累的时代,必然会带来金融资产的快速增长。
目前,外国银行进入中国的市场,瞄准的目标就是私人银行业务,就是利用外资银行境内外联动的优势,为私人银行客户提供财富管理的服务。在这一领域,我国的商业银行大大地落后了。如果私人银行的客户都在外资银行开户办理业务,将对中国银行业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未来五年到十年将是中国金融资产快速增长的时期,金融资产的增长速度会比较明显高于GDP的增长速度。中国社会阶层的结构正在向橄榄型结构演进。使管理金融客户成为可能,财富管理市场将会迅猛发展。未来几年中国的银行业要研究财富管理问题。商业银行要通过金融创新,为客户提供包括投行、证券、保险、信托、基金和租赁在内的全面的金融解决方案,以综合化的服务吸引客户。
第三,家庭银行、手机银行引领着金融创新的方向。互联网的发展催生了网络社区和网络族群,租赁需求呈现多元化,三维支付无所不在,网上银行、手机银行、家庭银行等将成为未来银行发展的方向。银行的支付平台与企业结算平台连接,银行网络与银行网络之间的对接,银行电脑与家庭电脑的合二为一,手机银行与信用卡的融合都会影响银行的经营模式。商业银行需要创出新的结算方式,电子网络的发展已经为银行的经营模式提出了挑战,未来电子银行发展将大大超过现有的这种物理银行。
后危机时代的中国银行业拥有巨大的发展空间,也面临着众多的挑战压力,把握机遇迎接挑战是中国金融业发展的新主题。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