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汽通用五菱否认股权更迭乐驰宝骏渠道统一有望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李邈 上海报道
还有不足20天,上汽通用五菱新品牌宝骏的首款车型宝骏630即将下线首演,围绕这一全新品牌的重重谜团,也正随时间的临近而逐一揭开。
鉴于宝骏将建立全新的营销渠道,同样独立渠道的雪佛兰乐驰的去向始终是外界关注的焦点。对此,上汽通用五菱总经理沈阳透露,未来乐驰也将逐渐纳入宝骏渠道。这似乎预示着,乐驰换标只是时间问题。
对于风头正劲的上汽通用五菱来说,更引人注意的新闻还在后面。日前有媒体报道称,上汽通用五菱三方股权已达成默契,五菱将出让给通用10%的股份,协议只待有关部门批复。
作为回报,通用将在柳州建立更庞大的乘用车基地,这意味着股东方将更大限度地支持上汽通用五菱的乘用车项目。不过,上汽通用五菱和通用中国的相关人士均对此予以否认。
扑朔迷离的股权
延续在国内微车领域的强势地位、大力拓展海外市场、积极开发全新的乘用车体系,是上汽通用五菱未来觊觎的三大战略。
相比微车和海外市场,沈阳将乘用车业务视为驱动上汽通用五菱未来20年发展的全新引擎,其对于乘用车市场的浓厚“兴趣”,仅从悬挂雪佛兰标识的乐驰以及“跨界车”五菱宏光的相继“试水”便可看出。
3个月前,宝骏“马首”LOGO的亮相宣告其乘用车项目正式进入倒计时。对于上汽通用五菱的三方股东而言,宝骏的意义颇为重大。
尽管仍未下线,但在上汽内部,宝骏已被看做与荣威、MG品牌并驾齐驱的“三驾马车”,三者的定位也泾渭分明,即MG主攻海外成熟市场,荣威主打国内中高端市场,而宝骏的机会在于国内10万元以内的家轿市场及海外新兴市场。至于通用方面,也将宝骏比作中国市场除别克、雪佛兰、凯迪拉克外的生力军。
无论对于上汽还是通用而言,宝骏都将实现上述两者产品线的差异化补充,而上汽通用五菱在微车市场的成功,令股东方对其冲击乘用车市场的前景充满信心。
由此,通用汽车毫不掩饰对于增持的兴趣,通用中国总裁兼总经理甘文维即对本报直言:“只要上汽通用五菱肯卖,我们就买。”
目前,上汽通用五菱的股权比例为,上海汽车占50.1%的股权,通用汽车持有上汽通用五菱34%的股份,国有的柳州五菱汽车有限责任公司持有剩余的15.9%,而通用方面一直希望五菱能够出让10%。
作为交换,通用将给予上汽通用五菱乘用车项目最大的支持。根据媒体报道,双方已达成默契,股权出让协议只待相关部门审批,但本报连线上汽通用五菱和通用汽车相关人士时,均对此传闻予以否认。
“未来某天,我们声明股权转让成功,也没什么可意外的,只是不是现在。”通用中国的内部人士称。
拒绝纯粹的“拿来主义”
如是,股权转让仍属谜团,而对于上汽通用五菱而言,宝骏才是当下的关键。
按照计划,上汽通用五菱计划将在宝骏旗下每年推出一款产品,未来也还会继续开发SUV、MPV等其他乘用车型。“全面覆盖A级、A0级、A00级车,这就是上汽通用五菱未来5年的战略。”
具体到车型研发,沈阳强调,反对纯粹的“拿来主义”,而宝骏除依托股东方通用的技术支持外,还更大程度地参与产品研发,该公司与包括湖南大学等国内多所名校建立了战略伙伴关系,共享研发资源,上述大学纷纷派专人驻厂参与研发。“只有打造自己的品牌,才有自己的基因,技术掌握在合资企业中,才有可持续开发新车的能力。”
事实上,在已发布的三大合资企业自主品牌中,除宝骏明确表示11月18日下线外,东日启辰量产车有望年底下线,广本理念也有可能在今年年底明年年初下线。
从品牌到产品的扎堆跟进,合资公司的自主品牌车型似乎已是一种趋势。抢先推出首款量产车,上汽通用五菱面临的首个问题,即如何在短期内提升品牌的辨识度?
对此,上汽通用五菱销售公司总经理杨杰认为,品牌建立绝非一时之功,宝骏未来将更加专注于“触点营销”,即保证产品性能的卓越、销售网络展厅的一致性、品牌推广的针对性等多个方面向外界传达宝骏的理念。
乐驰换标或只剩时间
杨杰透露:“目前宝骏经销商还未最终确定,第一批经销商肯定会在新车上市前确定下来,预计应该在明年初,数字应该在100家左右。”杨杰在接受本报采访时,间接地给出了宝骏上市的时间表,即最迟不过明年年中正式上市销售。
而外界颇为关注的乐驰归属问题,沈阳认为宝骏代表着上汽通用五菱全部乘用车品牌,因此悬挂雪佛兰LOGO的乐驰被纳入宝骏渠道是“很自然的事情”。
目前,上汽通用五菱商用车渠道在全国有1300家以上的服务网点,而乘用车乐驰的全国网络共有100多家。尽管乘用车与商用车一样,同归上汽通用五菱管理,但雪佛兰乐驰的营销网络始终孤立存在,且只有乐驰一款车型销售,因此多数城市上汽通用五菱的乘用车经销商与商用车“幕后老板”都是同一法人。
现在看来,这种情况似乎将有所改变。宝骏网络的筛选工作,势必会看到乐驰经销商重新“上岗”的身影,而未来宝骏渠道预期做强后,乐驰的LOGO从目前的“金领结”雪佛兰换成“马首”的宝骏似乎也只是个时间问题。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