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金融正文

银行深陷信贷围城

作者:作者为空的文章

来源:

发布时间:2010-09-10 21:38:09

摘要:银行深陷信贷围城

   编者按:为了实现拨备和资产规模的硬约束,银监会正在讨论的拨备新规引发银行股暴跌。从监管层面看,拨备新规能够很好地预防未来发生的信贷风险,但从银行们的现实出发,当年度利润必将受到严重冲击。在国家宏观调控形势越来越严的趋势下,作为银行主要生财之道的贷款却在规模和行业投向上受到诸多限制。蓦然发现,银行已然陷入信贷围城中!

预计吞银行利润829亿 拨备新规抑制信贷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杨中华 北京报道

     一条尚未实施的拨备新规,已经先在资本市场显现出了它的威力!
    9月7日,有媒体报道称,为了实现拨备和资产规模的硬约束,银监会正在讨论今年年末商业银行按照减值准备对贷款总额2.5%的比例计提拨备(即拨备/总贷款比率),此前银监会对此并没有硬性要求。
    在银监会将于年底准备实施拨备率的影响下,9月8日,银行股应声下跌。9月9日,银行板块依然疲软,收盘时,16家上市银行无一收红,有7只银行股跌幅超过2%,跌幅最大的兴业银行下跌2.81%。从9月7日至9月8日,16家上市银行组成的银行板块已经下跌3.67%,名列跌幅榜第二位。
    一知情人士对《华夏时报》记者透露,目前,拨备新规处于银监会的讨论阶段,并有望在年底实施,银监会主席对此创新监管工具十分认可。拨备新规也将与其它的监管指标共同给商业银行贷款筑起防火墙。
    一位商业银行人士对记者解释道,从目前的消息可以看出,拨备新规对商业银行未来的风险还是起到了预防和防范作用,也是监管工具的创新,跟以前的拨备覆盖率和拨备充足率形成了互动监管。但是,如果年底就推行拨备新规,那么对商业银行特别是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利润冲击较大,而2.5%的标准也值得商榷,并且实施后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商业银行的放贷意愿。
    如果按照拨备新规,在16家上市银行中,目前只有农业银行符合监管标准,达到3.16%,建行和华夏银行为2.49%,其余均不符合新规。如果年底实施新规,那么16家上市银行要增加计提拨备829.21亿元。
监管层认可拨备新规
    为了支持4万亿的经济刺激计划,监管部门提出了宽松的货币政策,商业银行在2009年向市场新增贷款9.59万亿,而2010年的新增总贷款也将达到7.5万亿。虽然两年新增贷款规模将达17.09万亿,但这除了令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有点捉襟见肘外,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都出现双降,拨备覆盖率也急速上升。据银监会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6月30日,我国境内的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4549.1亿元,比年初减少425.2亿元。不良贷款率1.3%,比年初下降0.28个百分点。
    银监会曾要求商业银行在2009年末提升拨备覆盖率达到150%,截至2010年6月30日,我国商业银行拨备覆盖率达到了186%,比年初上升了31个百分点。
    在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质量类指标和审慎经营类指标都向好的局面下,银监会突然要推行拨备新规,缘由何在?
    上述知情人士透露,制定新规的初衷是对未来不良贷款的担忧,防止近两年里发放的贷款中出现大量不良贷款。目前银监会对五级分类贷款不同的拨备计提要求是,正常类、关注类、次级类、可疑类和损失类的拨备比例分别为1%、2%、25%、50%、100%,但贷款分类的准确度有多高很难考证。如果正常类和关注类贷款出现高迁徙率,那么拨备覆盖率再高也不能真实反映出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而拨备新规则是通过制定相关指标,通过贷款的不断增加来不断增加拨备,这样也实现了整体动态的监管,也特别符合银监会主席刘明康提出的动态监管理念。
    上述知情人士分析,监管层认为拨备新规能够充分防范贷款的未来风险,并且能够弥补目前一些监管指标的缺陷,创新了监管指标。
2.5%或仅为好银行底线
    “就目前讨论的拨备新规来看,对商业银行也是各有利弊,但是,不知道为何监管层设定2.5%这样一个数字,这个标准是怎么定的呢?”当记者采访上述银行业人士时,他抛出了这样的疑问。
    一位市场人士则笑称,这个拨备/总贷款不低于2.5%的数值难道是监管层制定相关政策的相关人士拍脑袋决定的?
    就在媒体报道了拨备新规的计算规则之后,多家券商随即发布了研究报告。在中金以及国泰君安的报告中,研究员指出,使用新的拨备规则能够清楚地反映出银行全部贷款发生质量波动时的风险抵御程度,因此,新的拨备率指标更侧重反映整体、动态的风险抵御能力。
    同时,研究员还指出,新的拨备指标忽视了银行资产质量的差异,结果导致在相同拨备覆盖率水平的情况下,资产质量越好的银行该比例越低。
    上述银行业人士认为,相对于资产质量好的商业银行,如果按照讨论的拨备新规2.5%计算的话,那么就会多计提一些无谓的拨备,用来防止贷款损失,这样也不利于商业银行的高效率运转,这些多计提的拨备首先会冲销商业银行的净利润。而那些资产质量不好的商业银行,由于其不良贷款率高,就会更加容易达到监管的新标准。
    市场争议归争议,作为商业银行的监管者,银监会更加注重的是商业银行风险的防控能力。
    “从监管机构的立场看来,2.5%是好的商业银行的底线,那些不好的商业银行在指标限定上还有上升的空间。”上述知情人士指出。
新规或吞829亿净利
    新规正在讨论,但上述知情人士认为,由于监管层认可该拨备新规,认为该指标能够与其它监管指标形成互补,那么该指标在年底实施的概率非常大。
    一位华夏银行内部人士指出,如果新规实施,本身对华夏银行来说没有太大的影响,按照新规则,华夏银行已经达到了2.49%,基本符合监管层的要求。但是,新规实施后,对商业银行利润的冲击应该比较严重,并且在一定的程度上也减少了利差,抑制了商业银行放贷的意愿。
    根据16家上市银行中报以及公开数据显示,按照拨备/贷款余额不低于2.5%计算,那么16家上市银行共需增加计提拨备829.21亿元。其中,除了农行不需要增加计提之外,工中建交四大行一共需计提312.1亿元,8家股份制商业银行需要计提485.87亿元,三家城商行则需要31.25亿元。
    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五大行计提的312.1亿元相对于五大行上半年净利润2735.56亿元显然是小比例。但是8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却需要多计提拨备485.87亿元,而8家股份制商业银行上半年共录得634.68亿元,那么净利润的76.55%都需要被吞噬为计提的拨备。三家城商行上半年共取得63.61亿元的净利润,但是却需要计提31.25亿元,那么净利润的49.12%就将成为拨备。
    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拨备新规对股份制商业银行净利润冲击最大,其次是城商行,再者就是五大行。
    上述华夏银行人士认为,拨备新规除了影响银行利润外,还会影响商业银行的存贷差,拨备率假如定为2.5%,那么商业银行提高拨备之后,就会使存贷差缩小大约1%左右,而目前的存贷差为3.06%。从这点来看,拨备新规也会影响商业银行的放贷意愿,但是也不排除监管层在发布新指标的同时会有相互协调的机制。


高息揽存是表象 中小银行存贷两难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唐君燕 上海报道

    “这个考验还是非常严峻的。”9月6日上海银监局的一纸处罚通告,让沪上银行界尤其是中小银行们纷感震撼。
    近年来,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快速增长给存款业务带来了巨大压力,部分银行为改善存贷比指标,保持贷款增速,加大了对存款规模考核的力度,由此引发的问题早已引起各方高度关注。
    然而,上海银监局此番的重拳处罚,却更加凸显出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高息揽存”背后的存贷压力困局。
监管风暴
    在这次不同以往的雷厉风行的监管检查风暴中,上海的两家银行受到严厉处罚,其中一家银行不仅受到行政处罚,而且被罚款54万元,不仅如此,该银行还被监管部门要求对违规处罚事项在全行进行通报。另一某股份制银行上海分行则因相同违规问题屡查屡犯的行为,被上海银监局采取监管强制措施,暂停该分行新设机构市场准入及非银行金融机构同业存款业务,并通过属地银监局要求该行总行对分行高级管理层进行调整。
    对现场检查发现的违规问题,除行政处罚和监管强制措施外,上海银监局还责令银行对违规责任人员进行责任追究和处理。对于银行内部处罚达到一定标准以上的违规责任人员,人员名单将进上海银监局从业人员不良信息库。同时,对通过虚增存款获取考核利益的个人和营业机构,上海银监局要求银行对虚增部分的考核利益予以扣回。
    “这次处理的力度很强。”沪上某股份制商业银行高层人士对记者表示,今年以来,监管部门对高息揽存问题三令五申,“比以前更紧,要求也更严格。”
    显然,和往年相比,让银行感到最明显的是,今年的监管风暴来势凶猛。
沦陷内外交困
    “说白了,高息揽存现象从银行内部自身来说,就是因为业绩压力和逐利压力。”一位地方商业银行高管对记者表示,“比如一些上市银行,每年要公布业绩,每年效益增加多少,如果存款资金不上去,贷款就放不出,这个才是根本。”该人士同时表示,市场竞争激烈,对贷款资金需求比较大也都是导致目前高息揽存现状发生的外部诱因。
    “不合理的激励机制和过大的存款考核压力是导致银行存款业务出现违规的根本原因。”这是上海银监局对目前市场现状的一个结论。高存贷比、低资本充足率,这道中国银行业的难题,在今年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身上演绎得格外突出。此外,受实施新资本协议、中国银监会提高资本充足率监管要求、将机构扩张和资本充足水平挂钩、控制次级债等政策因素影响,面临资本和资金补充的巨大压力的商业银行们,焦虑之余却也很无奈。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相关银行人士均表示,眼下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压力确实比较大。“因为客户对银行的依赖度不一样。”据了解,企业一般都会找几家银行合作,但大银行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大银行具有网点、资金和一些政策甚至包括价格上的优势。所以,“无论是个人还是企业客户对大银行的依赖度肯定要比股份制中小商业银行大。”
    对此次受罚的两家银行,业内也表示了各自的看法。“大家对负债业务抢得比较厉害。存款增长和贷款需求不是很匹配,这个其实业内都能理解。”一些业内人士坦言,尽管现状对股份制中小商业银行而言比较无奈,但高息揽存的行为确实很不好。

央行银监会围剿信贷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钱秋君 北京报道

    最严厉楼市调控已满四个月。在经历了长达百日的观望、僵持、对峙后,也许现在最难熬的不是开发商,而是为房地产开发商提供资金“弹药”的银行。
    9月8日,坊间再起传言,银监会正计划给商业银行多加一条监管硬性指标,要求商业银行在今年年末按照拨备(即减值准备)占贷款总额2.5%的比例计提拨备。 
    若银监会按此拨备新规执行,则银行放贷越多,拨备也就越多。对此,有业内人士表示,一旦新规实施,将严重影响银行的放贷意愿。而实际上,这影响的恐怕不仅是意愿,还会使银行陷入到一个个怪圈中。
央行银监会携手控信贷
    数据显示,今年前7个月新增贷款达到5.15万亿元,基本符合监管机构的政策导向。这是央行和银监会多次联手控制信贷投放的结果。
    央行不仅在信贷规模上加以限制,还联手银监会在投放项目上包括对房地产、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产能过剩等相关贷款加以限定。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对房地产业的宏观调控。
    但是,作为上市公司的银行,房地产贷款向来是主要利润来源之一,而存贷息差更是银行的粮食口袋。“监管层紧缩房地产贷款相当于在一定程度上压低了银行的利息收入。”业内人士表示。
    据Wind统计,除农业银行、光大银行外,14家上市银行上半年利息净收入共计6361.56亿元;上市银行利息净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基本在75%以上。但随着房地产以及相关行业的贷款大幅下滑,有分析人士指出,下半年利息收入进一步增长的空间正在变小。
    目前,央行、银监会对“三高一剩”行业的投资进行约束,新兴产业的资金需求增速又跟不上,银行对于政府融资平台贷款的发放趋于谨慎,一些新开工项目贷款基本不再授信,这样一来,央行与银监会的信贷调控直接使银行陷入了“是该放贷还是不该放贷”的怪圈中。
银行受困房地产怪圈
    事实上,银行、房地产商、政府三者之间形成了十分密切的利益链条,而银行在其中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 
    北京某知名地产有限公司总经理对记者表述,三者最简单的一条利益链是政府通过竞价拍地获得高额财政收入;开发商为了维持赖以生存的土地资源不惜相互竞价,理论上这种模式不可能持续太久,因为相互竞价会导致开发商“失血”过多而退出市场,从而也无法推动土地竞拍。但是,当银行在宽松的信贷环境下向开发商提供贷款拿地盖楼后就变得不同了。进入到这样的一个循环之后,地价只见上涨不见下跌,因为开发商不怕“失血过多”。
    但银行一味对房地产企业输血直接导致房企负债率直线上升。
    根据Wind统计显示,截至2010年半年报,全国40家房地产上市公司的平均资产负债率为61.13%,其中资产负债率接近或达到70%的有22家,占比高达55%;上半年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为-600.95亿元,而去年同期则是401.36亿元,相差超千亿元。上述数据表明,55%的房企具有较大的债务风险,甚至面临资不抵债的危险局面。
    在房企负债不断高企的情况下,最严厉的调控措施无疑令房企资金链岌岌可危,而这也直接将银行卷入到自己一手埋下的房地产怪圈里。中行行长李礼辉曾一语道破说,今年的信贷投放更多是为了满足开工项目的后续资金需求,防止形成“烂尾”工程和“半拉子”工程。
    “如若不继续向这些项目投放资金,银行面临的将是前期投入资金变成坏账;但如果继续向房地产企业投放贷款,房企现金流再次充裕,监管层遏制楼价的调控恐怕再次落空,银行则招致违背监管层宏观调控之嫌。”上述知名地产总经理向记者表示无奈。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