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标签

首页宏观正文

北京“封村”

作者:张智

来源:

发布时间:2010-08-06 21:47:58

摘要:北京“封村”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张 智 北京报道

   北京昌平,天通苑南边的一个十字路口。
    路口的这边,是林立着的高楼,挂着颜色鲜艳的广告。路的那边,是低矮昏暗的平房,灰扑扑的招牌,积满垃圾尘土、散发着酸臭的道路和拖拉机、三轮车驶过的轰隆隆的噪音。
    往前走,甩开那些高楼,好像忽然远离了北京一样,在眼前的就是一个全中国都能找到的、标准的农村。
    这里是中滩村,作为东小口镇最靠近地铁、最繁华的村落,理所当然地变成了这个镇子里倒挂人口最严重的村子。它和东小口镇另外14个村子、昌平区29个村子一起,作为人口倒挂最严重的地区,在8月初,被确定为昌平封村模式的试点村。
    孙丽不懂什么是“倒挂”,也不明白什么是“社区化管理”。作为一个普通的、不偷不抢不闹事的、在中滩村居住的外来人口,她并不觉得“封村”之类的和她有什么关系。她和丈夫孩子一起住在村里一间面积十多平方米的平房里。这里房屋低矮,稍微跳一下,脑袋能磕着天花板,而且不隔音,半夜里狗叫或是有醉汉在门口唱歌,在屋里都能听得很清楚,每当此时,5岁的小女儿就会开始大哭大闹。房租一个月要300元,水电费另算,水管要和十几个人共用。上厕所必须趁天还亮的时候走很远的路去村子里的公厕。那里没有灯,天黑了会很吓人。
    “社区化了,会修个近点的厕所吗?或者给现在那个安个灯?”这个从河南农村出来的女人充满期待地问道。
    她不知道,社区化的管理,除了防止抢劫偷盗等治安问题之外,更重要的是方便管理她这样的外来人口。
    “封村管理肯定好处很多。”中滩村村委书记张亮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说,“比如偷盗的,酗酒打架闹事的,乱扔垃圾的现象都会得到极大的改善。”
    “不是我们镇先进所以试点,而是到了不这么做不行的时候了。”东小口镇政府综合治理办一位工作人员这样表示。
    据张亮介绍,中滩村现居住有暂住证的外来人口近3万人,没有暂住证的也有1万多人。而这个村子里的常住人口是1700人。
    “很不好管理,总有喝酒打架闹事的。你看这满地的垃圾。”张亮对现在的村子状况这样表示。
    社区化管理,意味着把村子包起来,控制各出口,进也好出也好,全凭手里的出入证。这样的模式在今年4月的大兴推广试验。大兴区西红门镇大生庄村是本市第一个实行社区化管理的自然村。7月3日北京市委书记刘淇到该村进行调研,对这种模式大加赞扬,表示村庄社区化管理经验要在全市大力推广。
    大兴旧宫镇是封村的试点镇。除了普遍意义上的,用围墙和铁丝网封闭起来的村子之外,这个镇子里散乱在街道两旁的平房、分散着不成村但依然面临同样倒挂困扰的零散小楼,都在5月统一安上了门禁卡。出入门需刷卡。
    7月底,这种模式推广到昌平,共涉及到100个村子。
    居住在这些村子里的人,大多都来自于农村。他们离开熟悉的土地,来到城市谋生。然而城市里高额的消费,昂贵的房租和他们兜里有限的钱,又把他们逼进了城市里的农村。他们在远离家乡但是和家乡很像的农村里过着自己的日子,从来不觉得自己和城市有什么实质上的关联。然而现在,他们因为一个“社区化管理”,好像从真正意义上和城市挂钩了。
    孙丽想着十字路口那边的几个社区,有不同于他们村泥泞不平的宽阔马路,路的两边有树,还有长椅和一个中心小花园,晚上可以带着孩子在花园里或长椅上玩。
    “这个社区化管理和那边那个院里的社区是一样的吗?”孙丽问。
    就在这个月,中滩村进村的路上就要加上厚重的铁门,同时24小时有摄像头和联防队员看守。张亮介绍,由于中滩村布局有些凌乱,又刚好在镇政府路旁,不能像大兴一样用围墙围起来,只能在进出口处下工夫。
    沿着那条政府路,东小口镇15个村庄将陆续完成他们的“社区化管理”。对于居住在其中的村民来说,不管他们喜不喜欢,习不习惯,最终都会去适应。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