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击长江水灾系列报道(一)三峡大考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姚芳 湖北报道
7月20日上午8时,三峡建库以来长江最大洪峰以每秒70000立方米的流量经过大坝。这已超过1998年最大53000立方米的洪峰值。
事实上,比较这两次水灾带来的损失,今年却又比1998年小得多。其中最大的不同就是,长江有了三峡大坝。
7月23日,越过三峡大坝的洪峰汹涌到达洞庭湖,出水口水位上涨达32.94米。
“如果没有三峡水库错峰,水位会达到34米,目前距离还有1米多。”省水利厅的相关人士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称。
7月23日,湖南省气象局副局长潘志祥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达了类似观点,在他看来,正是有了三峡工程,才使得今年的洪峰没有造成12年前的那个大灾难。
长江发大水
1998年抗洪记忆还未散去,今年汹涌的长江水再次泛滥。
根据检测数据显示,7月20日,长江迎来了十年来最大洪峰,每秒70000立方米。这和1998年长江最大53000立方米的洪峰相比,已经远远超过。
据7月23日8时统计,湖北省超汛限水位水库合计泄洪流量1450立方米每秒;沿江滨湖地区开启大型排涝泵站63处、309台提排,田湖统筹排水流量4441立方米每秒,日排水量3.84亿立方米;超警戒1253.93千米。
其中,湖堤超设防298千米,超警戒水位244千米;长江堤防超设防1242.46千米,其中超警戒水位155.98千米;汉江堤防超设防320.95千米,其中超警戒水位88.4千米;中小河流堤防超设防1385.98千米,其中超警戒水位766.55千米。
目前,长江上游的四川、重庆等地区的洪灾或有所缓解,接下来,下游的汛情将接受考验,如湖北、安徽等中下游省份陆续出现严重灾情,鄱阳湖已连续6天水位超警戒。
长江再发大水,损失不可避免。
重庆市水利局办公室主任、新闻发言人卢峰告诉本报记者:“1998年我市直接经济损失55.5亿元,而这次洪峰超过1998年,损失只有5亿元。”
疏与堵
和1998年相比,客观上最大的不同是,长江多了道保险丝:三峡大坝。
三峡工程的主要功用就包括防洪。官方公布,三峡到了175米高程,可以抵御百年洪水,但现在的三峡工程想抵御百年洪水几乎不可能,因为在175米高程之下还有2.847万的移民没移走。
因此今年的三峡水库想要达到最高的调解洪水的能力,还做不到。即便这样,这项庞大的工程已经发挥了巨大的威力。那么三峡工程到底如何成功阻截了洪峰?
《华夏时报》记者采访了解到,长江委为了减轻洪灾后果,设定今年顶多蓄水148米左右。
记者就此事采访了湖北省水利厅防指有关人士,他称:“如果三峡水库容量达到175米时,重庆部分有可能被淹,目前重庆的移民工作还没做完,一些该迁出来的还没有迁,毕竟寸土寸金。”
而随着长江上游降雨量的逐步聚集,7月10日8时,三峡入库流量最高达到36000立方米每秒。三峡水库先后开启三个泄洪深孔泄洪,成为今年入汛首次泄洪。一直到7月20日,三峡不断在泄洪。
湖北省水利厅的一名专家告诉《华夏时报》记者:“防汛抗旱期间,三峡水库在什么时间需要下泄多少水量,通常是长江委水文局等部门测算而得,通常会对长江进行整体考虑。长江年径流量约为一万亿立方米,超过七成降雨通常集中在七八月,如果只蓄不泄,待洪水再次来临时,三峡水库就会失去其作用。”
考验三峡
“如果没有三峡水库拦洪蓄洪作用,洞庭湖需增派2万余人员抢险。所以我们说三峡水库既是一个保险箱也是一个节能箱。”曾经支援湖南抗洪的某水利专业人士告诉记者。
对于刚刚发挥了重大作用的三峡工程而言,考验才刚刚开始。
7月22日,湖北省防指常务副指挥长、副省长赵斌在防汛抗洪会商会上重点强调,水灾过后要密切关注地质灾害的发生,要加强巡查力度,提前防范。
一位参加1998年抗洪的王师傅告诉记者:“水灾过后,很容易引发地质灾害。”
“滑坡、崩塌和泥石流是三峡库区的主要外动力地质现象,也是库区地质灾害的主要类型,本身随着三峡工程建设的推进,目前整个库区已发现的崩塌、滑坡达4000多处。
为保证三峡工程的顺利进行,2001年以来,我国政府已投入了120多亿元进行地质灾害治理。
“截至目前,三峡库区共防治500多处滑坡,搬迁600多处,监测、预警3113处,库岸防护250多公里,涉及13个县级以上城市和100多个乡镇集镇,对所发现的不稳定滑坡地段全部进行了防护。”武汉地质大学的一位教授介绍。
他还告诉记者,“修建三峡大坝改变了大自然规律,加上三峡水库遭遇高水位运行,长时间浸泡,会不会引发更大的地质灾害现在还无法判断,但可能性还是有的。”
对此,湖北省防指的有关专家称:“三峡建成,运行时间并不是很长,它确实改变了水流的流向,增加了地壳的压力,出现一些小面积的地质灾害很正常。至于会不会引发更大的地质灾害,目前还未验证,原来三峡有关部门的测算会发生地震,震级最大在6级左右,主要集中在九畹溪附近的深山里,不会对居民生活产生影响。”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