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调均等普惠、帮扶精准!五部门发文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王悦 北京报道
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再出招!
日前,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的意见》(下称《意见》)提出了20条服务举措,进一步健全均等普惠、功能完备、帮扶精准、基础巩固、数字赋能的就业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服务可及性和均等化、专业化水平。
“《意见》的出台是国家在高质量发展背景下推动就业优先战略持续深化的重要体现,有助于构建更加系统、高效、公平的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同时,从微观经济角度看,通过提升就业服务的可及性和均等化水平,能够有效降低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提高人力资源配置效率。另外,从社会公平维度看,《意见》强调‘均等普惠’‘帮扶精准’,体现了政府在促进机会公平、缩小收入差距方面所作的努力,对社会稳定和共同富裕目标具有重要意义。”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江瀚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
今年以来,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稳中有降。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4月份的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值为5.2%。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就业促进司二级巡视员黄俊梅表示,当前,就业总量压力依然存在,结构性矛盾不断凸显。促进人力资源供需信息匹配,是就业公共服务的基本功能。精准高效的就业公共服务,能够帮助劳动者和用人单位降低求职招聘成本,提高对接匹配效果,缓解结构性矛盾。
事实上,为健全精准高效的就业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就业公共服务可及性和均等化、专业化水平,助力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意见》围绕健全均等普惠的就业公共服务机制、完善功能完备的就业公共服务内容、推行帮扶精准的就业公共服务模式、打造基础巩固的就业公共服务格局、强化数字赋能的就业公共服务方式等方面提出了20条服务举措。
“就业公共服务体系是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基本保障,是连接经济发展与民生福祉、产业与就业、劳动力供给与需求、用人主体与劳动者的重要环节。此次出台的《意见》对构建全国‘一张网’,打造均等普惠、功能完备、帮扶精准、基础巩固、数字赋能的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当前就业压力较大,人力资源供需信息匹配既是痛点,也是难点,各级政府、社会各界、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等要围绕提高对接匹配效果,帮助劳动者和用人单位降低求职招聘成本,在缓解结构性矛盾,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提质增效。”安徽省劳动学会常务理事汪张明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值得一提的是,《意见》要求,落实好公益性岗位开发管理制度,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
江瀚认为,首先,提出“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是为了保障最弱势群体的基本生存和发展权利,体现了政府兜底责任和对困难群众的精准帮扶;其次,这一要求有助于防止因长期失业引发的社会排斥和代际贫困问题,维护社会稳定和基本公平。另外,在当前人口结构变化、青年和农民工就业压力加大的背景下,该举措也有助于释放潜在劳动力资源,提升整体劳动参与率,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
强化数字赋能的就业公共服务
随着数字化浪潮席卷了各行各业,招聘工作的形式也在发生着巨大改变,可视化、强互动的“直播招聘”快速普及,在劳动者求职和企业招聘之间架起坚固的就业桥梁。
而在直播间里的主播“带岗”、企业实地探访短视频等新兴就业模式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兴起的背景下,进一步强化数字赋能的就业公共服务方式已是大势所趋。
事实上,为强化数字赋能的就业公共服务方式,《意见》明确,加强就业信息资源库建设,加快建立全国集中管理、部省协同联动、数据实时更新的工作新模式。推进“人工智能+就业”应用,优化智能化就业服务平台,打造数智就业服务模式。强化就业大数据分析利用,支持开展重点群体精准化帮扶、就业形势智能化研判。
“强化数字赋能为就业公共服务带来革命性变革。在提升服务效率方面,数字化平台打破时间和空间限制,实现岗位信息实时更新和快速推送,求职者随时随地获取信息,用人单位也能迅速筛选人才,大大缩短求职招聘周期。”中国投资协会上市公司投资专业委员会副会长支培元对《华夏时报》记者说。
在支培元看来,精准服务是数字赋能的一大优势。通过大数据分析,深入了解求职者的学历、技能、就业意向等信息,以及企业的岗位需求,实现人岗精准匹配,提高就业成功率。数字赋能还促进服务均等化。偏远地区的劳动者借助网络平台,能享受到与发达地区同等的就业服务资源,缩小区域间服务差距。同时,数字化管理便于收集和分析就业数据,为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推动就业政策更加精准有效,助力就业公共服务迈向现代化新台阶。
责任编辑:徐芸茜 主编:公培佳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