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有所“数”,残有所“联”:多方合力书写数字时代的民生答卷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王晓慧 北京报道
当前我国数字社会建设成果斐然,但老年人、残疾人面临的“数字鸿沟”问题不容忽视。
5月25日,第二十一个中国互联网公益日之际,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弥合智能技术鸿沟”重要指示精神,积极践行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推动《无障碍环境建设法》落地见效,中国互联网协会、中国助残志愿者协会、中国老龄产业协会联合举办的“推进互联网适老化及无障碍环境建设高质量发展共同行动”启动大会在京举行。
“此次行动以‘数字技术助老助残’为主题,旨在通过整合互联网企业与相关机构资源,践行《无障碍环境建设法》,切实回应我国3.1亿老年群体及8500万残疾人对适老化、无障碍环境的迫切需求。”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助残志愿者协会会长吕世明表示,面对互联网适老化及无障碍环境建设不完善、信息服务对特殊群体友好度依然较低等现实问题,推动互联网产品与服务深度融入无障碍设计理念,让特殊群体平等享受数字时代的尊严与便利,升级改造工作十分迫切。
相关部委以及互联网头部公益企业和互联网适老化及无障碍技术企业代表齐聚一堂,共商互联网适老化及无障碍环境建设高质量发展大计。
“组团”跨越“数字鸿沟”
在数字时代浪潮汹涌的当下,互联网适老化及无障碍建设已成为全社会不容回避的重要议题。
黄澄清指出,此次共同行动是落实国家战略、彰显制度优势的重要举措,希望通过整合各方资源,形成政府、行业、企业、社会协同发力的良好局面。他强调,互联网行业应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将适老化及无障碍改造作为产品服务的重要标准,以技术创新推动服务升级,让数字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共同绘就数字中国建设的温暖底色。
中国互联网协会副理事长黄澄清致欢迎辞
北京市规划展览馆馆长赵幸表示,无障碍环境建设需覆盖多元群体、联动各行业,互联网无障碍更是重要一环,且其服务对象涵盖全体社会成员。未来,北京市规划展览馆将加大力度,为包括互联网适老化及无障碍环境建设高质量发展在内的无障碍环境建设成果做好支撑。
在会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亚地区办事处主任兼代表夏泽翰教授通过视频发表讲话,围绕构建包容性数字社会,强调信息无障碍建设的重要性,分享国际经验并呼吁多方协作。他表示,在数字时代,若数字鸿沟问题无法解决,将加剧社会不平等,导致老年人、残障人士等弱势群体被边缘化,为此,他呼吁各方携手,以人道主义精神共建无障碍数字世界,让各群体都能充分参与数字时代。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信息无障碍建设成果斐然。从《无障碍环境建设法》的颁布实施,到系列政策标准的制定落地,再到超3000家与特殊群体生活密切相关的网站和APP完成了高质量、高水平的升级改造,以及央视春晚推出视障版和听障版无障碍转播,均彰显了我国在保障残疾人网络权益上的积极作为。”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维权部权益处处长王芳在会上表示,当前信息无障碍建设仍面临诸多挑战。法规落实存在“最后一公里”难题,部分政务服务平台改造滞后,企业改造动力不足,无障碍体验欠佳等问题亟待解决,为此,中国残联将充分发挥纽带作用,持续完善信息无障碍长效机制,加强技术创新与标准建设,加速互联网平台改造进程。
中国老龄协会权益保护部副主任张宝表示,当前,新型涉老网络诈骗案件激增,老年人网络消费纠纷频发,凸显推动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加强“数字防护”的紧迫性。面对不可逆的人口老龄化趋势,中国老龄协会将发挥职能作用,依据《无障碍环境建设法》,组织基层涉老组织开展社会监督,参与标准制定,协同各方推动建设高质量发展。
中国盲人协会主席李庆忠表示,当前,无障碍环境建设仍面临严峻挑战:众多互联网平台及智能终端未达无障碍标准,辅助产品研发因市场动力不足而滞后,评测监督体系也存在专业力量缺失等问题。他特别强调残疾人在建设中的主体作用,中国盲协通过开展多期盲人信息无障碍评测员培训,已培育出专业体验评测队伍。
未来将进一步完善参与机制,并深度参与标准制定,确保规范贴合实际需求。
中国聋人协会原主席杨洋则聚焦听障群体需求,做了“听障群体在互联网无障碍环境的实践与期待”主题演讲。她提到,听障群体在互联网音频、视频内容获取上存在明显障碍,缺乏准确字幕和手语翻译服务,导致他们难以融入线上交流场景。她呼吁科技企业加大技术研发投入,优化自动字幕生成技术,开发专业手语翻译工具,并在产品设计中充分考虑听障群体使用习惯。同时,中国聋人协会将积极行动,开展手语翻译人才培养项目,组织听障群体参与产品体验反馈,搭建企业与用户沟通桥梁,助力消除“数字声障”,让听障群体在互联网世界中“看见声音”,实现无障碍交流与信息共享。
大会中,中国互联网协会副秘书长戴炜详细解读了专项行动方案。方案以“法治引领、社会协作、公益驱动”为核心原则,明确提出阶段性目标:到2026年底,实现各地市财政资金建设的互联网网站、服务平台100%完成适老化及无障碍技术升级,达标率不低于90%;推动各地新闻资讯、生活购物等民生服务重点互联网网站、服务平台完成技术升级,达标率不低于80%;到2028年底,达成全国政府政务、民生服务全领域互联网网站及服务平台适老化及无障碍技术升级全覆盖,达标率提升至90%。
活动上,中国老龄产业协会勇挑重担,积极投身其中,以实际行动诠释着对老年群体与残障人士的深切关怀。中国老龄产业协会秘书长刘金刚表示,这次与中国互联网协会、中国助残志愿者协会共同开展“推进互联网适老化及无障碍环境建设高质量发展共同行动”是我们探索数字技术适老化及无障碍的实践。
榜样的力量温暖底色
活动中,三家行动主办单位与中国残联、中国老龄协会为践行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贯彻《无障碍环境建设法》,切实开展互联网适老化及无障碍升级改造的政府单位和企业颁发践行城市与践行单位嘉许牌匾。
上海市数据局城市数字化转型处调研员张诚以“数字伙伴计划”为核心,分享了上海弥合数字鸿沟的创新实践,彰显城市数字化转型的人文温度与创新魄力。作为荣获“智慧科技敬老助残全面推进互联网适老化及无障碍建设践行城市”称号的单位,上海正在着手深入推进党政机关、公共服务平台等适老化及无障碍改造,致力于实现高技术、高服务水平的升级。同时,张诚表示,上海将“数字伙伴计划”融入城市数字化转型战略,以“技术支撑、素养赋能、场景导向、环境普惠”为定位,构建“三大行动+微站点”框架。“随行伙伴行动”优化应用、编制资料;“智能伙伴行动”升级场景、汇聚资源;“互助伙伴行动”动员志愿者、开展活动;“微站点”打造就近服务网络,还开展专项行动并推进区域实践。该计划形成多元共治生态,自2021年推行,已联动超百家单位。未来,上海将深化实践、借助数据驱动、加强跨区域合作,朝着“群体全覆盖、需求全回应、发展全参与”前行,输出数字包容的“上海方案”。
作为长期参与公益事业的量子之歌和阿里巴巴公益也分别进行了主题发言。
量子之歌集团执行总裁施广强在题为《数字技术赋能银发学习让养老变享老》的演讲中提到,我国银发人群的学习需求未被充分满足,老年教育资源迫切需要提高可及性和均衡性。作为伴随着互联网发展的“互联网长辈”,中国银发群体有望借助互联网的力量实现教育普及普惠。量子之歌旗下千尺学堂,通过“线上+线下”服务实践提升教育可及性,通过“公益+普惠+商业”模式创新促进教育均衡,通过多样性内容和AI助手让学习更有趣有效,鼓励老年人发挥余热实现“老有所为”。
阿里巴巴公益助残负责人申志民表示,阿里巴巴结合《关于推进科技助残的指导意见》等要求,利用先进技术手段,持续帮助残障群体享受数字时代的便利。2024年5月,淘票票平台联合阿里巴巴公益推出“轮椅友好厅”标注功能,助力残障人士实现影院无障碍观影,为了助力依靠轮椅的残疾人、老人勇敢走出家门,阿里巴巴旗下的高德地图轮椅导航项目已在国内60个城市上线,助残扶弱是阿里巴巴重要的公益方向,每年超过25%的公益项目与助残有关,阿里巴巴愿意用好科技力量为残障人士等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据记者了解,未来,各方将以此次行动为起点,凝聚共识、协同发力,切实推进互联网适老化及无障碍环境建设高质量发展,共同构建充满人文关怀、平等包容的数字社会,让互联网发展成果温暖每一位社会成员。
责任编辑:周南 主编:文梅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