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规后首例!海光信息合并吸收中科曙光,上演科创板公司“鲸吞”主板公司大戏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胡金华 上海报道
近期内地和香港资本市场热闹非凡,其中的主角当属半导体无疑!这边是内地半导体上市企业掀起赴港融资潮,这边则是由科创板芯片企业海光信息(688041.SH)吸收合并主板半导体公司中科曙光(603019.SH),正式拉开A股芯片半导体板块的重组大幕。
5月25日晚间,中科曙光和海光信息共同发布公告宣布,两家公司拟进行战略重组。若相关工作顺利推进,将实现产业链相互补充,进一步促进信息产业龙头企业发展,对信息产业格局产生较大影响。公告显示,二者正筹划由海光信息通过向中科曙光全体A股换股股东发行A股股票的方式换股吸收合并中科曙光,并发行A股股票募集配套资金,两家股票将于5月26日起开始停牌,预计停牌时间不超过10个交易日。
5月26日,有并购市场人士告诉《华夏时报》记者,海光信息合并中科曙光,简单理解是芯片厂收购算力整机厂,前者主营芯片,后者主营高端计算机、存储等整机。
“二者合并可以实现从芯片到软件、系统的全面布局,做到产业链的强链补链延链。 当前正值数字中国十周年之际,此次合并有利于解决国产算力‘卡脖子’问题,构建算力大通道,夯实国家数字底座。此次并购是监管层发布并购重组新规后首单上市公司之间的吸收合并交易,也是A股科创板上市公司吸收合并主板企业的首例,颇受市场关注。”该人士表示。
“1+1”肯定大于2
公开信息显示,海光信息与中科曙光的合并涉及总市值高达4000亿元的半导体产业链重组。停牌之前,中科曙光总市值约为905.7亿元,总股本14.63亿股,海光信息总股本3164亿元,总股本23.24亿股;股价方面,中科曙光停牌前股价为61.90元/股,海光信息停牌前股价为136.13元/股。
两家公司在25日的公告中表示,双方合并重组将使得技术协同效应明显,生态优势进一步加强。中科曙光在高端计算、存储、云计算等领域具有深厚积累,海光信息专注于国产架构CPU、DCU等核心芯片设计。中科曙光与海光信息进行整合,将优化从芯片到软件、系统的产业布局,汇聚信息产业链上下游优质资源,全面发挥龙头企业引领带动作用。
从技术融合的角度看,中科曙光系统集成能力将增强海光信息高端芯片与计算系统间的技术和应用协同,而从生态角度看,二者合并有益于推动国产芯片在政务、金融、通信、能源等关键行业的规模化应用,完善我国信息产业生态圈,早日实现“2+8+n”的信创国产化目标。
“海光信息是国内领先的高端计算芯片企业,聚焦DCU与CPU双产品并行研发。2025年Q1实现营业收入增速50.76%;归母净利润增速75.33%。在信创政策持续推动与国产各大模型推出引发的算力需求增长的背景下,海光产品需求有望持续提升。中科曙光是国产算力生态建设的龙头,在高端计算、存储、安全、数据中心等领域拥有深厚的技术沉淀和领先的计算优势。此次合并,有望助力海光实现‘芯片+算力生态’的完整布局,进一步强化在国产算力生态领域的领导地位。”全产业链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杨庆合表示。
“中科曙光已经脱离了服务器公司范畴,业务上上市公司此前已经完成了从整机向上游的转型,目前是软件+网络等核心零部件+解决方案公司。个人认为,中科曙光本就是为国产高端计算提供解决方案的服务商,深耕集群建设、网络与软件优化。两家公司在管理上也协同甚广,此次合并,是基于向达者学习,加强团队紧密协作、更好激发活力的角度。而且合并完成之后,中科曙光本身有重资产以及海外业务,相比国产计算业务条线,可能也会有所抉择。短期估值肯定大于二,要不然双方也不会合并,后续根据具体融合效果看。”杨庆合指出。
值得一提的是,在业内人士看来,海光信息和中科曙光的合并将产生“鲶鱼”效应。
从当前半导体行业大环境以及二者交易情况客观分析,市场人士也表示此次合作实属顺“势”而为。
“当前的半导体行业合并,如果从市值角度看,已经不局限于主板企业吞并中小板或创业科创公司的固有模式,主板企业股本与市值并不比科创企业高,科创企业一样也能‘吃下’主板公司。”对此,上海一家大型券商半导体行业分析师陈敏告诉本报记者。
5月26日,一位不愿具名的半导体领域并购咨询专家预测,半导体上下游整体的并购重组可能开启。这些上市或非上市公司将根据自身的优劣势,不同体系可能有不同的并购形式。
“比如龙芯中科受限于制程,收购封测厂提升自身产品性能;比如鲲鹏和飞腾合作,两者都是ARM体系的,有利于整合研发销售资源等。参考海外Dfx收购STB,芯片厂收购板卡厂。具体影响如下,第一,收购实现从芯片设计到板卡制造的全流程控制,减少对外部供应商的依赖;第二,整合生产环节可降低代工成本并最大化利润,例如3Dfx试图通过控制STB优先生产权来优化利润空间;第三,自主生产能更严格把控硬件质量,避免第三方代工差异。”该专家分析表示。
A+H股半导体并购融资潮起
事实上,作为千亿级产业并购,海光信息与中科曙光的合并只是半导体芯片产业链上的一个缩影。
在A股,从5月初开始,由计算机板块并购先行者慧博云通打响了“第一枪”。5月5日,慧博云通发布公告,拟通过发行股份购买资产的方式,获得宝德计算机的控制权,宝德计算机在信创服务器领域处于领军地位,公司位居中国ARM服务器市场第一位,国内AI服务器市场排名第三;5月21日,富乐德发布公告,拟通过发行股份、可转换公司债券等方式,购买其持有的富乐华100%股权。公开资料显示,富乐德是一家泛半导体领域设备精密洗净服务提供商,已逐步在半导体零部件材料的生产制造领域进行升级布局。富乐华主营业务为功率半导体覆铜陶瓷载板的研发、设计、生产与销售。
相比A股半导体产业并购重组刚刚启幕,半导体上市公司赴港融资则更早一些。5月20日,A股主板市值逾770亿元的兆易创新(603986.SH)公告表示,拟发行境外上市外资股股票并在香港联合交易所有限公司主板挂牌上市。同日,紫光股份(000938.SZ)举办2024年度股东大会,审议通过了关于公司发行H股股票并于香港联合交易所有限公司主板上市方案的议案。
自年初以来,A股有江波龙(301308.SZ)、天岳先进(688234.SH)、纳芯微(688052.SH)、杰华特(688141.SH)等9家A股半导体上市公司已先后披露赴港上市计划。截至目前,和辉光电(688538.SH)、广和通(300638.SZ)、峰岹科技(688279.SH)、纳芯微均已递表港交所,江波龙、天岳先进关于发行H股备案申请材料均获中国证监会接收。
开源证券最新发布研报指出,在并购重组政策支持与半导体景气复苏的共同驱动下,2025年以来半导体行业迎来新一轮并购浪潮。主要有三条线索:已实现平台化布局,具备较强整合能力的半导体企业;公开披露过并购意向、现金充裕的半导体细分赛道龙头;实控人或大股东旗下有优质半导体资产可以注入的上市公司。
而对于行业出海融资潮,致同咨询TMT半导体行业领导合伙人、交易支持服务联席主管合伙人刘波对本报记者分析,在全球化背景下,通过并购海外优质资产来获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是国产半导体企业实现跨越发展的重要路径选择之一。
责任编辑:徐芸茜 主编:公培佳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