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汽车正文

特斯拉再挺“纯视觉方案”引发争议,技术路线生态博弈升级

作者:田野 于建平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25-05-08 15:45:23

摘要:有观点认为,无论是仅用摄像头的“纯视觉派”,还是采用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摄像头的“多传感器融合派”,这场分歧的本质,是技术理念、成本逻辑与市场策略的三重博弈。

特斯拉再挺“纯视觉方案”引发争议,技术路线生态博弈升级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田野 于建平 北京报道

近日,特斯拉官方微博发文称:坚持视觉处理方案,让人人买得起安全智能的产品。特斯拉称,特斯拉视觉处理方案和端到端神经网络,以及数十亿真实世界数据样本训练,实现多场景、更安全的智能驾驶路径。

与之相对应的是激光雷达的热销。数据显示,今年1—3月激光雷达前装搭载交付新车32.57万辆,同比增长92.95%;激光雷达交付量35.73万台,同比增长69.74%。截止2025年3月底,全市场有交付量的激光雷达配置车型达到94款,相比上一年度翻了一倍。

有观点认为,无论是仅用摄像头的“纯视觉派”,还是采用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摄像头的“多传感器融合派”,这场分歧的本质,是技术理念、成本逻辑与市场策略的三重博弈。

技术分歧

今年4月,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通过其社交平台宣布,特斯拉即将推出基于纯人工智能技术的“通用型全自动驾驶(FSD)解决方案”,该方案仅依赖车辆摄像头与特斯拉自研AI芯片的协同运作。

而以华为、理想汽车为代表的企业是激光雷达的坚定拥护者。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 CEO靳玉志近日在公开场合表示,未来走向L3、L4级自动驾驶时,汽车必须配备激光雷达。

靳玉志指出,从技术角度看,激光雷达能够检测出任何障碍物,而无需识别障碍物本身。相比之下,纯视觉方案需要大量数据训练来识别障碍物,但在数据不足或遇到未见过的极端情况时,可能会带来风险。而激光雷达和毫米波雷达等融合传感能力可以在极端场景下发挥作用。

在2024年12月的理想AI Talk对话节目中,理想汽车CEO李想被问及“特斯拉没有用激光雷达,你们为什么要用”时,他坦言保留激光雷达是为了安全。李想表示,中国路况与美国不同,深夜驾驶时可能会遇到尾灯损坏的大货车,甚至大货车会停在主路上。在这种情况下,激光雷达可以看到200米远的距离,而摄像头在无光环境下的可视距离只有100多米。这使得激光雷达能够实现130公里/小时的AEB自动紧急制动功能。“如果马斯克在中国深夜驾驶过高速,他也会选择保留激光雷达,因为特斯拉同样重视安全,只是需要在特定环境下看到更远的距离。”李想说道。

清华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视觉智能研究中心主任邓志东告诉《华夏时报》记者,特斯拉与国内车企的路线分歧,本质是“算法驱动”与“硬件驱动”的哲学之争。特斯拉押注于通过海量数据训练出“全能算法”,最终实现“无雷达”的纯视觉自动驾驶;而国内车企则选择用硬件堆砌安全冗余,通过多传感器互补应对复杂场景。

“从市场反馈看,两种路线各有拥趸。特斯拉FSD在北美市场渗透率超30%,但在国内却因‘水土不服’遭遇质疑。这反映出纯视觉方案在应对中国特有交通规则与驾驶习惯时的短板。”邓志东谈道。

成本+监管致车企重新规划配置

成本是特斯拉坚持纯视觉的另一个重要原因。马斯克多次强调,激光雷达是“昂贵的拐杖”,特斯拉通过数十亿英里真实路况数据训练的神经网络,已能模拟人类视觉的“脑补”能力。

通过取消雷达,特斯拉Model 3和Model Y的硬件成本降低,这为其在全球市场打出“价格屠刀”提供了空间。

但市场对特斯拉宣传的“让人人买得起安全智能的产品”的质疑声此起彼伏。目前特斯拉中国智能辅助驾驶套件(FSD)的售价为6.4万元,而许多自主品牌车企的辅助驾驶功能大多免费提供,且这一价格也高于中国厂商提供的基于激光雷达的辅助驾驶解决方案。

而在成本方面,多传感器融合方案也同样面临挑战。虽然经过多年发展,目前激光雷达的成本已经从万元级降至千元级,但其仍然难以向中低端车型普及。数据显示,20万元以下车型搭载激光雷达的交付量占比不足10%,表现低于预期。另外,多传感器融合带来的算力需求暴增,对车载芯片提出了更高要求。

“把ADAS激光雷达的成本拉下来,国产激光雷达企业确实有很大贡献,但目前一套视觉智驾方案的成本也仅一千元左右,激光雷达还是没有明显优势。”北方工业大学汽车产业创新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翔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

他指出,现在激光雷达的成本降低,一定程度上是以牺牲部分性能为代价的,早期的激光雷达能够实现360度全方位扫描,而现在低成本雷达的扫描范围通常只有100多度。与此同时,受到智能辅助驾驶监管趋严的影响,再加上汽车市场价格竞争的持续白热化,车企已经开始重新规划配置比。

据悉,即将于5月9日正式上市的吉利银河星耀8,在几天前临时增加了两款配备基础辅助驾驶功能(入门级L2)的车型。同时,此前已经发布的五款标配千里浩瀚智能安全辅助驾驶系统(支持NOA)的车型,也只有一款顶配车型提供激光雷达配置。

“这意味着,从车企营销的角度,过去被视为‘高阶’功能的NOA,尤其是配置激光雷达的城区NOA,对于车型的市场竞争力提升权重正在下降。”张翔谈道。

《华夏时报》记者注意到,目前,多家车企已纷纷调整智能驾驶表述,包括比亚迪、理想汽车、小米汽车、蔚来汽车、阿维塔、小鹏汽车等车企宣传产品时,表述已发生了较为明显的改变。

“未来加上激光雷达的感知方案,也只是增加一定的安全冗余,并不是本质上的系统进阶。所以可能会有一些新能源车企仅保留基础的安全和辅助功能,将车型的价格继续下拉,以争取更多的销量。”张翔说。

责任编辑:李延安 主编:于建平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