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标签

首页地产正文

“航天科技+IP”成未来城市基因,多维构建城市新生态 | 中国航天日

作者:李凯旋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25-04-28 17:50:29

摘要:4月26日,由北京国际设计周组委会、中关村雍和航星园、人民VR、航天科幻、万达广场、华夏城市发展研究院、科幻世界、中国动漫联合主办的航天科技与未来城市产业生态大会落幕。

“航天科技+IP”成未来城市基因,多维构建城市新生态  |   中国航天日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李凯旋 北京报道

4月26日,由北京国际设计周组委会、中关村雍和航星园、人民VR、航天科幻、万达广场、华夏城市发展研究院、科幻世界、中国动漫联合主办的航天科技与未来城市产业生态大会落幕。《华夏时报》记者了解到,本场论坛作为中国航天日系列活动之一,以“航天科技+IP赋能城市更新”为主题,通过“航天科技+文化遗产+商业场景”三维联动,探索城市空间活化的创新路径,为全球城市更新注入中国航天的智慧基因与数字动能。

4月24日至26日,2025航天国际科幻季“中国航天日”特别活动在北京五棵松万达广场与中关村自主示范区会议中心举行。活动由国家航天局新闻中心、海淀区委宣传部、中关村科学城管委会、海淀区文旅局、海淀区科协、海淀区商务局等单位指导。

航天科技助推城市更新

华夏城市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王冰凝在致辞时提到,城市更新是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命题,不仅关乎空间形态的焕新,更承载着文化传承、产业升级与民生改善的多重使命。当前,全球科技创新浪潮奔涌,航天技术作为人类探索未知的尖端领域,正加速下沉至城市治理、产业转型与公众生活的方方面面。

2_1600_3000_gif (11).jpg

“航天科技与城市更新的深度融合离不开跨领域、跨行业的协同创新。”王冰凝表示。在论坛上,王冰凝针对如何构建“科技研发—IP孵化—场景落地—产业循环”的全链条生态给出了3点倡议。其一,强化政策引导与资源统筹,进一步开放城市更新应用场景。设立航天技术转化专项基金,支持元宇宙、卫星遥感等技术在文化遗产保护、智慧商圈建设等领域的试点示范。其二,深化跨界合作与IP共创,鼓励航天机构与企业、文化机构联合开发IP衍生品,形成“科技+文化+商业”的IP矩阵。

“其三,推动公众参与与价值共享,让市民成为城市更新的‘共创作者’,共享航天科技带来的生活品质的提升。”王冰凝在论坛中提到。

北京文化产业园区协会秘书长陈敏在致辞中表示,当前,我国城市更新已经进入全面提速阶段,而文化产业园区在促进城市产业更新和文化焕新方面有积极作用和价值。以航星园为例,这座由老旧厂房转型而来的文化地标,通过引入航天主题IP、数字科技与沉浸式体验,不仅激活了工业遗产,更成为区域产业升级的引擎。

2_1600_3000_gif (10).jpg

自2024年以来,低空经济成为热度最高的赛道之一,这也同样明确了航空经济是未来城市经济的新增长点。深圳高巨创新副总裁杨镇宇在论坛上分析了低空经济对于城市升级的意义。杨镇宇表示,低空经济和文旅相结合,例如开展低空科技群演出等,可以打造空中地标并逐步延伸至城市地标、旅游景区等。同时,低空经济和交通的空中基础设施建设,可以延伸至城市立体交通和无人物流配送,让城市更加智能化。

2_1600_3000_gif (5).jpg

如何借助航空打造“未来城市”?

伴随着城市更新成为房地产链条的重要一环,不少城市针对老厂房、闲置产业园区、历史建筑等进行焕新,成为未来城市空间的重要组成。

近年来,沉浸式戏剧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多个城市将老旧的厂房、产业园区改造成大型的沉浸式戏剧空间,为现代城市注入新文化活力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消费赛道。其中,如何给旧建筑集合新消费带来新面貌成为难点。对此,君看文化副总经理高婕妤则表示,在更新建筑方面,旧建筑与文化实际上是双线条部分,激活文化的不是技术,是文化和文化者本身。

2_1600_3000_gif (1).jpg

航天文创发起人、航天科幻创新产业联合体联席主席陈弈光则提到了航天文旅项目的建设,并对如何将航天、文化、产业园区融入一体,助力产业园区实现升级作出分析。陈弈光表示,以“航天科技产业+航天产业孵化/研发+航天科技服务”为内核,可以打造航天产业集聚化发展样板以及知名的航天产业创新高地和全域文化旅游示范区,助力地方经济、社会实现高质量发展。

2_1600_3000_gif.jpg

航航佳佳·航天探索体验中心负责人曹宇则认为,未来城市的建设离不开航天知识和航天体验的科普,需要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馆内馆外相融合”的航天科普馆建设新模式,围绕科技感、仪式感、代入感、成就感、获得感打造独具特色的航天体验新品牌,成为城市的主流名片之一。北京一客时光创始人汪爱琴同样认为,让航天走进大众视野需要培养兴趣、了解航天、探索无界以及共创未来这整套程序。

2_1600_3000_gif (3).jpg

IP让未来城市走得更远

城市更新若想走得更远或者形成产业则离不开文化的赋能,其中,IP扮演了重要角色。陈敏就当下老旧厂房等闲置空间更新城市文化产业园区及文化产业空间这一议题提出3点建议。其一,调产品。随着办公需求的减弱,文化产业园区应该向文化消费场景、文旅融合多元场景等复合场景转型。其二,优服务。一方面是增加和优化公共文化配套,另一方面则要依托园区产业特色,构建产业生态链,帮助企业开源节流,实现共同的价值共赢。其三,活机制。可以赋予运营主体自主权,让其自主定位产品、灵活定价,适应市场变化。

2_1600_3000_gif (9).jpg

2023年,“顶流”的VR文旅体验项目《消失的法老》在多个现代城市上演了一波“古埃及”的复活潮。人民VR负责人孙文博在论坛上表示,预计到2025年,VR大空间市场将增长270%。此前,多个VR项目已经取得不菲成绩,因此,在孙文博看来,“沉浸式体验+航天IP”的模式不仅仅是流量入口,也是城市经济的新增长极。

近两年,被看作是“在地文化博物馆”的观中走进大众视野,这个地处北京传统中轴线的项目为民众提供可持续的高品质生活方式范本。一直以来,对于古建筑保护和再发展是许多城市开展城市更新的重要一环。中舟嘉城(北京)城市更新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观中主理人陈雪表示,要丰富文物建筑利用方式,充实空间载体活化内容,串联片区空间的多维功能,活化文物保护利用的新方向。

2_1600_3000_gif (8).jpg

洛可可文创总经理冯旭同样在论坛上表示,消费者所追求的并不仅仅是产品的功能属性,而是一种情感的寄托,是需要通过IP消费来追求价值和文化的认同。

2_1600_3000_gif (1).jpg

航探宇宙(深圳)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纪建军则从技术上提到了如何助推IP走得更远。纪建军表示,通过数字技术增强体验感,从“知识传递”到“沉浸式参与”,可以让航天科技更加具象化,突破传统研学的时空限制,通过虚拟场景还原并亲身体验历史性航天事件,激发市场对于航天科技的兴趣,并实现优质资源共享。

2_1600_3000_gif (4).jpg

北京凝基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卢迪表示,城市的建设离不开新材料的支持。以近年来火热的“冰雪经济”为主,打造冰雪运动场馆则需要例如“凝胶冰雪”等新材料的支持,让南方城市也可以领略冰雪的温度。

2_1600_3000_gif (2).jpg

“华夏漫游+”等三项战略成果正式发布

在本场论坛上,华夏城市发展研究院、人民VR、航天文创、航天科幻创新产业联合体、中关村雍和航星园、深圳高巨创新、中建东孚资管公司、大悦城控股、融创文旅、远洋集团、凯德投资、卓越集团共同发布“华夏漫游+”,以“航天科幻+文明瑰宝+商业场景”融合创新战略。据悉,该战略以“太空文明+在地文化”双引擎驱动,通过数字化手段、AI文物活化、元宇宙消费空间等技术矩阵,构建“科技—文化—商业”的闭环生态。此外,2025文旅产业数字化赋能—中国行航天科幻系列活动、太空营计划启动仪式—太空营航天科普教育基地也在论坛现场一并启动。

2_1600_3000_gif (7).jpg

2_1600_3000_gif.jpg

2_1600_3000_gif (2).jpg

据悉,“华夏漫游+”不仅仅可以帮助用户穿越时空,领略古建筑的魅力,也可以让用户与虚拟角色进行互动,沉浸式体验各项活动。

一直以来,航天科幻作为人类对未来探索的浪漫想象,激发着大众的好奇心与探索欲,而文明瑰宝则承载着千年的历史积淀,是人类文明的璀璨结晶。“华夏漫游+”将这两者与商业场景相结合,利用AR技术打破现实与虚拟的边界,为用户带来沉浸式、互动式的全新体验,这不仅仅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需要,也是商业场景升级的必然趋势。

目前,“华夏漫游+”主要包含两大主题,分别是航天科幻主题和文明瑰宝主题。其中,航天科幻主题主要包括探月计划航天展、低空科技科普展、舌尖上的太空(航天科普+美食研学)、永不融化的冰雪(航天黑科技材料)。

文明瑰宝主题则包括古代文明重现、文物互动体验和文化节日庆典。古代文明重现则是会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文明瑰宝,例如敦煌莫高窟、秦始皇兵马俑等,在商业街区或者景区,利用AR技术进行虚拟还原。在此环节,用户可以穿越时空,亲眼目睹莫高窟壁画的绘制过程,身临其境感受古代工匠的精湛技艺。同时,还可以通过语音导览和互动剧情,深入了解这些文明瑰宝背后的历史文化故事。

文物互动体验环节则是与博物馆合作,开发文物的AR互动应用,让用户在博物馆参观时,不仅可以通过AR近距离欣赏文物的细节,还能够参与一些互动细节,比如拆解组装一件古代的青铜器。文化节日庆典环节则是结合传统节日,举办AR文化节日庆典,通过AR技术,让用户与虚拟角色进行互动,在感受浓厚节日氛围的同时,也能了解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

责任编辑:张蓓 主编:张豫宁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