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箭齐发!深圳计划两年内建成AI先锋城市,人形机器人首秀前空翻剑指千亿产业集群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胡梦然 深圳报道
为加快打造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产业发展高地,深圳持续发力。
3月3日,《深圳市加快打造人工智能先锋城市行动计划(2025—2026年)》《深圳市加快推进人工智能终端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5—2026年)》和《深圳市具身智能机器人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5—2027年)》等系列产业发展计划重磅发布。
而在这些行动计划发布的一周前,深圳众擎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下称“众擎科技”)宣布完成全球首例人形机器人前空翻特技。众擎科技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前空翻对机器人的动态平衡、瞬间加速和精准落地都提出了极高要求。“相比后空翻,前空翻的重心控制更复杂,角速度需求更大,机器人需在腾空时调整姿态、克服惯性,并通过传感器实时修正动作轨迹。”
人形机器人实现从“行走”向“复杂运动”跨越,背后涉及哪些核心技术突破?众擎科技透露,技术团队通过智能控制算法与运动学模型的深度优化,结合高精度传感器,实现了对关节力矩、加速度和地面反作用力的毫秒级响应,且将自适应行走算法与高动态运动控制系统纳入统一训练框架——通过协同优化步态适应性与动态控制精度,让机器人落地后,算法瞬间切换到行走模式,确保落地稳定性。
1天连发3份行动计划
3月3日,深圳连发三份行动计划,聚焦人工智能和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立下多个发展目标。
《深圳市具身智能机器人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5—2027年)》提出,到2027年,在机器人关键核心零部件、AI芯片、人工智能与机器人融合技术、多模态感知技术、高精度运动控制技术、灵巧操作技术等方面取得突破。新增培育估值过百亿企业10家以上、营收超十亿企业20家以上,实现十亿级应用场景落地50个以上,关联产业规模达到1000亿元以上,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集群相关企业超过1200家。打造公共服务平台矩阵,吸引更多上下游企业、科研机构、创新团队等加入,形成更完善的产业生态,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综合实力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深圳市加快推进人工智能终端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5—2026年)》提出,到2026年,力争人工智能终端产业规模达1万亿元,集聚不少于10家现象级人工智能终端企业。
《深圳市加快打造人工智能先锋城市行动计划(2025—2026年)》指出,到2026年全市人工智能产业规模年均增长超20%,推出10个以上产业集聚效应明显的人工智能和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孵化器。建设多个10E级智能算力集群,到2026年实时可用智能算力超过80E FLOPS。统筹天使母基金、深创投、各区基金等国企基金,聚焦推理芯片、模型算法、端侧应用、具身智能等领域,投资一批高成长性企业。持续提升端侧和推理芯片的计算能力和模型适配能力。
作为全球科技高地,深圳为人工智能企业的成长提供了优质的土壤。数据显示,深圳头部机器人企业的国产化率超过90%,供应链本地化率高达60%。
高级工程师、科技部国家科技专家库专家周迪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人形机器人上下游产业也都在深圳聚集。深圳不止有华为、腾讯等做大模型的企业,还汇聚了乐聚、众擎、逐际动力、优必选等整机企业,形成了强大的产业集聚效应。此外,国产化率和供应链本地化率高,产业链完整,利用供应链本地化优势,降低成本,提高交付速度和产品性价比。
深圳企业实现全球首例人形机器人前空翻特技
在一系列行动计划发布的一周前,来自深圳的众擎科技宣布完成全球首例人形机器人前空翻特技。
记者了解到,要实现这一动作,在硬件层面需确保机器人在高速运动中各部件能承受巨大冲击,避免硬件损伤。软件方面,要精准调控复杂算法,实现对机器人姿态、速度的实时精确控制,防止失稳。
据众擎科技透露,目前研发设计测试通过的10款人形机器人专用关节,能满足从四足到人形,从工业级别到生活服务级的综合需求。动力关节力控精度达到0.2牛米,谐波和行星旋转关节扭矩从24牛米到360牛米全覆盖,力控推杆方案从4千牛推力到1万两千牛推力不等。
在机器人“炫技”的同时,如何赋能实际应用场景成为行业重点关注的问题。
对此众擎科技新媒体经理岑梓宾表示:“团队在积极探索机器人执行更高难度特技动作的可能性。我们在将基础动作做稳定的同时,不断尝试各类新动作,期望通过展现机器人复杂运动能力,彰显其卓越运动实力。长远来看,这能为实际应用场景提供有力支撑,比如在工业、服务或救援等领域,助力机器人更好地满足多样化需求,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众擎科技透露,目前扎实推进现有产品量产筹备工作,聚焦PM小尺寸人形机器人、软件开发及生态合作伙伴拓展等关键领域;另一方面,积极布局产品矩阵的拓展,公司预计今年将有多款新产品亮相,并对现有产品性能予以升级,彰显不断探索创新的进取精神。另外,众擎PM01预计在5月前后开启首批交付,通过实现产品研发、生产到交付的全链贯通,推动生态链企业加速创新并灵活适配多样化应用场景。
责任编辑:徐芸茜 主编:公培佳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