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调平衡与发展 德国馆上演“小城之春”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邢云飞 上海报道
与华丽的科技展示不同,在德国国家馆里展示的已经有10年历史的海港新城用一种朴素的方式诠释着一种城市发展理念,海港新城一座座精妙的建筑群便是这一目前欧洲最大的城市开发计划的缩影。正如德国馆馆长费熙婷所言,海港新城展示了“一座在革新与保留、创新与传统、集体与个人、城市与自然、工作与休闲、全球化与国家特色之间争取平衡”的和谐都市。
全新的城市结构
海港新城紧邻德国汉堡市中心,占地155公顷。
1888年,德意志帝国废除全汉堡地区的免税特权,只允许无人居住的自由港区航运免税,原先储存在市内仓库里的许多货物必须挪到自由港区,所以在几年内兴建了现已闻名世界的汉堡自由港仓库城,并因此迁出了当地2万多居民。汉堡内城与港口也因此切断了直接联系。直到1997年8月,汉堡市议会通过了建设海港新城的决议,汉堡的中心区在100多年后又重返易北河畔。
汉堡自由港仓库经过100多年的发展,海港新城在地理交通上已经不存在什么问题,而重要的则是它与汉堡的关系。
首先,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新城”,海港新城的规划充分考虑到了与汉堡中心城区的“新旧平衡”。新城规划以汉堡自由港仓库城作为规划的原点,大多数的现有建筑规模、道路和广场特征、建筑高度和特点都在新城规划中得到了保持和发展;并规划了新的更加注重实现多功能、多用途的混合型标志性建筑。
其次,海港新城不仅仅是作为汉堡地区的一个新的功能性城区,而是一个功能健全的小都市,公园和酒馆,林荫大道和面包房,博物馆和购物天堂,闲适的街角和喧嚣的广场成为这座新城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据德国馆海港新城项目负责人、设计师雷纳特·威西尔介绍,汉堡海港新城就是要创造一种新的城市结构,将居住、工作、文化等各种各样的生活空间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而这也成为了德国人对未来城市发展的构想。
2000年,海港新城确定了总体规划。在专家评委对这份规划方案的评价中,专门重点地提到了时代的特点和要求,面向未来的城市建设理念得到了令人印象深刻的、充分的体现。
“作为欧洲最大的城市发展计划,海港新城是环保居住的样板项目。其既定目标是建造一座符合所有老城区品质标准的城市。”《德国》杂志作家Till Briegleb认为海港新城创造了一种城市结构。
未来的房子
除了整体规划上注重超前性外,海港新城对个体建筑的要求也体现了对未来城市的充分想象力。汉堡规划部门为了追求达到“环保城市样板的先驱作用”,规划师不仅在建筑密度和交通道路规划上费尽心思,同时也提出了一个缜密的认证体系,要求投资商的建筑尽可能减少二氧化碳。与此同时,为了促进投资商就创新环境技术自愿展开竞争,地皮不是按照出价最高,而是根据所提方案的说服力来分配的。这些方案除了要顾及社会、城市建设和经济方面,也必须着重强调生态。
事实上,在上海世博会上,城市最佳实践区案例馆“被动屋”汉堡之家的原型便是来自海港新城的环保建筑H2O。“被动屋”的亮点在于低能耗。而这样的低能耗则是通过一系列严谨周密的计算和创新的建造技术实现的。
“南北面的窗子的大小,四个方向的挑空设计,都是经过设计师的精密计算得出的结果。除此之外,在建筑材料、能量采集等方面,也有着一套独特的设计方案。”上海世博会德国汉堡市城市最佳实践区案例馆总代表安克介绍汉堡之家时说,仅汉堡之家屋顶上的光伏设备就可以提供整个汉堡之家80%的能量需求,而独特的建筑材料和经过周密计算的建筑外观又能帮助“房子”减少能量的消耗,从而达到了低能耗的目的。
这就是在充分利用环境中那些平时没有注意的能量获得和能量消耗。这也会因为环境的不同使得每一座“被动屋”有所不同。安克告诉记者,不仅仅H2O和汉堡之家在建造上有多处调整,即使是在海港新城,这样的“被动屋”也会因为光照差异和地理差异在设计建造上有很大的差异。
目前,这种低能耗建筑已经成为汉堡海港新城的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从居住、办公到娱乐、教育,以及购物、商业等各种功能性的建筑中都可以看到这种“被动屋”,而受益于生态和新城的概念,“被动屋”也俨然成为了汉堡地区最昂贵的住宅区之一。“被动屋”的售价一般在每平方米3700欧元左右,约合人民币30000元,不过从长期来看,这种房屋能为业主节省大量能源,反而要比普通住宅更加经济。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