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如何践行和传播德鲁克非营利组织管理思想的|益思

作者:徐本亮 益思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24-07-07 11:30:41

摘要:我是一个德鲁克思想的信奉者、实践者和传播者,从事慈善公益29年,搞创业教育26年。原来我在上海第二工大学当继续教育部主任,是德鲁克思想指引我走上了公益道路。我看的第一本德鲁克著作就是《创新和企业家精神》,是我1994年看的,这是一本改变我命运的经典著作。

我是如何践行和传播德鲁克非营利组织管理思想的|益思

文/徐本亮

德鲁克思想指引我走上公益之路

我是一个德鲁克思想的信奉者、实践者和传播者,从事慈善公益29年,搞创业教育26年。原来我在上海第二工大学当继续教育部主任,是德鲁克思想指引我走上了公益道路。我看的第一本德鲁克著作就是《创新和企业家精神》,是我1994年看的,这是一本改变我命运的经典著作。

20世纪90年代国有企业的改革,出现了大量干部职工下岗,再就业的矛盾非常突出。德鲁克在这本书里面告诉我们社会创新作用和意义不亚于技术创新、经济创新。德鲁克提出了要把解决社会的问题当成创新的机会。他明确指出,社会创新两个非常重要的领域:第一个解决就业问题,一个改变已经过时的公共政策和公共服务机构。我当时在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当继续教育部主任,我想我们是不是可以通过教育培训让下岗失业人员重新就业,成为劳动者和财富的创造者?所以我和时任上海市慈善基金会常务副秘书长马仲器向领导提出成立上海市慈善教育培训中心的建议,得到领导的同意。1995年1月13日上海市慈善教育培训中心正式成立,这是一家专门从事慈善教育的社会组织。中心的成立就是慈善事业的一个创新。因为传统的慈善主要给钱给物,授人以鱼,而我们是授人以渔,提高服务对象的再就业能力。

我们中心28年来能够从小到大,健康发展,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机构有非常清晰的使命,我们的使命就是“知识扶贫,助人发展”。而且我们还把使命转化为实际的成果。我们所有再就业培训项目都有50%就业率的成果,这在全国是很少见的。我们从1995年以后,开展了一系列解决就业问题的培训。开始我们对上海4050下岗失业人员开展再就业培训,我们的培训做得比政府早。我们共培训了3万多名下岗失业人员。随着大批农民工进城,我们又开展了对农民工的就业技能培训,培训了两万多人。

进入新世纪,就业矛盾从4050变成了2030,我们专门针对上海户籍的只有初中文化程度的失业青年,开展了“阳光下展翅——上海社区青年就业援助项目”。我们用一年半的时间让服务对象拿一张中专学历证书和两张技能证书,而且要达到70%的就业率。这个项目我们从2004年做到2014年,帮助了五千多名家庭贫困的失业青年实现就业。项目获得了中华慈善事业特殊贡献奖和上海十大青年品牌公益项目。

伴随着改革开放,上海的外来媳妇不断增多,她们来到上海有的暂时没有户口,没有工作,有的家庭贫困。所以我们在2004年实施了“外来媳妇就业技能培训项目”。这个项目从2004年做到了2014年,培训了两万多名家庭贫困的外来媳妇。开始是上海市慈善基金会资助了100万元经费,后来我们又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政府资助了1100万元。这个项目达到了62%的就业率,获得过中华慈善奖最具影响力项目提名奖和全国十大女性公益品牌项目。

后来又出现了新生代农民工,即农民工子女就业问题。我们从2008年开始专门做了一个“共享阳光——农民工子女就业援助项目”。这个项目得到汇丰银行的资助,从2008年一直做到现在,帮助了六千多名农民工子女实现了就业。我们28年来一直专注于解决就业这样一个社会的问题。

不断创新 做出贡献

我学习德鲁克思想印象最深的就是德鲁克讲社会组织跟企业一样,目的是创造客户,社会组织也有两个基本职能,第一营销,第二创新。28年来,我们组织也好,我个人也好,通过不断创新来满足需求,为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我们主要有这样以下六个方面的创新。

第一是项目创新,服务创新。我们的就业培训项目随着需求变化不断创新。开始我们是做技能培训,1998年开始又搞创业培训;我们原来做的是创办商业企业的创业培训,十年前我们又推出了公益创业培训。通过项目创新、服务创新,保持机构的活力和可持续发展。

第二,市场创新。我们很多项目都是立足上海,服务全国,比如我们的能力建设培训项目服务了全国30多个省市。通过市场创新可以让好的项目扩大受益面,使更多人能够受益。

第三,采用一种新的项目实施方式,即项目实施方式的创新。

我们机构只有14个人,为什么能够做成一些全市性的周期很长的品牌项目,就是依靠整合资源。德鲁克有一句名言:为了满足需求,必须坚持两个原则,第一,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第二,充分发挥合作伙伴的优势。我们按照德鲁克思想,通过整合资源,利用合作伙伴的优势,使项目能够持续有效地开展下去。

第四,导入新的资源的来源。讲到资源,大家知道社会组织普遍存在招人难,留人难。我们遵循德鲁克关于在21世纪退休人员是宝贵资源的思想,机构常年大约1/3都是退休人员,很多项目也是聘用退休人员。这样既降低了用工成本,也保证项目有合适的人来实施。

第五,采用一种新的组织形式,即组织创新。我们不少项目采取虚拟组织的形式,这样可以找到合适的人,而且非常灵活,也降低了成本。

第六,开拓新的资金来源的渠道。我们社会组织资金主要有三个来源:政府购买、社会捐赠和服务的收入。我们坚持通过项目化运作,不断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做到资金来源多元化。比如汇丰银行跟我们合作了二十多年,给我们捐款超过3000万,这在国内很少见的。我们践行德鲁克的思想,坚持使命和公信力,用成果和不断创新,赢得了越来越多的合作伙伴对我们的支持。

确定使命 传播德鲁克思想

我是47岁做公益的,大学学的是哲学,做公益完全是一个小白。在我做公益的过程中,有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就是我在2003年参加了一个对社会组织领导人的培训班。这次培训让我看到了中国慈善公益未来巨大的发展空间,也看到公益人才培养和能力建设的巨大需求和迫切性。所以我在2003年确定了一个目标,要成为一个能够给人带来价值的公益培训师,我的使命就是“推动有效公益”。我根据德鲁克非营利组织管理思想,结合中国社会组织的实际和痛点,先后开发了十几门课程,在全国各地和大家交流、分享,迄今已服务了4000多家社会组织。我感到很欣慰的是,很多学员都说“听我一堂课胜读十年书”,我深深地感到中国慈善公益事业的发展,社会组织的发展,非常需要思想的传播,知识传播。所以,我在2018年根据自己15年讲的课写了一本书——《社会组织管理精要十五讲》。这是内地第一本用德鲁克思想讲社会组织管理的著作。2021年这本书出了修订版,到现在为止已发行了两万多册。中宣部的“学习强国”全文转载,点击量超过60万+。

过去我读了30多本德鲁克著作,摘录了大量德鲁克关于非营利组织管理的论述。去年疫情期间,我又做了一件事情。我参照《德鲁克日志》,编了一本《德鲁克论社会组织管理》。我把德鲁克关于非营利组织的论述分14个主题,每个主题里面有十几段德鲁克语录,每一段语录下面还有一个行动指南。我希望这本《德鲁克论社会组织管理》可以帮助更多的人能够系统学习德鲁克非营利组织管理思想。据我知道,现在世界上还没人做过这件事情。这也是传播德鲁克非营利组织管理思想的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令人欣慰的是,我每次讲课后都会有一些学员去购买和学习德鲁克的著作。20年来,至少有1万多人。他们通过我的传播,知道了德鲁克,学习和践行德鲁克思想。

很多人经常会问我:徐老师,你为什么要践行和传播德鲁克思想?德鲁克到底对你有什么影响?因为德鲁克是影响我生命的一位贵人,一位高人。我总结一下,德鲁克对我有这样八个方面的影响。

第一,帮助我对自己的职业生涯、人生目标作出了正确的选择。

第二,让我正确认识创新,懂得了创新的来源和原则,坚定了创新是重要的、可能的信念。比如我做社会组织,做项目28年,开始往往是没有钱的,我通过各种项目筹措资金9500多万元。这就是践行德鲁克讲的创新和企业家精神,把不可能变成可能。

第三,让我学会了“由外而内”的思维。以客户为终极目标,为满足客户的需求,采取正确有效的行动并贯彻落实。

第四,让我学会了主动去寻找变化和问题,并将它当作机会加以利用。我自己也是公益创业者。2015年开始,我先后在上海、昆山、重庆、长春成立了四家以“卓越”命名的支持型社会组织,我们的使命是“推动有效公益”。我怎么会想到去创办这样的支持性社会组织。就是抓住了政府要培育发展社会组织,政府要加大购买服务力度这种变化带来的机会。所以我经常跟大家分享德鲁克关于什么样的人是创业者的一个重要观点。创业者不仅是创办企业,创办社会组织的人。一个人能够主动寻找变化,并把它当成机会加以利用的人就是创业者。所以我现在大力宣传社会组织的从业人员要成为创业型、专家型的人才。

第五,提高了我将对的事情做对的勇气和能力。比如我是公益界为数不多的20年来在培训中坚持讲使命和公信力的人。开始很多人认为使命和公信力很虚很空,没有用。但是我坚持20年讲使命和公信力,说明这是正确的。我20年坚持践行和传播德鲁克现在证明也是正确的。

第六,让我了解和重视发挥自身的优势,只做最擅长做的,发挥团队作用,用人之长。我20年坚持做内容,我相信内容为王。

第七,让我能够主动承担责任,做出贡献。比如我们跟汇丰银行合作20多年,我们没请他们吃过饭,也没有送过礼,靠的就是使命和公信力,靠的就是成果和创新。

第八,使我能够“乐在学习中”“乐在工作中”。

中国社会组织现在已有90万家,党和政府也高度重视社会组织的发展。践行和传播德鲁克非营利组织思想刚刚起步,任重道远。我今年76岁了,我要以德鲁克为榜样,争取再活20年,为传播德鲁克思想,为中国的慈善公益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作者系上海卓越公益事业评估中心理事长)

编辑:周南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

益思
益思

“益思”是华夏公益特别推出的一档公益评论专栏,结合公益慈善事业发展进程中的热点、焦点和难点,携手各界热心公益的专业人士---解读国家政策,普及公益法律,建言献计,为完善公益慈善思想、提升行业发展理念而持续努力,共创美好。

+关注 私信

TA的更多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