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万亿延续增长方式,而不是速度
四万亿是一个十分惊人的数字,让我告诉你,中国的GDP目前还只有25万亿人民币左右。
笔夫相信,政府果断推出史无前例地由政府直接出资的经济刺激计划将会产生深远的影响,但是如何来评估这一影响却是一个相对复杂的问题,目前来看,许多人对此的思考过分简单化,思维方式也过于直线化。
四万亿方案难以掩盖金融管理部门之前对于危机缺乏预见性的瑕疵,同时这种弥补失误的举措,将使中国经济不可避免地延续粗放式增长的方式,但是这种模式并不必然导致我们能有效地延续已经长达五年的经济高速增长。
事实上,在“出手要快,出拳要重,措施要准,工作要实”原则指导下的政府行为,其效果有待于进行全面评估和验证,经济界应该对可能出现的各种后果有充分准备。
四万亿方案是对金融管理部门预见性缺乏的补救
有专家认为,政府最新的经济刺激计划实际上是1998年积极财政政策的翻版,此话有一定的道理,反过来甚至可以说,政府方面也许正是从1998年的经验中得出了解救中国经济、延续高增长的方案。这种方案比起当时的积极财政政策来,可以说药力更猛、剂量更大,一方面,这得益于十年来中国财力的积累,另一方面也显示经济时局之艰,使领导人不得不下此破釜沉舟之决心。
但是短时间内如此巨额固定资产投放也并非本届政府的决策思维所愿。在科学发展观的精神统领下,政府早先已瞩意改变十年来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继而大力推动节能降耗和环境资源的保护,改变单纯依靠投资和外贸出口拉动经济的模式,降低许多低附加值产品的出口退税率,无疑,我们正行进在一条正确的轨道上。
然而,金融风暴改变了一切。政府不得不仓促应对,某些部门负责人低下的预见能力和部门间混乱的协同秩序使得原本可以沉着处理的事件,最后演变成了快刀斩乱麻式的结局。
早在今年1月,当我国南方出现了严重的冰雪灾害后,胡锦涛同志在一个重要的讲话中就非常有预见性地指出,要正确把握世界经济走势及其对我国的影响,充分认识外部经济环境的复杂性和多变性,科学把握宏观调控的节奏和力度,尽可能长地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由于这一讲话发表在党的十七大召开后不久的几个月之后,而在这届会议上,从紧的货币政策成为近期政策的导向,所以这一讲话让笔夫感觉非同寻常,笔夫在第一时间与著名经济评论家水皮进行了沟通,我们得出了一致的结论,认为这是宏观经济政策可能出现重要调整的信号,后来由笔夫执笔写了《胡锦涛讲话透露强烈政策信号,继续从紧的理由已基本消失》的文章,引起很大反响,但同时也招来许多人的质疑,因为,当时在许多人看来,高企的CPI指数才是他们最为担忧的事情。政府有关部门也站出来非常肯定地回应说,从紧政策不会改变。
实际上,早在四个多月前,在油价涨至140美元之上,国外分析师大肆叫嚣油价将上涨至200美元甚至250美元的时候,企业需求减退的信号已经显露无遗,笔夫当时就认为,许多企业将会因为高油价而出现利润下滑,甚至关门倒闭,从而使全社会总需求出现重大衰退,笔夫连续发表不下于五篇文章,确认商品价格拐点即将到来,商品价格牛熊分界线已经出现,这些都是白纸黑字有据可查的。然而,也正是在这个时候,中国从国际市场上恐慌性地进口了大量的原油、大豆等大宗商品,这就是为什么目前油价跌到近50美元而中石化迟迟不肯下调成品油价格的重要原因,而前期大量的大豆进口也将使中国农产品价格蒙受更大的灾难,国家近期收储政策相对于现在充斥于市场上的美国大豆而言只不过是杯水车薪而已。
后来发生的事情证明,一些部门的领导人确实没有想过要变。尽管后来又发生了汶川大地震等史无前例的灾难性事件,金融部门对于改变从紧的货币政策仍然显得优柔寡断,居然仍然在不断地加息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甚至就在三周之前,一位关键的决策人仍然认为,要防止通货膨胀出现反复,这被我的同事商灏的文章批评为货币政策含混不清。
但是情况的发展却每天都在告诉金融决策部门,你们做出了落后的、错误的决定,你们的错误决定已经导致而且在继续导致十分消极的后果,来自广东、江浙的出口型企业在加速倒闭,大型发电企业的机组在持续空置,秦皇岛煤码头的煤炭已经堆积如山,汽车销售市场不断萎缩,奥运后北京建筑工地至今没有全面复工……
当对现实的忧虑逐渐凝成一种共识之后,98式经济刺激方案成为决策部门的首先方案,在对这一方案优劣好坏作出全面评估之前,我们可以肯定的是,这并不是本届政府情愿的符合逻辑的优选方案,在很大程度上,它是对于之前一些错误的、迟滞的、缺少预见的政策的一种强力修正。
四万亿延续的是经济增长方式
新的刺激方案不可避免地将会使中国经济偏离刚刚开始追求的科学合理增长的模式,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形成很大的挑战,但是即使如此,中国经济可能也难以因此而立即回到几年来两位数的增长速度上。
回顾过去十年的史诗般的经济成长,我们可以总结为是一种严重依赖投资和贸易、由于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的急剧膨胀、城市化和重工业化的快速推进的合力使然。在1997年金融风暴后,政府依靠积极的财政政策启动内需,这一政策收到极佳的效果,虽然这种以举债为主要形式的扩张性的财政策本身的规模,相比如今四万亿的刺激方案来说,规模相当有限,但是它却引导了大量民间资本的投资,尤其是IT、电信、房地产、汽车市场的启动,极大地活跃民间资本的力度,虽然在2000年时,受到网络经济泡沫破灭影响,IT业受到重创,但是整个社会投资额一直居高不下,到了2003年,由于政府积极财政政策影响下的全社会流动性充足的现象,外汇储备的高速增长使得流动性情况开始变得泛滥,资产价格开始出现逐波上涨的局面,这吸引全社会资本大量投资到以房地产为代表的资产上面,房地产市场和其他基础设施的建设带动了电力、钢铁、造船、汽车等重型工业的急剧膨胀,中国钢铁产量短短五年间由2亿吨猛涨到了5亿吨的规模,中国消耗了全世界近40%的水泥,中国一年增加的电力装机容量相当于整个英国的发电量,实际上,我们只是在两年前才在经济规模上刚刚超过这个老牌经济强国。而正是从2003年开始,中国开始了持续五年之久的两位数增长。这种增长使中国难以挽回地进入了一种最典型的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
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的代价是环境遭到破坏,经济发展可持续性降低,技术进步迟缓。与日本经济起飞的阶段相比,中国在过去十年的高速成长期内基本上没有诞生真正原创的、对生产率水平起到显著提升作用的技术进步,而日本却在当时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拥有高速铁路的国家,在显像管、汽车制造等领域,日本企业引领了一波又一波的世界潮流。
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导致了技术进步的迟滞,而技术进步的迟滞使得高速增长的可持续性很差,政府有意以科学发展方式进行引领,以改变现状,但是四万亿猛药计划应对金融危机的局面,使得政府原先的努力可能大打折扣。
四大理由决定高增长速度难以复制
接下来的一个问题是,在可能重回粗放型发展方式的情况下,中国能否延续既有的增长速度,对于这个问题,有很多专家相当乐观,但笔夫并非如此,我认为,以简单的直线型的思维来将两者的因果关系联系起来很不合适。
10日至12日,笔夫在广州参加由大连商品交易所和马来西亚商品交易所共同举办的一个商品期货的会议,在这个会议上,碰到了浙江系期货私募X先生,9月份我们在大连的一个类似的会议上谈过一次,经过讨论,我们一致认为,在国庆节后,所有大宗商品的价格将会出现暴跌景象。后来的实际情况大家都知道了。有了这次经历,所以在这次会议上我们又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同样的,对于近期内大宗商品的走势我们仍然持相当的看法,那就是仍将持续走低,但是对于四万亿经济刺激计划可能产生的影响,我们却产生了不同的看法。X先生断定年后商品价格可能会因此而大幅反弹,明年可能会产生一个新的大泡沫。实际上,在这个会议上,几位发言的宏观经济方面的专家都持有这样的看法。
但是,笔夫认为,企图通过四万亿计划来复制既有高达两位数的增长速度是不现实的,理由是:
第一,四万亿的规模确实很大,但这里面牵涉到两个基本问题,一是其中包含的增量部分到底是多少,因为我们知道,有很多项目包括京沪高铁和其他的一些客运专线项目,都是既定的项目,当然,由于经济刺激措施的实施,使得这些项目提前或加快,资金得到充分有效保障。另外一个问题是,四万亿投入的周期,这也存在不确定因素,因为从常识上来说,像高速铁路、核电站项目甚至社保体系建设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