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标签

首页宏观正文

上海“借地”应对工厂“回乡潮”

作者:王海春

来源:

发布时间:2010-05-21 21:03:28

摘要:上海“借地”应对工厂“回乡潮”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王海春 上海报道

    蝗虫正飞离上海。
    随着土地价格和人力成本的上升,上海不可避免地遭遇了企业产业转移、工厂流失的局面。
    “对企业来说,成本核算是必须考虑的问题。但这些低附加值的产业在上海越来越高的成本挤压下,生存空间变得越来越小。”高力国际董事陈维劼指出,是否外迁,成为他们必须考虑的问题。
    如何应对成了上海等沿海城市的心头之痛。《华夏时报》记者近日采访发现,上海各级政府官员频频与周边城市接触,意图只有一个:“借地”,目的则是“留”住原本打算外迁的上海企业。
    具体做法是:以“异地经济园”区域联动为名,在上海与江、浙地区兴起“双城记”发展模式,将上海的研发和市场优势与江浙三线城市的低成本结合起来。通过双城联动,上海的工业园把企业的研发、销售中心留在了上海,也最大程度地将这些企业的税收留在了上海;而三线城市则引进了新的产业、拉动了当地就业。
工厂流失严重
    5月9日,安徽省池州市与上海产业合作促进中心等机构签订了13个合作框架协议,同上海、江苏的产业园内的企业签订16个协议投资项目。通过此次协议,池州引进资金41.2亿元。
    个案背后正是上海企业正涌动的一股 “回乡”潮。
    “因各种原因,上海不少工厂正在从上海转出去。”仲量联行工业部高级经理黄晖告诉记者。
    据戴德梁行研究报告,上海工业厂房虽然企稳回升,但今年一季度工业厂房空置率仍然持续下滑,上海工业厂房、仓库的平均空置率达7.87%。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现在上海厂房、仓库空置率较高的主要原因是一些工厂搬离,以及企业扩张计划停止所致。
    自2009年英特尔、惠尔浦将生产基地迁离浦东后,联合利华也在今年将生产基地从上海撤到了合肥。
    “自去年开始,在沪的一些制造企业外迁潮就没有停下来。”陈维劼表示,虽然现在外迁企业数量没有去年那么多,但企业外迁离沪却引起工业园和区政府的关注。
    据了解,随着上述知名企业将生产线撤离上海,部分与这些龙头企业相关的上下游配件企业也随之迁出。浦东地区的外高桥、张江、金桥工业办自去年以来就不断有企业迁出园区。2009年以来,仅浦东金桥出口加工区就有40多家工业企业外迁。
    陈维劼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虽然现在工厂迁出的数量没有去年那么多,但一些制造企业仍然在考虑外迁的问题。
    “这些企业有一些民营企业是十几年前从江苏、浙江和安徽地区走出来,到上海闯市场的。现在,这些企业中又有不少回到江、浙、安徽了。” 陈维劼说。
    “最先感到压力的,是纺织、电子、原材料加工类等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企业。”戴德梁行工业部助理董事苏智渊告诉记者,沪工业用地成本的上升增加了工厂的租金,仓库、物流、员工成本随之上涨。
上海导演“双城记”
    记者采访发现,在长三角地区正在兴起一种“双城记”的经济发展模式。
    对于这种正在兴起的模式,苏智渊告诉记者,现在有人将其称为“飞地”模式,也人把它称为“异地经济区域联动”发展模式。
    而一些企业的经历则显示了这种模式发展的轨迹。在是否将厂房和生产线设在上海的问题上,香港星光印刷颇为踌躇。
    香港星光印刷在2008年对上海市场作了长期考察后,出于控制成本的原因,将生产基地、仓库和物流中心落户到了江苏省太仓市,而将市场和销售中心放到了上海。
    “太仓的厂房用地和人力成本要比上海便宜得多,所以把生产线放到太仓。但在上海的市场机会要比太仓多,因此销售和市场部等核心部门要留在上海。”该公司相关人士告诉记者。
    事实上,为留住这些企业,上海市浦东新区、杨浦区、闸北区、闵行区等工业区和区政府的领导绞尽脑汁,想了不少办法尽量留住企业。首先发起这种模式的,是浦东的外高桥工业园。
    2008年1月,上海外高桥(集团)有限公司与江苏省启东签订了联合建设外高桥集团启东产业园的协议。按照规划,外高桥在启东的开发区面积为8000亩,首期开发面积为220亩。
    “如果有园区扩张生产线的计划,但考虑到上海生产用地价格高而想外迁的,我们给企业提供了在启东扩张生产线这样一个选择的空间。”上海外高桥联合发展公司一位经理告诉《华夏时报》记者。
    黄晖告诉记者,这种“双城记”的区域联动模式,有多数是由有政府背景的开发区公司牵头做的。
    “上海产业的转移带动了当地产业和就业,也给江、浙、皖的三线城市带来了新的发展机会。不失为一种双赢。”黄晖认为。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