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健康正文

为儿童心理健康护航!“公益组织参与儿童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实践”圆桌对话会在滨州成功举办

作者:周南 文梅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24-03-22 17:08:57

摘要:3月21日上午,由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与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联合承办的圆桌对话会上,围绕“公益组织参与儿童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实践”这一主题,业界、学界的各位专家、公益人士等分享了各自的观点和实践工作经验,并对公益组织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中的意义、角色和作用进行探讨。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周南 文梅 滨州报道

3月20日—3月22日,首届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经验交流大会在山东省滨州市召开。此次大会以“奋进新征程 激发心力量”为主题,由国家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防治中心、中央社会工作部志愿服务促进中心、华夏时报社共同主办。

3月21日上午,由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与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联合承办的圆桌对话会上,围绕“公益组织参与儿童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实践”这一主题,业界、学界的各位专家、公益人士等分享了各自的观点和实践工作经验,并对公益组织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中的意义、角色和作用进行探讨。

1.png

原国家卫生健康委原直属机关党委一级巡视员、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副理事长杨志媛致辞

原国家卫生健康委原直属机关党委一级巡视员、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副理事长杨志媛在开场致辞中指出,本次的会议目标是推动公益项目在全国社会心理服务健康体系建设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同时提出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将持续发挥平台作用,积极参与推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立,最大限度发挥社会组织参与健康中国行动的应有作用。

2.png

北京师范大学公益研究院院长高华俊致辞

北京师范大学公益研究院院长高华俊在致辞中着重指出,公益慈善力量应在心理健康领域充分发挥其三个特性,一是快速回应社会需求,以解决社会问题为己任;二是发挥创新精神,充分调动相关专业资源中的创新力量;三是发挥联合力量,形成社会合力。最终从社会福利体系、社会政策、社会服务等多个方面对儿童青少年给予心理健康服务的全面支持。

3.png

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教授金宇进行学术分享

学术分享环节,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教授金宇以《儿童青少年社会心理健康服务发展的现状与挑战》为题,围绕着《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方案》的总体要求,针对儿童青少年阶段,分别阐述服务发展中的现状以及挑战。金宇指出,近些年我国儿童青少年社会心理健康服务已有一定程度的发展,部分试点地区服务体系已具备雏形。但是体系中的各要素、各环节依旧面临严峻挑战。针对不同的挑战,儿童青少年社会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可依据个体发展的生态系统理论,分别从微观系统(家庭养育和学校教育)、中间系统(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和措施)、外层系统(专业人员培养和政策保障)、宏观系统(文化熏陶和社会氛围)等不同角度出发,进一步地提高完善。

4.png

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副秘书长李晓林进行主旨发言

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副秘书长李晓林在主旨发言中介绍了基金会在儿童心理健康服务方面取得的实践经验、遇到的问题挑战和未来的规划设想。在《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指导下,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积极承担助力健康中国行动的使命,在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方面,开展了关爱留守儿童、大病儿童等特殊群体身心健康项目;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开展心理干预和建设项目。基于过往的实践探索,李晓林提出,当前还存在如资源投入少、工作人员专业性不强、项目成效难评估、社会参与不足等诸多挑战。未来,人口基金会将继续发挥社会组织整合资源作用,有效调动政府职能部门、社会和企业力量,共同推进儿童心理健康体系建设。

5.png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儿童社会工作发展中心副主任黄放进行主旨发言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儿童社会工作发展中心副主任黄放带来了《中国儿童心理健康的工作探索》为题的分析报告。她指出,该报告旨在呼吁社会各界应加大对“公益组织参与儿童心理健康服务”议题的常态化关注和持续性投入,形成“政策倡导——调查研究——公益创新”的探索闭环,最终推广行业内优质经验转化成有效的实际行动。

报告通过对“儿童心理健康优秀公益项目案例征集活动”中的案例数据分析得出:一、公益项目更高频地进入社区和学校,并在“预防环节”强劲发力;二、公益项目主要依托社工、教师、心理咨询师、志愿者等7类服务队伍开展;三、公益项目着重为儿童提供八个方面的价值,包括:政策倡导、实践研究、增强公众意识、赋能培训、开发知识产品、填补服务缺口、支持儿童个体需求、促进儿童的综合保护;四、公益项目呈现出保障儿童权利,践行儿童友好,以儿童为中心的共性理念。报告发现,优秀儿童心理健康公益项目有三方面特点:高度重视专业技术和知识;紧密衔接且多元环节内容保障了服务干预的有效性;充分发挥了基层社会组织聚合资源的枢纽作用。报告提出,未来应促进更多全国性公益行业交流和协作,共同构建儿童心理健康高质量关爱服务体系。

6.png

中国宋庆龄基金会培训交流中心交流部部长赖洪桂进行经验分享

中国宋庆龄基金会培训交流中心交流部部长赖洪桂就“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实践与研究”进行分享。中国宋庆龄基金会作为国务院未成年人保护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兼具群团组织和公益慈善机构的双重属性,长期致力于我国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倡导与推动。该基金会在近20年生命教育领域特色品牌项目的经验基础上,构建了“3+1服务体系、服务平台和服务网络”的理论体系,开展了全国性试点(四川、甘肃8个省市10所学校)和区域性试点工作(雅安2批次50所学校),形成了两份报告、一个政策建议等项目成果。项目具备了心理健康示范校建设、专家精品课程、心理教师督导、亲子支持以及危机干预的五大工作特色。课题组撰写的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也被编入了《中国未成年人保护发展报告蓝皮书》。

赖洪桂表示,尽管面临着来自教师、教育管理部门、留守儿童家庭、资金支持等多方面挑战,宋庆龄基金会仍将在今后实践中加大力度研究解决,逐步实现项目的提质增效,推动项目的良性科学发展,增强可持续性和可复制性。

7.png

中共佛山市南海区委政法委员会基层社会治理创新股主任蔡杏贤进行经验分享

中共佛山市南海区委政法委员会基层社会治理创新股主任蔡杏贤围绕“区(镇)个案管理转介中心探索项目”,分享了佛山市南海区在探索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工作方法和实践经验。

根据南海的基本情况,南海区委政法委以行政推动和专家指导为依托,构建了全周期管理的青少年心理服务体系。疫情期间,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南海区及时组建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制定了总体工作方案,明确了13个职能部门的分工责任。通过多部门协调研究、分析研判,就地化解等举措,形成了齐抓共管、联动高效的工作合力。建立了预防与治疗两根支柱,打造青少年心理健康全周期的服务链。南海区还出台了四个配套的制度支撑,梳理了任务清单,对接了供需方案,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及危机干预制度,确保工作顺利进行。同时,充分整合了政府购买服务、社会力量资源等,促进社会力量参与青少年心理服务。面对挑战,南海区将进一步完善机制,解决人才不足、能力不足等问题。发言最后,蔡杏贤呼吁,给予青少年充分的爱与尊重,倡导平凡生活,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保驾护航。

8.png

国际救助儿童会(英国)北京代表处国家教育项目主任张英进行经验分享

国际救助儿童会(英国)北京代表处国家教育项目主任张英阐述了救助儿童会在儿童全生命周期心理健康服务的实践和探索。在《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的指导下,救助儿童会致力于关注18岁以下儿童的生存、发展、保护和参与权利,按照儿童发展规律将工作对象划分为四个阶段:婴幼儿期(0-3岁)、学前期(3-6岁)、学龄早期(6-12岁)和青春期(13-18岁),并在每个阶段开展相应的心理健康服务。针对婴幼儿期,强调建立安全稳定的依恋关系的重要性,通过亲子互动指导以促进儿童的情感和社会性发展。在学前期,通过游戏等方式,帮助儿童认识情绪表达和社会情感,提升他们的社交能力。对于学龄早期的儿童,项目主要通过社会情感学习活动和朋辈支持,培养儿童的自我意识、自我管理以及社交的能力。而对于青春期孩子,项目着眼于培养情绪管理、冲突解决等能力,通过团辅和心理大课间活动,支持他们渡过这一关键阶段。

9.png

北京桥爱慈善基金会执行秘书长代洁进行经验分享

北京桥爱慈善基金会执行秘书长代洁介绍称,桥爱基金会是一家成立于2013年的4A级非公募基金会,致力于关注公众心理健康,并通过专业的方法和艺术手段进行心理疏解和疗愈。截至2023年底,已捐助超过2206万元,受助人群超过92万人次。基金会项目主要包括“心灵放映室”“心桥计划”“艺术疗愈”“心圆计划”等。其中,“心灵放映室”项目在学校开展心理健康课程,采用表达性艺术疗愈为理论基础,联合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刘正奎教授领衔研发的K9项目用书,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提供心理健康课程。项目累计出资285万元,受益学生达72万人次。此外,桥爱基金会还在社区开展了多元化的心理科普活动,如绘画、电影、音乐疗愈等,为社区居民提供心理健康服务,以及艺术疗愈学术交流及人才培育。

10.png

陕西省安康市汉滨区浩睿社会组织服务中心理事长唐颖进行经验分享

在学校社会工作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这一议题上,陕西省安康市汉滨区浩睿社会组织服务中心理事长唐颖带来了陕西省安康市汉滨区浩睿社会组织服务中心的项目实践经验。项目从营造健康的儿童环境、危机预警、评估和计划、心理干预进行设计,面向汉滨区县河镇的留守儿童开展服务,已帮助孩子们应对家庭困境和心理健康相关问题。服务内容包括个案心理辅导、小组团体辅导、生涯规划主题活动等。

唐颖表示,在过去四年里机构服务了3000多人,并得到了安康市未保中心、关工委等机构的支持,同时也得到了汉滨区教育办的支持和校方的认可与合作。尽管项目面临一些困难,但他们仍然希望继续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服务做出贡献,并呼吁更多人关注和支持山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服务。

圆桌对话环节在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副院长徐珊的主持下进行,围绕“儿童心理健康公益项目的多元参与”这一主题,京东健康市场营销部公益运营负责人、北京同心圆慈善基金会创始人兼秘书长仇序 、广东省日慈基金会秘书长张真、资深儿童心理健康咨询师章淼榕四位嘉宾对所在机构提供的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进行了介绍并展开深入探讨。

11.png

“儿童心理健康公益项目的多元参与”圆桌对话

京东健康市场营销部公益运营负责人分享称,京东健康在互联网医疗平台上建立了“心理服务中心”,将精神科医生和心理咨询师与有需求的儿童及家庭连接到一起,通过线上问诊和咨询等方式仅2023年就服务了数十万人。此前,中心还为SOS儿童村的孩子和工作人员,免费提供专家咨询服务资源。此外,为了更好帮助有需要的人群,京东APP上设置了搜索心理问题敏感关键词跳转公益支持页面的模式,以此为有需要的人提供知识科普、量表自测并引导线上咨询和问诊等。“总之,京东健康致力于通过平台服务和技术创新,尽可能将专业资源和需求人群做到精准对接。”

张真介绍了日慈开展的两个预防为主的项目。“心灵魔法学院”项目研发了一套针对乡村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课程,既面向全国一线乡村教师免费提供知识和物资赋能,又通过县级教育部门开展师资培育和课程落地,为学生提供长期的社会情感能力建设,截至去年共服务超过70万名、400万人次的乡村儿童。“心益计划”则招募大学生志愿者,支持他们利用暑期在乡村开展心智素养主题夏令营,帮助乡村儿童提升心理抗逆力,填补乡村地区心理教育的空白。日慈未来也将针对多种场景和不同特殊人群开发更多实用的工具包,以助力更多人参与服务,共同为儿童营造一个积极正向的成长环境。

仇序谈到,同心圆慈善基金会主要关注大病儿童的心理需求,大病儿童及家人由于医疗花销、异地治疗、家庭变故等问题需要心理关爱,因此同心圆开展了微笑俱乐部、小家等项目。在服务过程中探索出创新项目模式,即邀请普通或有心理异常的儿童及家长以志愿者身份参与到大病儿童关爱服务当中,通过深度陪伴大病儿童获得生命教育和生活能量从而改善自身心理状况。该模式在项目实践中取得成功说明,通过公益服务为有需要的儿童和家庭进行心理赋能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式。

章淼榕分享了她开展跨专业心理咨询服务的心得。她发现,来咨询的青少年不只需要心理咨询服务,还需要各类资源转介或链接服务。例如,一个来咨询的贫困家庭的孩子,通过接触发现孩子长期处于压抑的环境是造成心理问题的关键。首先孩子的父母关系差婚内分居,其次孩子因数学不好非常内疚,认为对不起妈妈,虽然非常努力但无法改变,再加上孩子不善交流就憋出了心理问题。这种情况仅靠咨询解决不了问题,除了帮助孩子进行认知行为调整,还需要建议父母直面婚姻问题,明确的决定有利于孩子接受与适应,另一方面帮孩子链接公益家庭教师资源提高数学成绩,后来孩子状态变化很大。因此,通过问题导向,从对儿童最有帮助的点入手开展服务或链接资源才能更好地支持儿童。

圆桌对话中还提到,资源联动和协作对建立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网络和机制具有重要意义,那么如何联动协作?

张真建议,一是需要检索行业内的项目和服务资源,互相了解,二是各方抱着开放的态度密切合作,只有这样才能把公益优势发挥到最大。仇序认为,在公益项目中推动儿童青少年的志愿服务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心理赋能模式,应该形成服务平台探索有效经验。章淼榕表示,第一,所有的服务需要一个重要调配和管理者,将资源和服务以最有效的组合方式提供给儿童及家庭;第二,针对有需求的儿童及家庭,应特别重视介入的第一印象,专业人员能够在最初几次的接触中与对象建立信任感将事半功倍。京东健康市场营销部公益运营负责人提出,服务和资源的链接确实非常需要统一的协调、专业的评估和后续的效果追踪,京东健康愿意做技术支持和探索,搭建平台和渠道。

12.png

刘正奎教授进行总结发言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教授刘正奎在总结发言中指出,我国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确实比较严峻也非常复杂。数据显示,我国儿童青少年的精神障碍发生率在17.6%。因此,近些年也获得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教育部不仅出台了专项行动,国家还出台了困境儿童的心理健康政策。整体而言,我国儿童心理健康服务在资源不足的情况下工作取得了不错成效。公益组织在目前的形势下参与体系建设有发挥空间。公益组织可以发挥慈善力量,灵活实践探索并协调整合资源,不仅直接使儿童和家庭受益,还能将探索经验形成标准和模式,再通过智库上升为国家政策。为支持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建设,公益组织一方面要积极推动儿童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另一方面要推动技术创新,促进更低的成本服务普惠且精准地提供给有需要的人群。

在儿童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方面,他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考量:一个中心,以国家战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两个定位,既要守健康又要育新人,以儿童青少年身心健康为目标培育未来具备心理素养的公民;三个对象,面向所有学生,面向所有家长,同时面向有特殊需求的儿童;四个体系,建立同辈支持体系,建立分级分类体系,建立危机干预体系等;五个要素,人才队伍建设,资金支持,必要场地支持,机构参与及机制搭建;六个主体参与,公益性治疗师、心理咨询师、学校心理辅导老师、班主任和学科老师、志愿者及儿童家庭间的自助互助;七个子系统,例如评估系统、转介系统等;八项伦理,光有热情不行还要守好边界才能把事情做好。

“希望通过公益人的努力和前期探索,让儿童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在国家层面形成一个完整的政策,使更多儿童受益。”刘正奎说道。

编辑:冯樱子 主编:陈岩鹏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