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标签

推动户用“光伏微网储能”替代煤电机组建设,全国人大代表葛炳灶提出推进“双碳”工作的新选择|两会声音

作者:陶炜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24-03-04 17:56:56

摘要:“推动户用‘光伏微网储能’替代煤电机组建设已成为推进‘双碳’工作的新战略、新选择。”全国人大代表、今飞集团董事长葛炳灶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带来了《关于推进户用“光伏微网储能”产业集成应用的建议》。

推动户用“光伏微网储能”替代煤电机组建设,全国人大代表葛炳灶提出推进“双碳”工作的新选择|两会声音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陶炜 张智 南京报道

“推动户用‘光伏微网储能’替代煤电机组建设已成为推进‘双碳’工作的新战略、新选择。”全国人大代表、今飞集团董事长葛炳灶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带来了《关于推进户用“光伏微网储能”产业集成应用的建议》。

在他看来,随着光伏价格、储能价格快速下降,从现有光伏和储能的价格上看,户用“光伏微网储能”项目实施的经济效益已步入最佳的盈亏平衡点,值得各方关注。

此外,他还带来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金融机构对制造业支持力度的建议》等十一条建议。

家庭光储已到推广时点

测算数据表明,中国房屋屋顶太阳能资源非常丰富,可利用面积可达15亿平方米,如果利用率达 20%,可达3亿平方米。按100平方米光伏板每年产生1.0万—1.5万度电计算,建设 3亿平方米户用“光伏微网储能”相当于可自产自用300亿—400亿度电/年。因此在葛炳灶看来,家庭光储是大有可为的发展领域。而户用“光伏微网储能”系统的特点,是光伏发电自发自用,配置储能可实现能量时移、削峰填谷、电力消纳,在节约用电成本的同时也能作为应急电源保障用电稳定性,减轻电网消纳压力。

过去几年,家庭光储在国内的发展并不快。“主要原因是中国电网超级稳定、停电断电是小概率事件,加上电价便宜且稳定不变,人们心理预期稳定。但是,世界不太平、自然界不确定,我们应该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尤其是当今世界变乱交织、地缘政治不稳定背景下,更应该认识‘户用光伏微网储能’的深远意义。为什么‘家庭光储’主要市场在欧洲,是由于俄乌冲突,导致能源危机、电价上涨所致。”葛炳灶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

在他看来,目前已经到了推广户用“光伏微网储能”的较好时点。一来,中国光伏产业技术规模均世界领先,但又面临产能过剩的情况。自2023年初开始,光伏产业供求关系急剧变化、产能过剩、市场价格持续下跌,由光伏组件市场价格年初的1.9元/W到现在1.0元/W以下。由于光伏点多、面广、量大且随机性和波动性强,电网消纳能力成为光伏产业发展的“卡脖子”问题,迫切需要拓展光伏产业的新应用场景和潜在市场,以保持光伏产业健康、有序、可持续发展;二来,电化学储能作为户用“光伏微网储能”的最优选择,不论是技术上、价格上,还是全产业链配置上都是全球领先,但2023年中国储能产业随着三季度出口受阻、国内需求不足、产能过剩等多重因素影响 ,2022年储能系统均价从1.57元/Wh下降至2023年底的 0.6—0.7元/Wh,全年降幅超过 50%,成本倒挂严重。在这样的背景下,推动户用“光伏微网储能”替代煤电机组建设已成推进“双碳”工作的新战略、新选择。

“目前中国光伏产业、储能产业急需寻找新的应用领域,政府应该通过政策引导和资金补贴为优质的过剩产能释放创造条件。而从现有光伏和储能的价格上看,户用‘光伏微网储能’项目实施的经济效益已步入最佳的盈亏平衡点,值得各方关注。”葛炳灶认为。

建议先试推100万家庭

对于其建议,葛炳灶设计了具体的实施计划。

首先是规划先行。建议国家编制《5000万平方米、100万家庭“光伏微网储能”项目的实施规划》,各省市同步跟进规划与实施。建议国家每年减少100万KW煤电机组的投资(约30亿—40亿元人民币),转向资助“户用光伏微网储能” 项目建设。

其次是产业协同。发挥和利用中国光伏、储能产业的技术优势、产能优势和价格优势,开拓“家庭光伏微网储能”新的应用场景,实现产业跨界整合和可持续发展,组建“光伏微网储能”产业创新联盟,实现产业优势互融、技术优势互补、光伏储能协同发展。

再次是政策重构和奖励补贴。前几年各省市、地方相继出台了新能源项目储能配置比例不低于10%—15%的政策,但随着国内新能源装机容量的快速增长,为确保电网的安全性、稳定性和经济性,国家出台新能源项目储能配置比例不低于20%以下的新政策,而对于家庭光伏项目储能配置比例应该达到50%以上。同时,建议对实施“户用光伏微网储能”项目进行资金补贴和精神奖励。凡安装30-50平方米,配储10-15KWh,直接补贴5000元,并由政府颁发“绿色低碳家”标志。

此外,他还对家庭光储的共享储能、技术标准、科技创新等方面提出了建议。

责任编辑:徐芸茜 主编:公培佳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