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监会堵漏信托贷款开发商再失一条融资渠道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王海春 上海报道
继限制二套房贷之后,近期银监会正在讨论将地产信托和银信产品纳入监管范围。
在银监会出台限制二套房贷的政策之后,这一消息无疑成为资本界关注的焦点。据了解,银监会将于近期重点整肃银行表外的贷款,将信托贷款纳入信贷规模总体监管范围之内。
在银监会讨论加强监管地产信托的时候,近日市场上传出中国证监会叫停地产上市房地产公司股权融资的消息。虽然证监会负责人近日否认了这一说法,但有研究者认为,上市房企短期内股权再融资将搁浅。
分析师指出,这是证监会、银监会联手资本市场打出“组合拳”的重要一步。此外,央行5月2日上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之后,又于5月5日称将发行1240亿央行票据。
银监会堵漏信托贷款
在传出房企股权融资“暂停令”之后,银监会已将房地产信托作为重点监察领域。
五一期间,银监会召集非银行金融机构召开“全国信托公司监管工作会议”,重点内容是讨论房地产信托融资的监管问题。据了解,在这次会议上,银监会将于近期重点整肃银行表外的贷款,将信托贷款纳入信贷规模总体监管范围之内。
“借道信托规避信贷规模监管,今年一季度就引了起监管层的重视,因为今年信托贷款的规模实在大得惊人。”用益信托工作室李旸告诉记者,银行借道信托流入房地产已经成为不少地方规避监管的重要方式。
“银行发放贷款要占用信贷指标,而且要向银监局定期上报。但如果做银行和信托公司的理财产品,可以不必上报。这些资金多为银行向他们的储户介绍的投资产品,而不是通过银行发放出去的贷款。由于信托贷款类产品属于理财业务,最终产品表现均由投资人承担,不计入银行资产负债表,所以银信理财不进入银行的资产负责表,从而达到了规避监管的目的。”一位信托研究员说。
在业内,这种方式被称为“信托贷款”。“由于去年开发商扩张势头很猛,今年开发商贷款需求量大,很多银行通过信托贷款的方式,用理财产品的形式将资金引到房地产领域。”普益财富分析师赵杨告诉记者,由于房地产的高收益率和市场的巨大需求,该方式成为不少银行贷款以外赢利的重要方式,也成为开发商曲线获得间接融资的重要手段。
据了解,今年一季度全国明确投资领域的信托贷款至少在1000亿元。李旸向记者透露,今年1、2月银行和信托公司发行的房地产合作理财产品分别为76款、77款,而3月份一下猛增至120款。从资金量来看,一季度明确投入到房地产的银信合作产品就在1000亿元以上,而去年一季度投入到房地产的银信产品规模还不到600亿。
“上述1000亿是明确投资走向的,还有一部分银信产品是包括债券、票据、地产的组合投资产品,这些组合产品中究竟有多少资金流入房地产还很难估算。”李旸表示,银监会五一期间讨论的加强银信合作登记、备案、审查制度,就是为了堵住资金通过该渠道流入房地产的口子。
证监会限股权再融资
5月份进入夏天的时候,却可以说是资本市场的多事之秋。央行、银监会、证监会联手先后出台政策。
5月2日,央行宣布调高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5月5日,央行宣布发行共计1240亿元的票据公告(其中3月期央票140亿元,3年期央票1100亿元)。
而在银监会将房地产信托纳入监管范围的同时,证监会也收紧了“钱袋子”。
4月28日“证监会暂停房地产企业股权融资”的消息刚传出来,上证所地产股几乎全盘翻绿下挫。
不过随后证监会否认了这一说法。证监会表示现在国土部已完成对25家上市地产公司融资申请的初审,近期国土部会将审核意见反馈到证监会,届时证监会将对这些企业展开后续的发行审核。
据Wind资讯统计,目前申请再融资的上市地产公司共44家,其中包括万科高达112亿元的股权融资计划、保利96亿扩股融资、金地48亿元的定向增发;而44家上市房企拟募集资金合计超过千亿元。
对于证监会这一说法,一家证券公司的研究员告诉记者:“证监会虽然口头上表示没有暂停房企再融资,但这40多家房企的再融资计划,恐怕多数都得搁置下来。”
盛势投资合伙人简宏洲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透露,监管部门很可能会“有保有压”:重点保护央企地产公司融资的畅通,其它公司则被“暂停”,但多数房企的股权再融资被通过的可能性很小。“即使是国土部通过后再融资申请,证监会能否批准也是另一回事了。”简宏洲说。
“股权融资‘暂停令’的影响面相当广,上市房企短期内想通过股市再融资的希望几乎没有了。”方正证券分析师表示。
五一期间先后传出银监会、证监会各自收缩房地产融资渠道的消息,似乎纯属“巧合”。
对此,中原证券研究员吴剑雄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近期针对银行信贷、股市再融资及地产信托多项方面的政策均表明,此次银监会、证监会在联合堵住资金流入房地产市场的口子。“现在几乎每天都会出一个有关房地产方面的政策,而重点是加强对房地产行业资金的监管。”吴剑雄表示。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