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春贤的湖南印记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李雍君 湖南报道
4月26日上午,刚卸任湖南省委书记的张春贤再次来到韶山瞻仰毛主席铜像并敬献花篮,这离他2005年12月26日从交通部长到任湖南的第三天首次来韶山只过去了四年半时间,却已是他第25次到这里。
和4年前相比,韶山有了很大的变化,高速公路已可以直达。据了解,2009年底,湖南已通车和在建的高速公路里程已达6000公里,从几年前的全国第十七名、中部倒数第一名已经跃升到全国第三名、中部第二名。
尽管“路”已畅通,但这天前来送行的人实在太多,183米长的毛泽东广场瞻仰大道,张春贤足足走了10分钟。
而后,张春贤从这里直接抵达长沙黄花机场赴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书记。
张春贤4月25日下午发给网友的“告别三湘”帖子,已成了最火的帖子,网友跟帖数以千计,纷纷表示,希望他这个比“湖南人”还“湖南人”的“张大哥”能常回家看看。有的还温情提醒:“新疆天寒多保重身体。”
故人西行天山去,三湘大地有余音。在4月25日的新老书记交接会上,张春贤深情地说,从此以后,在湖南之外,那地域辽阔的祖国边疆,多了一个时刻关注湖南、宣传湖南、信任湖南、支持湖南的人,多了一个经常回忆湖南往事,经常想念同志们的人。张春贤任交通部长时,既是当时最年轻的部长,又有国际视野最开放的部长之称;主政湖南不足5年,既有最开放的省委书记之称,又留下了“张大哥”的亲切形象。这一切都绝非偶然。
湘军再度崛起
惟楚有才,于斯为盛。
信奉“无湘不成军”的湖南人,在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一直未能找到准确的坐标,传统农业大省、劳务输出大省的帽子总让争强好胜的湖南人心有不甘又无处发力。
湖南地处中部,位置不东不西,经济不温不火,干部观念保守。一些在湖南工作过的外省籍官员曾经慨叹过,许多在珠三角一点就通的道理,到了湖南则需要反复灌输。
2005年,湖南GDP排名下降到全国第13位,人均GDP已低于新疆、内蒙古。多项主要经济指标低于中部水平,其中高速公路通车里程、二级以上公路和等级公路比例等均低于中部地区水平;全省所有24条公路出省通道中,竟有21条是断头路;全省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和工业产值之比为0.6:1,远低于全国1.1:1水平;工业增加值占比低于全国平均水平8.6个百分点,城市化率低于全国水平6个百分点。
湘军再度崛起始于张春贤的到来。空降湖南后,被媒体誉为最好打交道的部长却谢绝采访,不急于搞上任后的“三把火”,先沉下基层调研考察。几个月的摸底调研加深入思考,张春贤做到了心中有数。找到了湖南的症结所在,他最终定下了以“新型工业化”为主的治湘策略,以新型工业化带动城市化,同时加强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和基础工作弥补湖南经济发展的短板。
而坚持在保护环境中推进工业化,减少工业污染排放,坚决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这个观点,也是新型工业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个思路最后被简称为“一化三基”战略。
2006年5月,在全省“抓住中部崛起机遇加速推进湖南新型工业化”座谈会上,张春贤有备而来,给与会者上了一堂生动的“国际化视野”课,并提出了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一化三基”的发展战略。这次座谈会拉开了谋划湖南经济发展的序幕。
2006年成功举办中博会,2007年洞庭湖治理初战告捷,年底长株潭“两型社会”试验区正式获批,3+5城市群浮出水面,湖南获得了改革开放以来最好的历史机遇。2008年,继上年开工13条高速公路后又开工建设18条,这样的发展力度使得遭受百年不遇冰灾的湖南依然取得了GDP首次过万亿的成绩单。
湖南“弯道超车”
凌晨3点才睡,为了实现“弯道超车”。
“为了应对金融危机,那一阵子每天忙完工作还要抓紧阅读学习,思考对策,基本上凌晨3点才休息。”这是在2009年初的湖南政协小组讨论会上,政协委员、湖南省科学技术研究院院长助理王义高研究员听到的张春贤说的原话。
面对全球性的金融危机,2009年初,湖南提出了“弯道超车”的发展口号,鼓励优势企业走出去,也非常注意承接沿海产业的转移。
就在这一年里,全国各省市的对外直接投资额,湖南拿了全国第一。华菱钢铁集团收购澳大利亚第三大矿业公司FMG16.48%的股份股权。三一重工在德国投1亿欧元建研发中心及机械制造基地,为中国在欧最大实业投资项目。中联重科收购意大利老牌名企,成为世界最大混凝土工程机械制造供应商。同时长沙还引进了广汽丰田、比亚迪等一批大项目。
同样是这一年,湖南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2930.7亿元,增长13.6%,财政总收入1504.6亿元,增长14.5%。2009年11月,长沙黄花机场年旅客吞吐量突破1000万,排名全国第11名,中部第一。12月26日,武广高铁通车,长沙地铁也在年底开工。
湖南“弯道超车”已初见成效。
“春贤书记特别务实,从来不讲套话废话,都是直奔主题的。我有时候给他的建议,只需一张纸。”和张春贤打过多次交道、对其学问为人都佩服的王义高委员对《华夏时报》记者称。
湖南长株潭经济一体化最早倡议人,81岁高龄的湖南社科院原副院长张萍研究员,作为湖南发展的见证人,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对此给予高度评价:“张书记来湖南工作后的这四年多,是湖南改革开放以来发展最好的一段时期。长株潭此前从来没有得到过这么多投资者和创业者的关注。长株潭一体化20多年了,整体上是一个曲折艰难的过程,这几年是真正的春天。”
烙上开放印记
张春贤被评为最受网友欢迎的十位地方领导之一,也是最受媒体关注的有料之人。
网友“南客一梦”发帖称,梦想贫苦家乡早日通上水泥路,这封信到张春贤的案头后,张动情地说:“你的‘梦’就是人民群众的‘梦’,也是我的梦……”批示后,还落实了专项修路资金100多万元,用来帮助南县茅草街镇联兴村村民改变落后面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他在网上给网民发帖拜年、听从网友意见炸掉省委院子里的黑烟囱,这些都成为网络佳话。张春贤的这些举动,也影响带动着湖南政坛。领导们纷纷上网,网络民意成了政府行政决策的重要参考。岳阳县的两名网友还因网络建言积极而被补选为县里的政协委员。长沙市民则透过网络呼吁,保护住了自己无需花100元买票就可享受橘子洲自然风光的权利。
给一贯偏于保守的湖南官场带来更大冲击的,则是张春贤的“三个不吃亏”的用人观。在“不让综合素质高的人吃亏、不让干事的人吃亏、不让老实人吃亏”这样的用人导向下,出现了9位博士后写信要求入湘工作,县乡干部进省直,厅局干部下县委,与发达地区互派挂职交流等新现象,鲶鱼效应冲击着沉闷官场。
王志升,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博士后,研究方向是区域经济发展战略,2007年入湘后在省经委投资规划处任副处长。他对《华夏时报》记者直言,湖南没有“沙尘暴”,自己早度过了入湘的“导入期”,进入“成长期”,在这里感觉不错。
一位组织部门的官员向《华夏时报》记者证实,2009年开始的“长沙市引进储备万名优秀人才三年行动计划”实施以来,报名参与者众,揽才效果良好。
4月25日的湖南新老书记交接会场,张春贤百忙之中依然接见了他们,与9位入湘博士后合影留念,并称赞他们:“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在新疆经济发展的关键时刻,张春贤离湘入疆被赋予的是更大的使命。继任者周强同样被寄予了厚望,网上“强哥”的称呼同样亲切。此前,西南政法大学研究生毕业的周强,在湖南省长任上被称为“法治省长”。
4月26日,周强担任省委书记的第一项公开活动,是会见到访的腾讯公司董事会主席、首席执行官马化腾一行。年轻的省委书记和年轻的企业家谈论着信息网络经济和文化产业这两个都在迅猛发展的产业的融合与前景。
这时没有人知道每天上网超过一小时也有自己QQ的省委书记是否收到了马化腾送的QQ号,只是网民不由自主地想起了戴着耳麦开视频连线会议的“强哥”活力时尚的形象。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