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农业芯片”不再卡脖子?解码种业振兴行动山东样本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23-05-12 18:22:19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王悦 徐芸茜 济南报道
人间四月天,正是中国北方春耕时节。
与此同时,俄乌冲突下乌克兰粮食出口接连受挫,国家粮价剧烈波动,粮食安全问题不得不再次引人瞩目;而在有“种子南繁硅谷”之称的海南三亚,则刚刚举行了2023中国种子大会,主题直指种业振兴和粮食安全。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种业振兴与否直接关乎国家粮食安全。”山东种业集团董事长段友臣近日在位于山东济南的集团总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专访时称。他的这一观点,与种子大会上的主流声音如出一辙,完全符合国家战略。在5月5日召开的中央财经委会议上,则再次强调要更加重视藏粮于技。
早在2021年7月,《种业振兴行动方案》审议通过,目标是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这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再次对种业发展作出全面部署,种业振兴行动进入全面实施阶段。随后,这一行动在中央一号文件、全国两会及政府工作报告中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事实上,在中国工程院院士万建民看来,目前,我国生物育种的原创基础研究、前沿育种技术、重大新品种创制能力仍然存在短板。“农业芯片”卡脖子难题仍存在。
中国农业农村部副部长张兴旺在2023中国种子大会上表示,按照“一年开好头、三年打基础、五年见成效、十年实现重大突破”的战略部署,今年正是种业振兴“三年打基础”的关键一年。那么,中国的种子企业距离世界一流阵列还有多远?如何最终解决“农业芯片”卡脖子难题?
按照段友臣的解释,以龙头企业组建国家队雁阵,完善农业现代化管理体制,加大种业研发创新,才是未来解决“农业芯片”卡脖子问题的关键。本报记者在调查中也发现,随着以先正达、隆平高科等国内农业巨头在国际阵列站稳脚跟,越来越多的省级种业集团陆续组建,14亿中国人端牢饭碗打赢这场翻身仗,种业振兴正当时。
“农业芯片”之重
日本、以色列、荷兰实现了农业农村现代化,但为什么还不能被称为农业强国?
十三届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主任委员陈锡文近日在新华社刊发的文章中给出了答案:根本原因在于这些国家不能依靠自身力量解决本国国民的基本食物供给问题,正常年景下没有问题,一旦有风吹草动就可能面临很大的风险。
“对我们这样一个有着14亿多人口的大国来说,靠别人解决吃饭问题是靠不住的。如果口粮依赖进口,就会被别人牵着鼻子走。只有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才能手中有粮、心中不慌。”陈锡文认为,“大国,尤其是人口大国,必须有能力解决自己的吃饭问题,做不到这一点就有可能被‘卡脖子’,甚至在关键时刻被‘一剑封喉’。”
据段友臣介绍,我国粮食产量已连续19年丰收增产,基本做到了口粮绝对安全。一周前召开的“2023中国农业展望大会”上的数据是:种业振兴深入推进,供种保障率提高到75%。
硬币的另一面是,我国粮食进口量不减。据海关统计,2022年粮食进口量14687万吨,相当于国内粮食总产量的21.4%,其中大豆进口量9108万吨。中国工程院院士、研究大豆60余年的盖钧镒曾介绍,中国作为大豆的故乡,目前却是世界上最大的大豆进口国,2021年我国大豆自给率不足15%。究其原因,缺少高产的大豆种子是核心,要知道,国际大豆一般亩产近400公斤,国产大豆亩产仅有其三分之一。
陈锡文分析认为,从总需求看,我国对国际市场还有相当大程度的依赖。数据显示,当前我国粮食总产量超过6.8亿吨,但消费量超过8.3亿吨,每年从国际市场进口1.5亿吨粮食已成为一种常态。段友臣的用词则是“不均衡”,如我国稻谷、小麦库存充裕,但“三料”(油料、糖料、饲料)明显供不应求。
造成这一现象的背景是,虽然中国目前是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种子市场,但中国种子企业普遍小而多,竞争力不强,跟美国杜邦、孟山都等国际种子巨头相比,差距明显。
“发达国家种子企业最显著特征,就是对技术、人才、资源、资本等创新要素具有较高集成组装能力,像电脑主板一样,使科研、生产、市场、投资等都能找到相应‘接口’,推进创新成果快速产出和转化。”农业农村部种业管理司负责人曾表示,必须要做优做强一批具备集成创新能力、适应市场需求的种业龙头企业。
“国家队”雁阵出战
“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做强种业龙头企业显然已形成共识,围绕这粒种子,多地根据国家战略部署,筹划设立省级种业集团,打造本省种业振兴主力军。
记者梳理发现,5年前,中国化工集团430亿美元收购瑞士先正达公司完成交割,这笔中国最大海外并购填补了我国种子领域的“无人区”,之后的全球种业呈现美国、欧盟和中国为代表的三足鼎立格局,先正达正式担起了“航母型”领军企业之名;而在全球种企十强中,先正达之外,隆平高科也赫然在列。
不仅如此,种业龙头企业领军身后,是更多的省级种业集团旗舰排开的雁阵。作为山东种业集团掌门人,段友臣也注意到了这一现象。
山东种业集团前身成立于2012年,2017年12月底集团挂牌成立。据段友臣介绍,山东种业自此实现国有经营性资产统一监管,并入省属国资国企“赛道”,“这走在了国内前列,当时在山东省及全国均具有唯一性;现在各地省级种业集团越来越多,山东种业集团仍属第一梯队”。
他给记者历数了一串长长的名单:
2021年6月,贵州省现代种业集团成立;2021年7月,广东省种业集团成立;2022年3月,四川省现代种业集团成立;2022年5月,河北省种业集团成立;2022年6月,江苏省种业集团成立;2022年8月,浙江省种业集团成立;2022年9月,河南省种业集团成立……
加上,早在1996年3月就注册的陕西省种业集团、2005年成立的重庆种业集团,以及2012年底设立、2017年12月纳入省国资委统一监管,继而整合省农科院38户企业,成为省属一级企业中唯一的种业主业集团的山东种业集团,为了扛稳粮食安全重任,中国种业国家队已列队站齐。
对此,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照新曾评价,对于各个地区来说,气候不同,所培育的品种也就不同,各地要有一个或者几个大型的主导企业来推动本地产业发展,成立种业集团就是推动种业振兴的重要手段。
种业“山东样本”
队伍有了,要攻克的堡垒就在那里,这场战役怎么打?
“让咱们土地上撒满自己的种子。”接掌山东种业集团时,段友臣说要“坚决打好种业翻身仗”;在刚搬进的宽敞明亮的办公室内,面对记者他如是说。
4月23日中午,山东种业集团本部及11家二级权属企业发布71人校园招聘启事。两个小时后,运营管理专业的应届生小徐就准备好了自己的简历,准备投过去。不知道她清不清楚,这家集团面临的使命和正在进行的行动到底有多关键。
段友臣深谙形势的严峻:“国际种业巨头重组浪潮正劲,国内种业由传统种业向现代种业跨越,业内央企、民企乃至跨界竞争激烈。打好种业翻身仗,亟须攻克种源关键核心技术。”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他谈起集团正在进行的排兵布阵如数家珍。
4月12日,山东种业集团与中国农业大学苜蓿种业合作签约,双方将在育种创新、科技项目申报、共建创新平台、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深度合作,通过联合开展育种创新、共建农高区生物育种实验室,培育优质、高产、耐盐苜蓿新品种,实现国家自主产权苜蓿品种新突破。据悉,苜蓿种业一直受到国际种业巨头的控制,多年来中国优良苜蓿种子90%以上依赖国际进口,“卡脖子”问题严重。
事实上,山东种业集团与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山东大学、山东农业大学、青岛农业大学、天津农学院等高校,目前均已展开合作。
就在3月20日,省级种业集团中的先行军山东种业集团率先成立了第一家省级种业基金——山东新动能现代种业基金,“用工业的理念发展农业”,加速攻破种业“卡脖子”技术。
同样是3月,山东省2023年第1批拟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名单,山东种业集团奥克斯畜牧种业等3家权属企业入选。2月11日,山东种业集团入选“中国农业企业科技创新发展典型案例”,与先正达中国、北大荒垦丰、海南农垦等6家全国知名企业同获此殊荣。
不仅如此,布局“十四五”,山东种业集团还在建设智慧种业科技园区,建成两个共享实验室,发展三个技术创新中心,融汇种质资源收集保护、种子育种研发、种子交易、成果展示及转化、技术服务等功能,高标搭建1+T创新体系。其中,共享实验室主要联合国内农业科研院所和高校,建设省级泰山种业实验室,联合省内外种业企业进行育种攻关,争创国家级重点实验室。
“集团及旗下农业产业化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1家、农业产业化省级重点龙头企业1家、高新技术企业1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和创新型中小企业13家、省级科研平台3个。自2020年以来,山东种业集团科研费用投入过亿元。”段友臣称。
记者梳理材料则看到,集团主打产品正持续“出圈”:“济麦”系列在黄淮海流域担当“长子”角色,连续十余年稳居全国小麦品种首位;奥克斯畜牧种业实现国内首家、全球前三的OPU-IVP+技术产业化,解决了我国奶牛产业繁育“缺芯之痛”;樱桃砧木品种矮杰作为自主知识产权品种,打破了吉塞拉“洋品种”市场垄断;“天正1567”大果番茄单品种植霸居主产区80%、创全国国产品种之最,引领番茄种植方向……
种业振兴正当时
在农业“芯片”卡脖子这场战役中一直流传着“蔬菜硅谷”寿光的故事。
“如果想成为一个世界知名种子公司,那首先要在寿光取得成功。”这句话一度成为众多世界知名种业企业的共识。一时间,众多国际巨头蜂拥入驻,寿光成了比拼实力的舞台,进口种子一度主导了寿光的蔬菜种子市场,这加速了寿光蔬菜产业发展的同时,也因价格昂贵、随意提价卡住了寿光市场的“脖子”。
再往后的故事大家也都知道了,寿光乃至山东展开行动,一场种业翻身仗打响,寿光蔬菜种业集团成立,还建成了四个国家级平台集结研发力量,研发自主知识产权良种。结果取得了关键性胜果,胜在不仅仅是技术突破,还有信心。
最新的好消息是,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并首次提到全面实施生物育种重大项目。
“要确立生物育种优先发展战略,构建现代种业科技创新体系。”民盟中央在今年全国两会上提出,“要做大做强生物种业企业,引导技术、人才、资本等要素向优势企业集聚,引导优势种业企业兼并重组。”这和2023中国种子大会上的主流声音完全吻合:种业企业做强的重点就是兼并重组。
此次大会上,美国种子贸易协会总裁兼CEO Andrew LaVigne表示:“由于快速增长的人口和不断集中的食品供应链,亚太地区已成为当前全球种子市场规模增长最快的区域,市场规模占全球总市场的34.7%。”
“种业振兴正当时。”在段友臣眼里,“种业振兴需要吸引更多市场资金进入这个行业,借助资本市场加大研发创新。”他给记者描绘的场景是:“十四五”期间,力争完成3家至5家公司上市前培育。
就在3月底,先正达IPO暂时搁浅,实际情况是,中国种子企业成功登陆资本市场的案例非常少,一方面易受自然灾害、市场波动影响,另一方面市场竞争激烈、盈利能力普遍难以持续。
显然段友臣早就认识到了这点:“一个小麦新品种育种需要8—13年时间,玉米育种会更久,这个现象在资本市场并不占优势;其实,以小麦为主业的企业也缺钱,但这不是最核心的,最核心的是缺育种体系,育种体系更多是战略意义。所以对我们集团而言,一边是保住主粮战略地位,一边是把特色种业推向资本市场。”
所谓特色种业,记者梳理材料了解到,山东种业集团所属的鲁研农业在2022年年初就启动了IPO,另一家备受资本青睐的是奥克斯畜牧种业,另外还有鲁蔬种业和鲁保科技;其中,奥克斯畜牧种业是一家专业从事荷斯坦牛种质创新、冷冻精液生产、奶牛繁育与疾病防治等技术研究、科技推广与技术服务为一体的高新技术企业。
在专访的尾段,段友臣还提到了一个观点,他说:对于现代农业而言,缺支撑研发创新的资本还不是最重要的,还缺专业科研人才、管理人才,而其中最缺的是现代化管理模式。意犹未尽。
责任编辑:徐芸茜 主编:公培佳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