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就业政策打出组合拳:募集百万就业见习岗位,发放一次性吸纳就业补贴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23-04-28 18:13:04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王悦 徐芸茜 北京报道
近期正值毕业生求职重要“窗口期”。刚从学校就业宣讲会走出来的张思(化名)手里已经拿了几张宣传单,准备回寝室再研究一下比较心仪的公司。张思是今年的应届毕业生,她已经拿到了两个意向明确的offer,但由于还没有做好最终决定,今天便也来试试运气。
“今年学校组织的宣讲会数量比去年多,学校就业创业的公众号每天也都有更新招聘信息,老师们还会组织就业指导,大家找工作都比较有动力。”张思告诉《华夏时报》记者。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以来,中央对当下的就业情况始终密切关注,并优化调整了稳就业政策措施。4月27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俞家栋在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表示,此次优化调整稳就业政策措施,既是贯彻中央关于稳就业决策部署的具体体现,也是适应形势稳定就业大局的现实需要。
“此次政策较为明确具体,对于企业稳岗补贴的方式和实施期限都有较为明确的规定,具有较强的可落地性,预计未来会极大地稳定就业形势。进一步降低总体失业水平,尤其是青年人员的失业率。”对外经贸大学对外开放研究院副教授陈建伟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说道。
激发活力扩大就业容量
据了解,今年以来,疫情防控平稳转段,经济企稳向好,就业形势稳中有升,主要就业指标逐月回稳,困难群体就业得到相应保障。各地抢抓发展机遇,落实惠企利民政策,一季度支出就业补助资金共265亿元、失业保险基金349亿元;掀起“春风行动”热潮,举办招聘活动近6万场,发布岗位3800万个,市场热度回升,就业工作开局较好。前3个月城镇新增就业297万人,同比增加了12万人;3月份城镇调查失业率5.3%;3月末脱贫人口务工规模3074万人。
不容忽视的是,外部环境复杂多变,就业形势稳中承压、稳中有忧,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压力依然较大,部分高技能人才、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短缺,劳动者在就业领域还面临一些难题。
为此,政府一直密切关切就业工作,并不断落实落细就业优先政策,多措并举稳定和扩大就业岗位。
4月1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了优化调整稳就业政策措施汇报;4月19日,国办印发《关于优化调整稳就业政策措施全力促发展惠民生的通知》,要求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优化调整稳就业政策措施,多措并举稳定和扩大就业岗位,全力促发展惠民生。
俞家栋表示,国办稳就业文件立足外部环境变化和就业形势需要,兼顾政策稳定性和可持续性,聚焦就业领域重点和难点,围绕“扩、促、兜”综合施策,打出今年稳就业政策组合拳。
安徽省劳动学会常务理事汪张明告诉《华夏时报》记者,优化调整就业政策措施中,既有激发活力扩大就业容量,又有化解青年就业创业,还有帮扶兜牢民生底线,打出了今年稳就业政策组合拳,对激活存量、化解增量,对短期化解就业难题、解决就业结构性矛盾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从长远来看,解决高质量就业问题,还是需要通过扩大有效需求、提振市场信心、稳定企业经营、优化人才培养机制来优化和提升更多更充分高质量就业,推动就业增长与经济发展互促互进。
“当前阶段就业的主要矛盾在于需求不足,现有存量经济吸纳就业的容量无法扩大。因此,这份通知明确要求激发活力扩大就业容量,就是要立足高质量发展和构建新发展格局基础上,不断挖掘吸纳就业的潜力,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容量。”陈建伟说道。
提供百万就业见习岗位
高校毕业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他们的就业事关民生福祉、经济发展和国家未来。党中央、国务院一直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工作,并把促进青年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俞家栋指出,此次国务院办公厅稳就业文件将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作为重要内容,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突出市场化社会化就业方向,着力在拓宽就业渠道上提出针对性政策举措和工作安排。具体主要包括激励企业吸纳、支持基层就业、稳定公共岗位、促进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扩大见习规模五个方面。
企业是毕业生就业的主渠道,在激励企业吸纳方面,将延续实施一次性吸纳就业补贴政策,政策对象由毕业年度高校毕业生扩展到离校两年内未就业毕业生和登记失业青年,享受主体由中小微企业扩展到各类企业。同时,将延续实施国有企业一次性增人增资政策,支持国有企业扩大招聘规模。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增强毕业生实践经验的重要手段,就业见习也被列入了重点工作中。人社部将实施2023年百万就业见习岗位募集计划,重点开发一批科研类、技能类、管理类岗位,推出一批示范性岗位。对吸纳就业见习的单位给予见习补贴,对见习期未满与见习人员签订劳动合同的给予剩余期限见习补贴。
事实上,人社部已经启动了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推进计划,推出了十项具体行动,集中力量挖掘就业岗位资源、做实做细就业服务、做好困难托底帮扶、强化就业观念引导。
“现在是大学毕业生的求职旺季,但是从当前的市场形势看,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亦然较大。完成全面就业,需要各个地方结合本地特色,将中央的政策进一步细化、实化,增强政策的协同性。”陈建伟如此说道。
责任编辑:方凤娇 主编:公培佳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