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标签

业绩预警!固废龙头光大环境去年净利下滑超三成,获险资举牌为哪般?|财务异动透视镜

作者:耿倩 胡金华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23-04-01 10:36:50

摘要:3月30日,固废龙头中国光大环境(集团)有限公司(0257.HK)(下称“光大环境”)发布2022年业绩报告。报告显示,2022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73.21亿港元,同比下降25.20%;归属母公司净利润46.02亿港元,同比下降32.37%。基本每股收益为0.7491港元。

业绩预警!固废龙头光大环境去年净利下滑超三成,获险资举牌为哪般?|财务异动透视镜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耿倩 胡金华 上海报道

3月30日,固废龙头中国光大环境(集团)有限公司(0257.HK)(下称“光大环境”)发布2022年业绩报告。报告显示,2022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73.21亿港元,同比下降25.20%;归属母公司净利润46.02亿港元,同比下降32.37%。基本每股收益为0.7491港元。

值得注意的是,经《华夏时报》记者不完全统计,这是自2013年以来公司营收净利第一次实现双双下降。谈及原因,光大环境方面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受到行业内新增项目数量锐减影响,2022年公司建造服务收益大幅减少。而由于波兰国债息率大幅飙升,以及地缘政治摩擦导致当地出现严重通胀,波兰项目运营成本大幅上升,公司2022年对波兰附属公司计提全额商誉减值约港币5.90亿元。在竞争激烈的大环境下,公司负债水平合理。

尽管业绩表现不甚如人意,但这并未阻挡机构增持。3月3日,光大环境获中国太平洋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国太保”)增持举牌,持股量达到3.07亿股,占H股股本比例为5%。

多年来首次营收净利“双降”

公开资料显示,光大环境成立于1961年,后在1997年于香港联合交易所有限公司(下称“港交所”)主板上市。光大环境是中国光大集团旗下实业投资的旗舰公司。早在2003年,经过与多家环保领先企业签署战略协议及环保项目试水,光大集团在整体规划中将环保明确为公司三大核心业务之一,光大环境也于当年正式转型环保。

随后,公司营收一路水涨船高。2013年至2017年,光大环境总营收年年增长,由53.2亿港元逐渐增长至200.43亿港元,五年时间增长了三倍。2016年是光大环境成立以来第一次收益突破100亿港元的一年。而2017年,公司则取得了营收同比增长43.46%,净利润同比增长33.43%的好成绩。

2018年至2019年这两年期间,光大环境保持了营收每年增超30%的“奇迹”。数据显示,2018年公司总营收为272.28亿港元,同比增长35.85%;2019年总营收同比增长了37.94%至375.58亿港元。

时间来到受疫情影响的2020年,公司营收净利增速下降,但仍然保持在10%以上。年报数据显示,虽然受到新冠肺炎疫情、贸易冲突等因素的冲击,公司总营收依然达到429.26亿港元,同比增长14.29%,归母净利润为60.16亿港元,同比增长15.62%。

尽管是2021年,光大环境营收净利也能保持十几个百分点的增长。2021年年报显示,公司全年实现营业收入498.95亿港元,同比增长16.23%,归属母公司净利润68.04亿港元,同比增长13.10%,基本每股收益为1.11港元。

从2021年的16%,到去年的负25%,一年之间,光大环境的营收增速下降了41个百分点。回顾过去数年的年报业绩,光大环境几乎每年都能够保持百分之十几,以至于百分之四十几的营收增速,而去年则是2013年以来第一次出现营收净利双双负增速的情况。

问题到底出在哪里?作为环保行业领头羊,光大环境的情况是否能代表行业的“晴雨表”?《华夏时报》记者发现,其实不然,很多环保公司在去年依旧实现了营收的正增长。

公开资料显示,旺能环境2022年实现营业收入33.71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3.59%;实现归母净利润7.13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0.06%。海螺创业2022年度实现经营业务收入约为88.40亿港元,较2021年度增长18.20%。粤丰环保2022年实现营业收入82.47亿港元,同比增长21.4%。海螺环保去年实现收入同比增加1.85%至19.36亿港元。

WechatIMG25995.png

图片来源:百度股市通

但不可否认的是,环保企业整体净利润都不太乐观。据全国工商联环境商会,相较于“十三五”时期环境产业毛利率的稳定水平,“十四五”期间平均毛利率持续下滑,2021年至2022年这一趋势仍未好转。在环境监测检测仪器领域,毛利率高的时候可以达到40%至50%,水务运营等也有30%至40%,但现在行业平均的毛利率已整体下降大约10个百分点。

对于背后原因,全国工商联环境商会会长李其林在“环境企业家见面会”上分析,“毛利率下滑源于受到宏观经济形势下行及行业同质化竞争影响,但也是行业竞争力减弱的明显标志。”

建造服务收益一年下降超五成

那么固废龙头光大环境去年营收净利双双下降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光大环境在年报中表示,收益及权益股东应占盈利减少主要由于在国家政策和市场行情的变化下,主动调整了本公司发展战略,致建造服务收益及盈利有所减少。而运营方面也受到国内疫情影响,导致相关地区管控措施使生物质综合利用板块原材料成本大幅上涨、危废及固废板块需求疲弱及处理单价持续下降。

从年报来看,建造服务的确是光大环境收益下降最多的板块。年报数据显示,2022年,公司运营服务收益为188.12亿港元,同比增长5%;建造服务收益为131.58亿港元,同比下降51%。而2021年,公司旗下环保能源、绿色环保、环保水务板块的收益合共达约483.64亿港元。其中,建造服务收益约268.40亿港元,较2020年增长5%;运营服务收益约166.05亿港元,较2020年增长35%。

不难发现,建造服务营收在短短一年时间就下降了五成还多,而运营服务收益却连续两年持续增长。对于建造服务营收下降的原因,光大环境方面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主要受到行业新增项目数量锐减的影响。公司业务拓展尤其是垃圾发电业务的项目拓展,受行业大环境影响,由国家政策、地方政府及市场主导。预计随着现有项目陆续建成投运,未来建造服务收益仍将出现波动。”

而这也导致公司运营服务收益在2022年首次超过了建造服务收益。年报数据显示,2022年光大环境运营服务收益、建造服务收益及财务收入占总收益的比例分别为51%、35%及14%,而早在2021年,以上各部分收益比重分别占34%、56%及10%。

对于收入结构的变动,光大环境方面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集团的核心业务并未发生重大调整。2022年运营服务收益大幅增长主要是因为,公司持续推动企业发展由投资驱动向轻重并举转变的战略举措取得积极成效,收入结构进一步优化。与此同时,公司围绕财务管理、运营安环、工程管理及招标采购四个环节开展降本增效,并取得实效,对运营服务收益的提升也起到了助力。预计随着现有项目陆续建成投运,运营服务收入将持续录得增长,收入结构持续优化,贡献盈利及现金流。”

事实上,光大环境去年营收净利不如人意不只受到新冠病毒疫情影响,传统环保业务市场饱和也给公司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光大环境在年报中直言,“传统环保业务市场趋于饱和、过往以投资驱动增长的发展模式亟待转变,行业发展进入周期性调整。”在此背景下,光大环境的核心业务——垃圾焚烧领域首当其冲。

一直以来,我国垃圾焚烧发电行业发展的直接推动力是发电补贴政策。而从当前阶段补贴政策来看,自从《2021年生物质发电项目建设工作方案》提出“央地分担、竞争配置”以来,垃圾焚烧发电中央补贴已经退坡。

与此同时,近年来我国垃圾焚烧发电项目中标数量、新增产能、投资金额等关键性指标均呈现大幅下降趋势。根据北极星垃圾发电网数据,2022年全国中标垃圾发电项目65个、新增产能3.98万吨/日、投资金额258亿元,分别较2019年下降50.0%、71.57%、63.14%。

在全国垃圾焚烧发电产能局部过剩,国内城镇污水处理率接近饱和的情况下,传统环保业务市场进入存量博弈阶段。如何提高项目运营效率,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成为诸如光大环境这类环保企业目前最大的难题。

面对行业发展的瓶颈,光大环境对本报记者表示,公司已围绕固废、泛水、清洁能源三大领域做产业链的延伸布局,并筑起后续开发协同业务和轻资产业务的储备库,未来将围绕一般工业固废、建筑垃圾、再生资源分拣利用,储能、光伏、农村治污等领域探索培育新增长点。同时,公司将聚焦在中小城市和县域市场。强化国际业务,推动国际化进程。此外,目前垃圾发电市场整合机会还很多,光大环境会择机选择资产优质、价格合理、股权结构清晰和操作可行的并购对象作为拓展市场的一种手段。

中国太保举牌光大环境

尽管业绩表现不甚如人意,但这并未阻挡机构对光大环境的增持。

3月3日,中国太保发布公告称,因该公司控股子公司太保寿险通过港股通于2023年2月28日买入光大环境H股股票690万股,触发举牌。

资料显示,在举牌前,中国太保直接持有光大环境H股股票1238.4万股,占其H股股本比例为0.2%。举牌后,中国太保直接持有的光大环境H股股数及占其香港流通股比例均无变化。中国太保及控股子公司共持有光大环境H股约3.07亿股,占该上市公司H股股本比例为5%。

谈到光大环境已经预警2022年营收净利双降,中国太保还是坚持举牌的原因,河南泽槿律师事务所主任付建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被举牌的光大环境是环保行业的龙头央企。2022年公司业绩下滑,主要是受疫情、俄乌冲突等外围地缘等因素的影响。随着2023年疫情防控变化,再加上政府对环保行业的政策支持,光大环境的业绩和盈利有望提升。”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刚过去三个月时间,这已经是险资官宣的第3例举牌,早前阳光人寿及中国人寿也举牌上市公司。相较于2021年和2022年同期,今年险资举牌上市公司数量明显增多。过去两年,险资举牌上市公司热情不高,2021年仅有1次主动举牌,2022年也只有2次主动举牌。

对于今年险资举牌上市公司数量增多的原因,付建认为跟资本市场信心增加有关。他表示,“2021年、2022年我国经济受到疫情影响,随着经济复苏,今年有不少投资者对资本市场发展的信心增加,态度乐观,险资举牌比过去两年有所增加或许也是这个原因。另外,过去沉寂的两年,也使得险资有能力、有需求举牌上市公司。”

“从目前的案例来看,险资今年开始尝试对更多行业的优质公司进行举牌,举牌标的更加分散。险资举牌注重长期投资,有政策支持、景气有望延续、业绩稳定的公司更被险资青睐。”付建说。

责任编辑:徐芸茜 主编:公培佳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