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标签

如何加速新能源“卡脖子”技术攻关?全国人大代表张天任建议促进电池产能绿色循环发展|聚焦2023全国两会

作者:胡金华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23-03-02 20:22:39

摘要:全国人大代表、天能股份(688819.SH)董事长张天任今年准备携带《关于加强新能源“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有效保障能源安全的建议》等多份涉及新能源产业发展路径的议案参加两会,从多维度为国家能源产业发展建言献策。

如何加速新能源“卡脖子”技术攻关?全国人大代表张天任建议促进电池产能绿色循环发展|聚焦2023全国两会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胡金华 上海报道

在双碳战略背景之下,我国新能源产业近年来发展飞速,作为能源生产和消耗大国,我国在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兴起大潮之下,先进核能、先进太阳能、新型储能、氢能、磁流体发电、地热能等新兴能源技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加快迭代,成为全球能源转型变革的核心驱动力。而在新能源产业发展之下,加速“卡脖子”技术攻关和如何促进电池产能实现绿色循环发展,“两个轮子”的平衡前行成为今年两会代表委员们关心的焦点。

对此,全国人大代表、天能股份(688819.SH)董事长张天任今年准备携带《关于加强新能源“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有效保障能源安全的建议》等多份涉及新能源产业发展路径的议案参加两会,从多维度为国家能源产业发展建言献策。

“能源是攸关国家安全和发展的重点领域。中国已连续多年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十四五’时期,亟须加快推动能源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进一步激发能源创新发展新动能。我国能源科技创新与世界能源科技强国还存在明显差距:一是部分能源技术装备仍然存在短板,一些关键零部件、专用软件、核心材料等仍然依赖国外;二是能源领域原创性、引领性、颠覆性技术装备相对较少,与双碳目标下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需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三是推动能源科技创新的政策机制有待完善,如何更加有效地依托能源转型需求带动能源科技装备创新还需要持续完善政策措施。”张天任指出。

而在3月2日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张天任也进一步表示,在氢能领域,“卡脖子”问题出现在中游环节的“储氢、运氢”上,加氢站和下游的应用端体量小和数量少,匹配不均衡,造成氢能供需体系不健全、不完善;在锂电领域,资源问题仍在制约产业发展,尽管中国锂储量是世界第四名,但在国际上却受制于人;新能源汽车领域的芯片受制于人、光伏胶膜的核心原材料之一聚烯烃弹性体(POE)全部依赖进口。此外,我国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整体尚处于起步发展阶段,在技术装备等方面也存在亟待突破的难点。

“卡脖子”问题解决之道

在全球主要国家都在新能源产业链上争抢赛道时,我国虽然有庞大的市场和发展空间,但是背后隐藏的痛点也成为市场主体必须解决的问题。

在张天任看来,“卡脖子”技术的具体对象是国内的各类科技领军企业,政府未来要做的是充分发挥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设立国家专项投资基金,持续加大对关键材料和技术在种子期、初创期的扶持力度;加大对新能源企业在金融、税收方面的政策支持力度,鼓励围绕龙头企业打造新能源产业链和生态圈,增强集群综合竞争力。

“卡脖子困境并非都是技术落后,有些是技术路线选择不同,自主技术缺乏相应产业生态和应用需求。我们要善用市场权和产能权,把产业链中间品需求和庞大终端消费需求,转化为自主技术产业生态的发展动力实现换道超车。比如近年来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迅猛发展,就是赶超战略的出色实践,不仅绕开了发动机等领域的技术和专利障碍,而且形成了电池技术的全球领先和智能化的齐头并进,同时又带动了电化学储能技术和能源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张天任在受访中表示。

尤其是在新能源基础原材料的探矿和开采储备上,张天任提出应深化国家间合作,进一步加大对新能源基础原材料的探矿和开采储备,加快推进对部分新能源关键战略材料的海外布局,设立原材料基地,在一定程度上保障新能源产业链原材料供给端的自给率。

“我们还需要搭建新能源产业引才平台,落实人才政策,建设结构更加合理的人才队伍。吸引海外优秀人才和留学生,协同部分国内院校,完善新能源产业技术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加大对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激励,健全完善技术入股、股权期权激励、分红奖励等激励政策。”张天任表示。

电池绿色循环发展路径在哪里

一面是新能源核心技术攻关迫在眉睫;另一面,新能源电池生产应用回收作为实现双碳国家战略的重要举措,如何建立一条完整的产业链,也成为业界聚焦的方向。

值得一提的是,无论是议案还是在受访中,张天任均透露,天能股份目前在行业内牵头打造了首个废铅蓄电池回收综合服务平台,已在10个地市推广应用。截至2022年7月底,该平台已上线产废单位超5700家、运力超590户、回收公司近50家,交易金额超过4700万元。

“在电池回收业务上,天能依托于分布各地的电池回收网点、平台和循环经济园,打造出一条集回收—冶炼—再生产为一体的闭环式绿色产业链。天能的循环经济园每年可回收处理废铅蓄电池30万吨,产出约20万吨再生铅,并回收塑料和废酸等。相比于传统的原生铅生产方式,每生产一吨再生铅可节约标煤60%,节约用水50%,减少固体废物60%,减排二氧化硫66%。”张天任列举数据称。

事实上,记者也了解到,在当前各类新能源电池品类中,蓄铅电池未来的回收再利用会催生一个新的市场;锂电池产业作为我国新能源产业走绿色低碳转型之路的关键,其发展前景仍然广阔;而氢能等电池技术尽管可以实现无碳消耗,但是技术前景仍需要不断攻克。

“锂电作为二次清洁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动力、储能、消费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2022年全国锂离子电池产量达750GWh,同比增长超过130%,行业总产值突破1.2万亿元;我们的锂电储能也是公司未来战略核心业务,2021至2022 年公司分别投资40亿元、51.7亿元建设锂电产能10Gwh、15GWh,预计2023年锂电产能可达14GWh,到2025年可达30GW。锂电快速发展的背后,也存在局限性与阻力,首先是锂矿资源对外依存度高,价格仍旧处于高位,供给开始出现过剩,另外锂电池的安全性没有实质性提升。”张天任表示。

对此,张天任建议,实施锂离子电池应用分级管理制度,推动锂离子电池应用最优化发展;在电池技术技术路线各有千秋,还无法做到单一技术路线全领域通吃的情况下,为各类技术路线创造公平竞争、开放竞合的条件和氛围;鼓励发展安全性高、性能更好的新型动力电池,给予稳定的创新条件,并建立新能源动力电池低碳产品评级及公示制度;设计市场化的激励机制,鼓励铅碳、锂电、氢电等多种动力电池碳足迹技术路线并存,打造更多安全高效低碳的新能源动力电池技术应用场景。

责任编辑:徐芸茜 主编:公培佳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