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爆”了!取消调休制度、试点隔周三休…这些两会建议最期待哪条落地?
2023年全国两会召开在即,“代表建议取消调休制度”“建议调整双休日试点隔周三休”“建议不得把年龄作为招聘辞退红线”“建议将轻微伤入刑”等话题接连冲上热搜。
建议调整双休日,试点隔周三休
全国政协委员熊水龙拟提交提案,建议适时调整“双休日”,试点开展周休日实行“隔周三休”的制度。即首周休息一天,次周休息三天。
熊水龙表示:“这样做既保障了公共休假制度的刚性约束,又提供了全年多个分布均衡的‘三天小长假’,还能助力分散休假、缓解旅游高峰压力”。
据中国政府网刊文介绍,中国自1995年5月1日,在全国范围内正式开始实行一周双休制。
熊水龙认为,“双休日”实行近30年来,较好地促进了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进步,保证了国民的休息权和健康权。但是,每周两天的休息日不利于国人开展经常性的旅游活动,造成节假日期间出现扎堆外出旅游消费的现象,从而带来了交通拥堵,景区人满为患、餐饮酒店价格高涨等社会问题。
在他看来,随着疫情的缓和,国内必将出现旅游的“井喷”,迎来压抑已久的旅游消费预期。借着旅游业的复苏,积极扩大国内需求,释放消费潜力,拉动经济增长,增进国民健康,增加国民收入,是政府和民间的共同愿望。
就此次提交的提案,熊水龙解释,更多的小长假也能更好地满足大众个性化的需求。调整“双休日”将释放出更大的消费需求,有利于旅游、文化、体育、健康等幸福产业的发展,有利于助推扩大内需、健康中国、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的实施,在当前内外部环境下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建议春节假期延至9天,取消调休
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赵皖平2月28日在个人社交平台发文建议,将3天春节法定假期增加至5天,加上一头一尾两个周末,取消调休制度,将春节假期延长至9天,以思维和形式的现代化,让老百姓安定过年,过个团圆年。
赵皖平提出以下建议:
一、提升传统节日认知。年是中华文化的浓缩,更是中国人抹不去的心结。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娱乐生活丰富,物质和娱乐逐渐成为春节附属物,回老家探望父母亲人成为中国人最核心的情感需求,而且这件事情只有在春节才能实现,这是新时代背景下维系年味最重要的原因。春节看似七天的小长假,包含了双休日和调休,满打满算其实休了三天。调休更是让春节假期“变了味”,疲惫感攀升,还没陪伴父母几天就要复工复产,老百姓心里不痛快,干活也使不上劲,年味自然就变淡了。建议将3天春节法定假期增加至5天,加上一头一尾两个周末,取消调休制度,将春节假期延长至9天,以思维和形式的现代化,让老百姓安定过年,过个团圆年。
二、丰富传统庆典活动。“爆竹声中一岁除”是中国人都耳熟能详的诗句,从爆竹到烟火,体现着古代精湛的工艺发展和繁荣的文化传统。松绑烟花爆竹燃放政策,不仅是对我国绵延上千年过年仪式中燃放烟花爆竹传统的回归和文化的传承,更是对群众过年期间期待平安健康的精神需求的回应。建议调整燃放烟花爆竹政策,设立集中燃放点,在规定时段、规定区域,合理、有序引导禁放区有需求的市民前往燃放,以充分回应市民群众燃放需求,同时加强安全防护及保障,对可以燃放的烟花爆竹进行分类,危险性较大的,不建议个人进行燃放,以场景和管理的现代化,保证老百姓安全过年、喜庆过年。
三、持续输出优质内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的精神源泉,用优秀传统文化培育文化自信,在道德、政治、教育等方面都对于当代中国具有重要价值。建议强化技术赋能,丰富节目形式,深挖文化潜力,延伸文化内涵,让经典“活”起来、“火”起来。同时,变革传播形式,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发挥矩阵优势,形成传播合力,最终实现传统文化在互联网时代的创新表达和融合传播,促成传统文化与当代年轻人的有效链接,以内容和技术的现代化,让老百姓欢乐过年,过个多彩年。
建议不得把年龄作为招聘辞退红线,部分岗位向35岁以上群体倾斜
近年来,“35岁就业门槛”持续引发热议。
针对年龄歧视现状,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总工会办公厅主任吕国泉建议,要强化法律制度保障,明确就业年龄歧视判定标准,增加监管处罚可操作性,对各年龄段劳动者给予平等就业保护,要求用人单位不得将年龄作为招聘、晋升或辞退的红线。
对用人单位有形或无形的年龄限制的做法,加强劳动行政监察和群众监督,加大惩处力度。加强普法工作,引导劳动者运用法律保障平等就业权。
日前,针对近年来职场“35岁门槛”问题,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原副校长姜耀东建议企事业单位应结合实际,考虑不同种类工作的特性和年龄匹配度,对一些需要丰富经验和阅历的岗位,应当向35岁以上群体倾斜。
“虽然近些年已有约10个省份将部分岗位年龄调整为40周岁以下,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还是需要国家探索更优的方案。”姜耀东说。
建议将轻微伤入刑
2022年“唐山烧烤店打人事件”几度冲上热搜,被殴打女子王某某、刘某某损伤程度鉴定为轻伤(二级),远某、李某损伤程度鉴定为轻微伤。因轻微伤不入刑,不少民众对此提出了质疑。
全国政协委员、重庆市律师协会会长袁小彬认为,因刑法中对暴力犯罪倾向以结果判定,导致暴力行为入刑标准过高。对此,袁小彬委员建议将轻微伤入刑,为确保罪责刑相适应和刑法谦抑性原则,可增加单处罚金,综合后果与情节量刑,从而保障罪刑相适应。治安管理处罚法第43条可明确仅针对轻微伤以下后果的暴力行为,以此厘清界限,明晰追责依据。
民进中央呼吁把抑郁症治疗纳入医保
近年来,我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和精神疾病、情绪障碍发病率持续上升,中小学生抑郁、焦虑、自伤等心理问题频发,成为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和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问题。为此,今年全国两会,民进中央拟提交《关于构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家校社协同管理体系的提案》,建议将抑郁症等心理疾病纳入医保门诊慢性病病种。
民进中央认为,当前,我国存在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和诊疗体系缺乏协同、学校的心理健康管理能力有待提升,和学生心理健康管理社会资源不足三方面问题。
为此,民进中央建议优化中小学生精神卫生资源统筹和诊疗机制。同时,加强心理门诊建设,县级医院实现青少年心理健康专科全覆盖。此外,还要加强对社会新业态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前瞻性研究,涉及未成年人的产品和活动应严格监管,以“最有利于未成年人”为原则进行是否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前置审查。(来源:中国青年报、北京日报、红星新闻、南方都市报;整理:孙琪)
编辑:李云鹏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