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卫健委:白肺与原始毒株和疫苗接种没有关系;2020年毒株又来了?武汉疾控回应
2020年毒株又来了?武汉疾控回应
据“湖北发布”公众号消息,近期,网络上流传,是不是2020年的病毒株又来了?为什么大家感染后的症状有很大的不同?武汉市目前到底有多少奥密克戎变异株在流行?带着这些问题,小布采访了武汉市疾控中心传染病防制所所长杨小兵。
杨小兵介绍,武汉市常年在武汉市第一医院和武汉儿童医院两个哨点医院采样监测,每周一次,每次20份咽拭子样本。12月中旬开始增加到每次40份,本周又增加了金银潭医院为采样哨点医院。监测数据显示,现阶段武汉市流行的奥密克戎变异毒株仍然是BA.5.2。从10月份至今,在采集的样本中检测到的病毒全部是BA.5.2变异毒株,没有发现其他型别毒株。
受寒冷气候等多种因素影响,本次疫情中,病毒感染后很多人都出现了症状,主要是发热,咳嗽,肌肉酸痛,咽干、鼻塞、腹泻等,上呼吸道症状明显。也有出现肺部炎症的情况,但相对患病的人数来说,出现肺部炎症的比例比较小。
国家卫生健康委12月26日发布公告,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更名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自2023年1月8日起,新冠病毒感染将由“乙类甲管”调整为“乙类乙管”。
杨小兵介绍,目前我国法定传染病共有40种,其中甲类传染病2种,乙类传染病27种,丙类传染病11种。甲类传染病包括鼠疫、霍乱。甲类传染病发生后,报告疫情的时间限制,对病人、病原携带者的隔离、治疗方式以及对疫点、疫区的处理等均强制执行。乙类传染病包括新冠、非典、艾滋病、病毒性肝炎等,要求采取严格的管控措施。丙类传染病为监测管理传染病,包括流感、流行性腮腺炎等。
经过3年的变化,新冠病毒感染的主要特征也演变为以发热、头痛、咽痛、咳嗽这类上呼吸道感染症状为主,肺炎已不是主要症状,造成的健康危害也已经明显降低。但是,要引起注意的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仍然是引起肺部炎症的病原体之一。如果感染后较长时间没有恢复,并出现咳嗽、发热、胸闷等加重情况,要及时就医就诊,防止演变为重症。
杨小兵指出,依据传染病防治法,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实施“乙类乙管”后,对新冠病毒感染者不再实行隔离措施,不再判定密切接触者;对新冠病毒感染者实施分级分类收治。后续防控工作目标将围绕“保健康、防重症”采取相应措施,最大程度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国家卫健委:白肺与原始毒株和疫苗接种没有关系
近期的公众反映情况看,有的新冠病毒感染者在就诊过程中发现了肺炎或者是CT出现了白肺的现象,有网友认为,出现这种情况可能是跟感染了原始毒株或者接种疫苗有关系的。针对这一问题,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司司长焦雅辉在27日的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作出回应。
焦雅辉表示,现在出现所谓的白肺与武汉当时的原始毒株和疫苗接种没有关系,并且当前的流行优势毒株仍然是奥密克戎毒株。
焦雅辉介绍,白肺是肺部影像学表现的一个口语化的描述。我们知道正常情况下肺部是由肺泡组成的,肺泡里边是充满了空气的,进行CT或者是X线检查的时候,射线穿过肺泡的时候,影像的表现应该是黑色的区域,但是当肺泡里边出现炎症和感染,有渗出液和炎性细胞的时候,肺泡就被这些渗出液或者炎性细胞填充,这样射线就穿不透,在影像学上的表现就出现了白色的区域,这个白色区域反映出来的是渗出物的影像学的表现,并不是说肺脏的组织和实体变成了白色,所以这个就出现了所谓的白肺。随着这些渗出液的吸收、炎症的消退,白肺的表现也会逐渐消退,也就是说肺部的影像学表现就会回到正常的黑色的区域。并不是只要肺部出现了炎症就都叫白肺,比较严重的肺炎的表现才会出现白肺,一般来讲肺部的炎症比较重,渗出比较多的时候,就是白色的影像区域面积达到了70%到80%的时候,才在临床上把它称为白肺,不是说只要出现了炎症就都是白肺。
出现白肺之后,患者就会出现低氧血症或者是呼吸窘迫,这一类的患者在临床上,尤其在现在的这波疫情当中,主要是高龄的合并严重基础疾病的患者出现,但是这样的患者它的占比还是非常低的。
在治疗上来讲,对于这个病原体,不仅仅是新冠的病毒,多个病原体都可以引发肺部的炎症,像呼吸道合胞病毒、流感病毒,包括一些细菌,像大叶肺炎这些细菌,这些病原体都可以引发肺部的炎症,严重的时候都可以出现白肺影像学的表现。在治疗上来讲,我们现在是有成熟的一个专家的共识和治疗的方案,主要是俯卧位的通气,另外进行给氧的治疗,包括像无创的呼吸机、有创的呼吸机,还有被网友称为救命神器的ECMO,同时加强原发病对应的治疗,经过治疗,在白肺的患者当中有相当部分还是可以好转的。借此机会,我们呼吁一定要加强老年人健康状况监测,要关口前移,在发生老年人的感染,尤其发现转重的倾向,出现呼吸困难等等这样一些情况的时候,一定要及时就诊。并且我们在全国也要求对于老年人重症不要经过分级诊疗、逐级转诊,要直接转诊到三级医院来就诊进行救治。
北京疾控:近期社会面未发现原始株、德尔塔、XBB、BQ.1
据新华社报道,记者27日从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了解到,北京市流行的新冠病毒主要为奥密克戎变异株亚分支BF.7和BA.5.2,感染者康复后近期出现再感染的风险较低。但随着病毒变异、免疫保护衰减等因素叠加,预计随后半年至一年内将存在人群再感染的风险。
“自新冠疫情出现后,北京市即建立了多个新冠病毒基因监测网络,以发现病毒变异的规律,早期识别发现变异株。”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地方病控制所研究员潘阳说,近两个月来,北京市流行的新冠病毒为奥密克戎变异株亚分支BF.7和BA.5.2。近期监测数据显示,没有在社会面发现XBB、BQ.1等变异株亚分支流行,也没有发现原始株、德尔塔等非奥密克戎变异株的流行。
专家表示,目前北京流行的两个分支的感染者产生的中和抗体具有一定的交叉保护作用,因此预计近期出现再感染的风险较低。但随着病毒变异、免疫保护衰减以及易感人群累计等因素叠加,预计随后的半年至一年内将存在人群再感染的风险。因此,建议大家即使康复后,也继续采取佩戴口罩等防护措施,避免二次或多次感染的出现。
此外,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专家提示“两节”期间计划外出的人员,由于当前全国流行的毒株多数属于奥密克戎变异株BA.5的子分支,因此在感染过一种毒株之后体内产生的保护性抗体短期内对再次感染具有一定保护作用,再次感染的风险不是很大,但还是要做好防护措施,降低老年人和患有慢性疾病的脆弱人群的感染风险。
专家解读“乙类乙管”后防护怎么做?
12月26日,《关于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实施“乙类乙管”的总体方案》发布,引发网友广泛关注。从“乙类甲管”到“乙类乙管”,老百姓在个人防护上应该注意什么?哪些人还需要做核酸检测和抗原?老年人感染后需要关注什么?央视新闻采访北京佑安医院感染综合科主任医师李侗曾做进一步解读。
我国的法定传染病分为几类?是根据什么标准来划分的?
李侗曾介绍,根据传染病的暴发和流行情况,以及它的危害情况,法定传染病在我们国家分为甲、乙、丙三类。甲类传染病有2种,鼠疫和霍乱;乙类传染病大家比较熟悉的像艾滋病、狂犬病、麻疹、流行性出血热、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乙型脑炎;像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这些都属于丙类传染病。
“乙类乙管”后,老百姓的个人防护还必要吗?
李侗曾认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从原来的“乙类甲管”变成了“乙类乙管”,从防控措施上不需要再集中隔离,也不再判定密切接触者,也不要求大家常态化核酸检测了,但是我们戴口罩、勤洗手、多开窗通风,注意社交距离,注意咳嗽礼仪等措施对于防护各种呼吸道传染病都是非常有帮助的。所以还是应该坚持下去,因为毕竟新冠病毒传染性还是非常强的,对于一些老年人有基础疾病的人群来说,他们仍然是有危重症风险的,所以还是要做好个人防护。
这期间老年人一旦感染需要特别注意什么?
李侗曾介绍,奥密克戎变异株有隐匿性,老年人在感染第一周的时候,症状可能不重,不像年轻人那样高烧,可能只是一个低烧,等到不发烧了,可能很多人觉得没问题了。实际上老年人的肺炎可能在病程的四五天才开始,到第六七天的时候才比较严重。所以一定要对家里的老人多关心,多照顾,观察他们的症状,一旦出现憋气、胸闷等反应,赶紧带老人去医院就诊。
“乙类乙管”后,哪些人群还需要核酸抗原?
在《关于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实施“乙类乙管”的总体方案》中,要求调整人群检测策略,社区居民根据需要“愿检尽检”,不再开展全员核酸筛查,《方案》也同时介绍了需要开展抗原或核酸检测的人群和场景。
李侗曾举例,对于一些特定人群,比如医疗机构内遇到发热、有呼吸道症状的患者,要鉴别原因对症治疗时,可能就需要做核酸抗原去确认。像养老院、社会福利机构里很多是脆弱人群,对于这些人群以及这些场所的工作人员,定期开展抗原或核酸检测。而在一些重点机构进行核酸抗原检测,也可以减少病毒感染的突然冲击。(来源:新华社、央视新闻、湖北发布公众号;整理:孙琪)
编辑:李云鹏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