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字闺中六年终“出阁” 正华健康险变身中融人寿
待字闺中六年终“出阁” 正华健康险变身中融人寿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李军慧 北京报道
几经股东更迭,待字闺中六年之后,正华健康险终于“出阁”,不过让人诧异的是,曾经的健康险公司已经完全改头换面,变身成为一家寿险公司,名字也变成了中融人寿。
3月25日,中融人寿拿到了保监会的开业批复,14天之后,中融人寿迎来了开门大吉。值得注意的是,中融人寿是在原正华健康险公司基础上设立的,而正华健康和人保健康、平安健康、昆仑健康及阳光健康是2004年同时获保监会批复的专业健康险公司。
六年两变身
4月8日,中融人寿正式在上海开业。公司注册资本为人民币2.2亿元,业务范围包括人寿保险、健康保险、意外伤害保险等各类人身保险业务以及再保险业务,国家法律、法规允许的保险资金运用业务以及经中国保监会批准的其他业务。
梳理中融人寿的脉络,不难发现,中融人寿是在原正华健康险公司基础上设立的。正华健康和人保健康、平安健康、昆仑健康、阳光健康(后更名为瑞福德健康)是2004年同时获保监会批复的专业健康险公司,但其后由于股东变更迟迟未能开业。
“正华健康险公司曾有机会成为国内第一家专业健康险公司。”知情人士介绍,“当时筹备组已经做好产品、制度流程等方面准备,计划2004年10月开业,但股东因一些问题争执使得开业无法如期进行。”
随后几年间,各方股东一直未能和解,但由于对健康险行业的憧憬,均不肯放弃,其间都曾寻找其他股东,2004年、2005年保监会还曾收到该公司的两份开业申请书。
2007年,正华健康险完成股东重组,更名为长青健康险,但还是继续“待字闺中”,并未如预期那般于2008年年底在沪开业,直至如今变身为中融人寿。
对于中融人寿最终的寿险身份,业内人士认为,寿险公司有多个产品线,可以实现互补,与其再成立一家专业健康险公司,使其陷入尴尬境地,还不如进行改制。
健康险乏力 人保独撑
专业健康险公司牌照最终以寿险公司的身份面世,这一尴尬反映了国内当前专业健康险公司“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窘境。
专业健康险公司设立的目的是试图通过专业化经营,在健康险产品、疾病管理等环节为客户量身定制。但在中国这个新兴市场,受成本高企限制以及缺乏政策扶持,专业健康险公司经营艰难。
数据显示,2009年国内寿险公司总保费收入中,专业健康险公司保费收入为64.05亿元,占比仅为0.8%,而这一数字在2008年底曾达到2.02%,其中96.81%贡献来自于人保健康一家。
“我们在健康险市场占了10%的份额,通过四年多的探索,在承保业务上还是有承保利润的,健康型业务分长期和短期,我们已经实现了短期业务很好的承保率。”人保健康总裁李玉泉在一论坛上表示。
巧合的是,同样具有集团优势的平安健康,蛰伏四年后也开始发力。
去年底,中国平安与南非最大的健康保险提供商Discovery集团开始了牵手之旅,对方拟认购平安旗下的平安健康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不超过24.99%的股份。
平安健康险成立四年多来,并不在其集团内部扮演重要角色,数据显示,全国1至10月的476.65亿元健康险保费收入中,平安健康险贡献的只有7084万元。
“中国专业健康险市场发展确实不理想,经营主体少,而且运行状况也不理想。”首都经贸大学庹国柱教授认为,“平安也是前几年拿到了健康险牌照,一直没发力经营,选择和国际专业健康险合作说不定是个不错的机会。”
据了解,为节省成本,平安健康险目前大部分业务均靠平安集团内部的交叉销售来完成,涉及团险、个险渠道的业务分别由平安养老险、平安人寿“代劳”。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