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标签

首页宏观正文

铁路公路十年新增里程绕行地球赤道27圈半!下一个十年新基建施工图来了

作者:张智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22-09-30 18:23:22

摘要:到2021年底,中国综合交通网总里程突破600万公里,220千伏及以上输电线路84.3万公里,光缆线路总长度达到5481万公里,分别相当于10年前的1.3倍、1.7倍和3.7倍,高铁、高速公路、电网、4G网络规模等长期稳居世界第一。

铁路公路十年新增里程绕行地球赤道27圈半!下一个十年新基建施工图来了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张智 北京报道

2022年9月29日,机器轰鸣声中,京雄商高铁雄安新区至商丘段正式拉开开工大幕。

这条连接起北京、雄安新区,一路经过河北、山东,抵达河南商丘的线路,是我国“八纵八横”高铁网京港(台)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建成之后,将与拟建设的京雄商高铁北京至雄安新区段,在建的南昌至九江高铁和已建成运营的商丘至合肥高铁、合肥至安庆至九江高铁、南昌至深圳高铁、深圳至香港高铁,形成我国又一条南北高铁大通道。

十年来,以高铁为代表的重大工程,在全国各地遍地开花。

从港珠澳大桥、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南水北调东中线等重大工程竣工投运,到5G、特高压的从无到有,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交通、能源、水利和新型基础设施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

到2021年底,中国综合交通网总里程突破600万公里,220千伏及以上输电线路84.3万公里,光缆线路总长度达到5481万公里,分别相当于10年前的1.3倍、1.7倍和3.7倍,高铁、高速公路、电网、4G网络规模等长期稳居世界第一。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张燕生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传统的基建设施已经到达顶峰,高质量的基础设施正处于起步阶段。这不仅是中国经济的新引擎,更是中国转型升级的新动力和民生需求的实际体现。

久久为功,善作善成。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要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安全效益相统一。

即将到来的新的十年,基建大幕,也将徐徐拉开。

新增铁路公路“绕行地球赤道27圈半”

“要想富,先修路”。长期以来,交通基础设施都是我国快速发展的重要引擎。

10年前的2012年,我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9.8万公里,比上年增长4.7%。其中,电气化里程5.1万公里,电化率52.3%;西部地区营业里程达到3.7万公里。

到了2021年底,这个数字增长到了15.07万公里,其中高铁营业里程达到4万公里。铁路复线率为59.5%,电化率为73.3%。全国铁路路网密度156.7公里/万平方公里。

“高铁建设改变了我国的出行格局,大大缩短了城市圈之间的距离,不仅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更加快了经济间的互联互通。”张燕生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

但在我国,铁路增长仅仅是一个方面,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才是我国基建的底色。

交通运输部副部长徐成光介绍,我国加快建设“八纵八横”高速铁路主通道,“71118”国家高速公路主线、世界级港口群、世界级机场群,综合交通运输网络的总里程超过600万公里。2012年到2021年底,铁路、公路增加里程约110万公里,相当于绕行地球赤道27圈半,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对20万以上人口城市的覆盖率均超过了95%。仅公路方面,2021年末,全国公路总里程就达528.07万公里。

“十年间,高速铁路对百万人口以上城市覆盖率超过95%,高速公路对20万以上人口城市覆盖率超过98%,民用运输机场覆盖92%左右的地级市,具备条件的建制村实现通硬化路、通宽带、直接通邮。全覆盖的京津冀一体化综合交通网络基本成型,粤港澳大湾区基本实现内地与港澳间1小时通达,长三角地区交通基础设施网络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迈上新台阶,长江经济带综合立体交通走廊加快构建,黄河流域跨区域大通道基本贯通。”基础设施发展司司长郑剑介绍。

但提高幸福指数,不仅是修路即可。

2015年,我国消除了无电人口,自此家家户户都通了电;南水北调工程东中线调水突破500亿立方米,直接受益人口超过1亿;农村自来水普及率提高到84%左右,4G、5G用户普及率达到87%左右。2021年底移动电话用户数、互联网上网人数分别达到16.4亿和10.3亿,相当于10年前的1.7倍和2倍。

多项全球领先,新型基建初露峥嵘

基础建设带来的经济飞速增长已经经历了时间的考验,而新型基础建设正在展露峥嵘头角。

今年2月,“东数西算”工程启动实施,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内蒙古、贵州、甘肃、宁夏等8地启动建设国家算力枢纽,设立10个国家数据中心集群,正式拉开了构建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体系的大幕。

目前,8个国家算力枢纽节点建设方案均进入深化实施阶段,起步区新开工数据中心项目达到60余个,新建数据中心规模超过110万标准机架,项目总投资超过4000亿元,算力集聚效应初步显现。特别是西部地区数据中心占比稳步提高,全国算力结构逐步优化。

和传统的“铁公机”不同,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一头连着扩大内需和改善民生,一头连着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对优化投资结构、以高质量供给创造新需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遍及全国的信息基础设施为建设数字社会、数字政府提供了有力支撑。过去,群众办事要跑一个或多个部门,有时候还得来回跑好几趟。现在,许多地方都推行了数字政务服务,这不仅节省了百姓的办事时间和精力,更实现了公共服务的流程透明,数据共享。

10年来,新型基础建设投资蓬勃发展,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发展转型的生力军之一。

中国“天眼”、散裂中子源等设施,为探索宇宙起源、探测物质微观结构等提供了重要支撑。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遥感卫星等信息基础设施,促进了信息技术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数字经济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引擎。远程医疗、智慧养老等融合基础设施加快发展,北斗导航加速在交通出行、城市管理等领域深度应用,有力提升了人民群众生活的便利化水平。5G网络和大数据平台在医疗保障、流调溯源等疫情防控工作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智慧抗疫”成效显著。

不仅如此,全球第一条量子保密通信骨干线路“京沪干线”建成,全球电压等级最高、输送容量最大、输送距离最远的吉泉±1100千伏直流输电工程顺利投产,中国天眼、全超导托卡马克装置、上海光源等实现世界领跑。

与此同时,立体智能交通体系加速构建,无人码头、自动驾驶等交通运输新形态不断涌现,90%以上机场实现“无纸化”便捷出行,智慧设施正在进入千行百业。当前,中国已经建成体系较为完备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布局建设的77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中,32个已建成运行,部分设施迈入全球第一方阵。

“‘十四五’乃至未来较长一段时期,我国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前景持续向好。”张志华说。

未来十年,进一步改善经济底蕴

正如国家发展改革委创新和高技术发展司副司长张志华介绍,每一轮科技革命都孕育新的基础设施建设,每一轮基础设施建设都引领新的经济转型升级。

截至目前,我国工业互联网高质量外网覆盖全国300多个城市,培育较大型工业互联网平台超150家、连接工业设备超过7800万台(套),工业互联网应用已覆盖45个国民经济大类。

从中央到地方,包括5G基站、工业互联网、数据中心在内的新基建项目仍在扎实推进中。不仅如此,在确保能源安全可靠供应的前提下,中国持续推进能源结构清洁化、低碳化转型。如今,中国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规模突破10亿千瓦,绿色电力装机总量稳居世界第一;2021年底,风电光伏并网装机合计6.35亿千瓦,是2012年的近90倍。

过去十年,这份沉甸甸的“成绩单”,丰富了每个人的生活;未来十年,我国将加大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快构建高质量综合立体交通网,强化支撑引领,增强对国家重大战略的服务能力,精准补短板、强弱项,强化一体融合衔接,强化能源安全保供基础设施建设,推动能源基础设施数字化智能化升级。

新的画卷已经展开,未来的基建即将谱写新的辉煌。

责任编辑:徐芸茜 主编:公培佳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

2024上市公司ESG优秀案例征集及实践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