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文学奖
文/言 冰
韩寒作品“被拒”鲁迅文学奖事件,拉开了人们关注第五届鲁迅文学奖的帷幕,尽管韩寒表示并不知情,但作协方面却仍旧要出面解释,鲁迅文学奖没落到如此地步,除了令人心酸,也真不剩下什么了。同样令作协尴尬的是,鲁迅文学奖第一次主动向网络文学打开大门,却不想非但没有获得网络文学作者的欢呼,反倒引来诸多网络作者的质疑:以传统作家为主的评委团,真的能公正对待网络文学吗?
尽管前不久刚刚发生过一场关于中国当代文学成就的大讨论,但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文学这个词早已经遥远得有些陌生了,倘若没有韩寒事件,恐怕不少人还不知道鲁迅文学奖已经举办到第五届了。历届鲁迅文学奖评出的作品,如今又有几个人还能记得?
倘若不算网络文学的话,传统意义上的中国文学已经离大多数人越来越远,而诸多中国的文学奖,也似乎越来越离开文学本身。
文学奖的根本是文学,文学奖异化的背后,是中国文学的没落。不过需要说明的是,当代中国文学没落,但是读者对文学尚有兴趣,所以,我们要考虑的是,现代社会,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文学?又需要什么样的文学奖?
没有人喝彩的文学奖
说到鲁迅文学奖,这个奖的出现非常的莫名其妙,妙在三点,其一,这个奖和鲁迅完全没有关系,既不是因鲁迅而生,也不是借鲁迅而成。为什么会冠以鲁迅的名字,至今还是一个谜,除了始作俑者,恐怕没有人能知道其中的原因。其二,这个奖一点儿也不鲁迅,所有参加和得奖的作品完全没有一个和鲁迅相类似的,相反,倒是许多未踏入文学奖之门的民间作家们却有很多像鲁迅的。其三,鲁迅是中国少数几个得到过诺贝尔文学奖提名的人,但恰恰鲁迅也是唯一一个拒绝诺贝尔的人,鲁迅自己拒奖,这些后来人反倒拿鲁迅的名头发奖,岂不滑稽。
不仅是鲁迅文学奖,纵观中国的文学奖,它们的评奖往往有几个很相似的特征。第一、熟面孔获奖。不仅仅是鲁迅文学奖,其他的诸多文学奖其实都一样,翻来覆去得奖的都是那么几个人,评委会绝对不敢把奖颁给一个生面孔,更不用说任何存在争议的人物和作品,那绝无得奖的可能。第二、很多人并列。中国文学奖没有第一,每个奖都有很多人同时获得。第三、没有回避制度,文学奖获奖者往往也是评委会的评委,评委老爷们绝对不会自觉地回避。
很多人在谈到中国文学奖时往往喜欢以诺贝尔等等外国文学大奖做标杆和比较,其实有这三个特点,中国的文学奖就永远不会有文学奖的真正气概,就永远只是一个文学家们自娱自乐的闹剧而已。倘若上个世纪的时候人们对于文学奖还有所关注的话,那么最近十年来,就连这种关注也渐渐消失了,不用说赞同文学奖,就连对争议文学奖的兴趣,也很缺乏。
在大众的冷漠之后,紧随而来的是媒体的冷漠,每次诺贝尔文学奖,媒体总是大张旗鼓地报道,尽管中国作家从来没有一个人得过奖。这就好像足球一样,尽管中国足球总是进不了世界杯,但是媒体的热情却丝毫不减。媒体是社会潮流的风向标,它对于诺贝尔的关注证明,大众失去兴趣的仅仅是中国文学奖,而非文学本身。
最后则是作家本身的漠视,经过了无数届各种文学奖之后,即便是有资格参与的作家们也开始麻木了,奖拿的太多没有感觉了,而没有资格参与的作家们则早就从最初的不平慢慢变得认命。早有作家一语论断,中国的文学奖“得到未必欢欣,不得未必失落”。更有甚者,得到欢欣,不得也欢欣,得到了欢欣有奖金,不得到欢欣没变成丑闻主角。
中国文学奖走到今天,体制化的文学创作显然是根本原因,当作家们变成公务员、变成官僚、变成组织成员的时候,其实就已经注定了文学奖,会变成组织内部的大会,和奖励无关,和文学无关。可以说,文学奖一开始就诞生在不正常的环境之中,变成了一个怪胎,自然也就不可能正常发育成长。韩寒曾经多次表示作协应该撤销了,并非是无稽之谈。
文学奖代表文学成就?
文学奖评委们得奖得的不亦乐乎,每年都有无数的作品获奖,看起来百花齐放一片繁荣景象,但事实上,中国当代文学早就已经乏人问津,中国的文学奖也和文学没有任何关系。不过,很多文学家们显然不这么认为,王蒙在去年的法兰克福书展上发言时说:“其实我们写的不错。”“中国文学处在最好的时候。”
中国当代作家写的是不是不错?这个早有定论。倘若说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对中国文化人影响最深的论断是尼采的“上帝死了”的话,那么,在这个世纪,中国的文艺青年们最深沉的呐喊就是“文学死了”。当代文学确实有过风光的时候,以海子、王小波等人为标志,并不是说他们的作品有多好,而是他们代表了多数人对文学狂热的年代,进入二十一世纪,商品社会的发展早就堵住了大多数文学青年们的文学之路。海外汉学家顾宾对于中国当代文学的话很多人都记得,虽然不太好听,但却不得不承认,顾宾论断:“中国当代文学是垃圾;中国作家相互看不起;中国作家胆子特别小……”
王蒙突然间发出这样一句呐喊,他心里到底作何感想别人并不知道,我们知道的是,这一句呐喊直接引发了一场大争论,正方以北大教授陈晓明为代表,反方以清华教授肖鹰为代表。
陈晓明发王蒙之明而广之,敢冒无数人非议的风险,表示要为当代文学说几句肯定的话,他说:“我以为今天的中国文学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我说这句话在整个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界是不会有人同意的。我是孤掌难鸣。在今天我会更加地孤立。汉语小说有能力处理历史遗产并对当下现实进行批判,有能力穿透现实、穿透文化、穿透坚硬的现代美学,有能力以永远的异质性,如此独异的方式进入乡土中国本真的文化与人性深处,有能力概括深广的小说艺术。我们评价中国当代文学,能不能有一点儿中国立场?”他说:“中国现代白话文学追逐西方一个多世纪,奉西方小说为圭臬。但中国自现代以来,其实一直走着自己的现代性之路,在文学上也同样如此。这其实是西方的现代性文学所没有的经验。如此历史情势下,我们何以不能看到另一种文学的历史呢?”
陈晓明“虽千万人,吾往矣”,他身后果然是千万人指责,肖鹰则是这千万人中和陈晓明旗鼓相当的,他说:“我认为,当下中国文学处于非常的低谷——不应有的低谷。原因有二,一是文学遭遇了来自电子媒介艺术尤其是影视艺术和网络写作的前所未有的冲击,被边缘化;二是文学的自由创作精神和理想意识严重退落。中国作家人数世界第一,然而,能如20世纪80年代那样真正履行作家社会职责的人数,实在为数不多。在严肃文学作家中,不排除某些沉迷于玩无聊、玩深沉、玩技巧的‘孤岛写作’。‘孤岛写作’的根本问题是作家们割断与现实生活相连接的脐带,因为缺少生活的滋养,他们的写作缺少真实的内容而走不出极端自我复制的死穴。当下批评家群体高度职业化,同时也高度商业化和小集团化。这不仅导致‘批评话语权’集中到少数‘权威’批评家手中,而且导致批评独立性的整体丧失。”
需要什么样的文学奖
中国文学穷途末路,中国文学奖积重难返。但是多数人对于文学人就抱有期望,一代又一代的文学青年正在不断成长。当今中国,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文学奖?
在解决需要什么样的文学奖之前,首先应该弄清楚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文学。当代中国文学,大的方向统计起来,可以分为几类。
一、伤疤文学。这是伤痕文学的广义版,传统作家多属此例。这些作家可以代表中国最高水准的创作群体。他们关注的目标,通常都是上个世纪的中国社会所经历的伤疤。题材单一,视角陈旧,对于今天的社会熟视无睹,一切现代人所关注的问题他们全不关心。于社会无用,于百姓无益。
二、揭黑文学。这一类作品往往以社会的丑恶为题材,比如色情、腐败、暴力等等,貌似揭黑,但是在思想上全无建树,文字上粗制滥造,却在细节描写上竭尽其能,实际上是在教人学坏,虽不一定有主观故意,但实际效果无二。
三、无病呻吟。这一类作品多以都市白领的情感为题材,最受城市中产阶层喜欢,往往文风华丽,辞藻复杂。看起来全无半点烟火气,实际上空想连篇,不切实际。
四、怪力乱神。以玄幻文学为代表,也是作者群最庞大最复杂的文学类型。作品中各种中外牛鬼蛇神纷纷上台,你方唱罢我登场,让人不解的是,这些人从小到大念过的书都念到哪里去了?难道就念了一堆怪力乱神?
五、宣扬国学。以于丹、当年明月等人为代表。这一类创作得益于国学热的兴起,宣扬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肆意戏说中国历朝历史,并且受尽尊崇。传统文化产生于农业社会,我们在过去一百多年里反思中国文化,学习西方文化,到现在看起来全是白费工夫,这些传统文化对于现代化究竟有无益处则不是这些作家们所考虑的。
六、盗墓文学。这是一个很奇特的现象,我们一方面在大肆膜拜古人的学问,另一方面却在疯狂地挖祖坟,这一矛一盾放在一起,真是滑稽。
七、自大文学。以《中国可以说不》为源头,《中国统治世界》、《中国不高兴》等等为高潮,让人不明白的是,这种狂热的种族膜拜和自我膨胀究竟来自哪里?
以上七种,仅仅是大致方向,还有许多分支,不必细表。这所有的文学种类,看起来全部都是病态的,没有一种是正常的。文学是社会的缩影和指南,我们需要的是能够真正表达我们这个社会,能给大家纠正错误,指引方向的作品,但是我们又到哪里去找这样的作家呢?
明白了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文学,自然也就明白了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文学奖,我们的文学奖,应该是自由地、自主地为所有有志于社会前进的作家们提供帮助和嘉奖,而不是一堆官僚坐地讨论如何分配。诺贝尔可以把奖颁给背叛者帕穆克,颁给失业者代言人赫塔·缪勒,我们的文学奖什么时候也能做到呢?
文学奖最后的博弈
今年的第五届鲁迅文学奖首次接受网络文学作品参选,并且再次提高奖金额度,“上届奖金额度是1万元,本届奖金额度将数倍于这个数字。”看起来很有适应潮流的味道,但实际上,无非是做秀和炒作,和当初作协邀请韩寒、郭敬明加入的原因相同,网络文学如日中天,文学奖自然也乐意借一借东风,至于最后能不能评上,网络作者是不是买账则不在考虑范围,反正炒作目的已经达到,其余皆不重要。
但是仅仅接纳一个网络文学显然不能使文学奖局面好转,中国的文学奖要成为真正的文学奖,至少要解决三个问题。体制问题、规则问题、评委问题。
体制问题。官方机构固然不是一定不能办文学奖。文学奖没落和官僚作风有直接关系,如无改变,文学奖必将起色艰难。
规则问题。中国文学奖的评选规则大同小异,特别是茅盾文学奖和鲁迅文学奖,如出一辙,最初的提名基本上由各地作协、文学社、杂志社、出版社包揽推荐,推荐标准不详,也即是没有标准。这是文学奖成为分赃大会的根本原因。
评委问题。评委有两个问题,第一,几乎所有的文学奖评委都是同样的阵容和面孔,而且基本上是由官员领衔,文学奖由官员领衔,这显然是个笑话。第二,文学奖评委不回避,自己当评委自己得奖,全世界绝无仅有。
不解决这三个问题,中国文学奖永无出头之日,不管接纳网络文学也好,还是拒绝韩寒之流也罢,全都是白用功。文学奖的最后的博弈在于改变文学奖本身,而不是改变别人。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