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调查正文

“流量黑产”每年造成全球千亿级损失 中国信通院将推“精准打击”产品方案

作者:贾谨嫣 陈锋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21-09-30 22:13:31

摘要:反欺诈联合研究中心专家关涛向《华夏时报》记者介绍了“黑产”的一些情况:事实上,“黑产”问题已出现多年,作弊猖獗,已经形成产业链,且技术先进,反应速度快。

“流量黑产”每年造成全球千亿级损失 中国信通院将推“精准打击”产品方案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贾谨嫣 陈锋 北京报道

互联网营销和线上流量经济带来红利之际,各种“黑产”不断伪造虚假流量,成为互联网世界的顽疾。《华夏时报》记者从反欺诈联合研究中心了解到,每年流量欺诈造成的全球损失约在1500亿元至2000亿元之间。

巨额损失之下,行业正在积极共建高质量流量标准计划。记者了解到,2021年10月1日,由中国信通院打造的“卓信ID”将开启公测,或成为破局“流量黑产”的关键。

“卓信ID”有何特点?将会为行业带来何种变化?中国信通院泰尔终端实验室移动互联网创新中心主任王景尧告诉《华夏时报》记者,“卓信ID”由中国信通院完全自主研发,对数据的采集是合法的,“我们承诺不会将数据交付第三方,且使用永久免费”。

“流量黑产”难题

近年来,数据已经成为新的生产资料和生产要素,为社会公共治理和商业效率提升提供了强大的引擎。随着移动互联网和数字经济快速发展,互联网用户数量不断扩大、互联网营销和线上流量经济带来越来越多的红利。

然而,各种“黑产”不断伪造互联网虚假流量,大量套取企业的营销投入。反欺诈联合研究中心专家关涛向《华夏时报》记者介绍了“黑产”的一些情况:事实上,“黑产”问题已出现多年,作弊猖獗,已经形成产业链,且技术先进,反应速度快。

于构建一个健康的行业环境而言,目前我国反作弊技术存在多方面问题,包括技术体系落后、时效性不高、数据孤岛问题严重、在法律上不合规且侵犯个人隐私等。

关涛认为,当前整个行业没有一个统一的权威的识别流量质量的标准,行业无法形成统一的共识,就无法协同作战。

互联网“黑产”问题严峻,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已落地,如何在保护个人隐私数据和企业商业秘密的前提下,充分发挥数据价值需要更加有效的路径。

其中,《个人信息安全规范》由全国信息安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于2020年3月6日正式发布,同年10月1日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在2021年6月10日,被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通过。

破解行业痛点

为了更有效地打击黑产,保护互联网数据隐私,推动互联网产业健康发展,2021年9月29日下午,中国信通院召开了“移动互联网匿名反欺诈标识研讨会”,京东、蒙牛、百度、新浪微博、凤凰新闻、小红书、知乎、陌陌、豆瓣等参加了会议。

需要注意到,移动互联网主要存在全行业ID体系不统一,各自为战,以及设备标识易被篡改,容易伪造,无法有效辨识真伪等痛点问题。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中国信通院泰尔终端实验室的专家介绍了“卓信ID”的方案。

“卓信ID”是中国信通院完全自主研发、独立运营的移动互联网基础标识体系,参考了DNS的设计理念,即在中国信通院设立“卓信ID”的根节点,仅用来分配和维护匿名化的卓信ID数据。同时,设立若干二级节点,为互联网企业提供流量验证、标识查询等服务,使得ID的分配和ID的服务分离。

基于上述体系,“卓信ID”具备受控机制、过期机制、匿名机制,在保障用户隐私的前提下提供有效标识。同时,为了满足我国互联网企业的海量请求,“卓信ID”将设立多个服务商进行服务,从而缓解请求压力,消除单点故障,同时引入竞争机制,促进高效服务。

“卓信ID”是如何解决“黑产”问题的?记者从反欺诈联合研究中心了解到,应对互联网“黑产”必须要正视两大问题,一是现有技术的性能与效果问题,二是现有技术的合规问题。

其中,现有技术防御能力单薄,比较依赖黑名单与简单规则,缺少足够多横向数据和纵向数据,且依靠单点防御(SDK,验证码)。除此之外,防御时效性较差,具体体现在系统响应速度慢、依赖T+1离线挖掘以及策略生效周期长三个方面。

基于此,根据对整个ID体系的认知,“卓信ID”相较于其他ID体系进行了升级。王景尧向《华夏时报》记者介绍,“卓信ID”系由服务端生成,并下发给客户端;同一个设备,不同APP获取到的“卓信ID”相同;不同设备,同一个APP获取的“卓信ID”不同,且会定期生成。据此,从根源上直面互联网“黑产”问题。

WX20210930-193038.png

图为“卓信ID”操作体系

据悉,“卓信ID”已经完成了内部测试,完成了千万级设备的稳定性验证。经过验证,“卓信ID”可以提供稳定可靠的服务。记者了解到,10月1日起,中国信通院将开展大规模公测,届时将发布《卓信ID白皮书》,为我国移动互联网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责任编辑:麻晓超 主编:夏申茶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