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杀”卫冕冠军,创造历史!中国轮椅女篮教练陈琦:人生的追求不仅仅是一块金牌

作者:周南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21-09-05 16:06:27

摘要:这个外号被称作“疯子”的教练,无论是对轮椅篮球还是对人生都有自己的坚持。陈琦告诉《华夏时报》记者:“我希望我有生之年能看到中国有自己的轮椅篮球联赛,让更多残疾人享受这项运动带给他们的快乐。将来也让更多残疾人运动员知道,人生的追求不仅仅是一块金牌,生存技能的磨炼和精神世界的成长才是最重要的。”

“双杀”卫冕冠军,创造历史!中国轮椅女篮教练陈琦:人生的追求不仅仅是一块金牌

6号运动员张雪梅正在投篮 陈曦/摄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王晓慧 见习记者 周南 北京报道

东京时间9月4日晚,中国轮椅女篮的队员们看着国旗在东京残奥会的赛场上冉冉升起,不禁热泪盈眶。从小组赛被分进“死亡之组”,到战胜欧洲豪强荷兰队、双杀卫冕冠军美国队,最终以六连胜的不败纪录闯进决赛,摘获了一枚宝贵的银牌。

这是中国轮椅女篮队伍首次闯进残奥会决赛,是女篮姑娘们无数个日夜拼搏奋斗的结果。对于陈琦来说,自1999年接触轮椅篮球以来,从中国男子轮椅篮球队队员到女子轮椅篮球队主教练,22年的坚持,这是他最接近冠军的一刻。

然而陈琦很清醒。他向来认为,除了赛场上的冠军,赢得生活的冠军才是真正的冠军。关于这一点,无论名次如何,他的初心不变。

这个外号被称作“疯子”的教练,无论是对轮椅篮球还是对人生都有自己的坚持。陈琦告诉《华夏时报》记者:“我希望我有生之年能看到中国有自己的轮椅篮球联赛,让更多残疾人享受这项运动带给他们的快乐。将来也让更多残疾人运动员知道,人生的追求不仅仅是一块金牌,生存技能的磨炼和精神世界的成长才是最重要的。”

照进生命里的光

陈琦就像一道光,照进了包括张雪梅在内的一些运动员人生的至暗时刻。

2010年,17岁的张雪梅迎来了她人生的至暗时刻——因患骨肉瘤不得不截肢。对这个少女来说,连同腿一起消失的还有她对未来的憧憬,张雪梅彻底将自己封闭起来。彼时的张雪梅未曾料想,两年后,在陈琦的组织下,自己观看了一场1V1轮椅篮球比赛,并因此迎来了“第二次生命”。

跟随陈琦的引领,张雪梅开始练球。张雪梅身体纤弱,“不是搞体育的料”。而当时的广东队因常年名次不佳,正面临被解散的风险,亟需做出一番成绩。在这种形势下,陈琦仍不愿放弃任何一个人,坚持培养张雪梅这枚新手。

张雪梅永远忘不了当时陈琦的一番话。“教练说,一个好厨师不是拿到龙虾鲍鱼才会做菜,拿到萝卜青菜一样可以做出美味佳肴,他就是这样的厨师。他说每个残疾人都不容易,不能把我们抛下。”正是在陈琦这般坚持和引领下,张雪梅重燃希望,不断成长蜕变。

蜕变的过程并不容易,轮椅篮球的训练异常艰苦。不同于健全篮球,要想打好轮椅篮球,轮椅技术和篮球技术都非常重要,前者甚至是打好比赛的先决条件。然而陈琦告诉记者:“轮椅是很冰冷的,它虽然充当了腿的功能,但它是身体之外的一个物件,要想控制好它,要很费一番力。”

为增强体能、训练轮椅技术,队员们每天需要练习限时轮椅跑5公里。而打球使用的运动轮椅没有刹车,一切启动、转弯、刹车、倒退都由手操作,运动员的手就是油门和刹车皮。为了保持球感,自然不能戴手套。因此,球队里每一位姑娘的手都经历了起水泡、血泡,而后结痂生起茧、再磨破、再结痂起茧的过程。

2.jpg

7号运动员张彤蕾 陈曦/摄

陈琦虽然心疼队员们,但他是“过来人”,除了眼前的篮球训练,他看到的更是姑娘们的整个人生。“通过篮球,教会她们生活,去领悟人生。”这是陈琦的初衷。因此,他的执教风格非常严厉,他坦言自己是用男性运动员的标准来要求这群姑娘们。

轮椅篮球的训练虽然艰苦,但队员们并不孤单。轮椅篮球是团体项目,队员之间的配合、默契度非常重要。长久的磨合与陪伴,已经让队员们养成不抱怨、不计较、相互包容、彼此支持的心态和行动。

训练之外,大家更是如同家人一样相处。据陈琦回忆,2012年起,球队内部开始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活动,陈琦瞬间“被围攻”。“她们一起说我这不好那不好,怎么能这么(严厉地)对我们女孩子之类的,说她们自己的时候都不说了,只吐槽我。”言至此处,陈琦教练哈哈大笑。

3.jpg

中国轮椅女篮摘获银牌,左一为陈琦。陈曦/摄

整个采访过程中,陈琦不止一次如此大笑,他总是中气十足、侃侃而谈。实际上,这个“优秀的厨师”本人的人生就是一部激励队员进步的“传奇”,也恰恰因为他经历过,所以懂得。

陈琦生于1976年,4个月大时就因小儿麻痹症致残。23岁那年,陈琦遇到了让他觉得“没有白活”的运动——轮椅篮球。陈琦很拼,一路打到国家队,2008年还作为中国轮椅男篮队长参加了残奥会,成绩并不理想,但这依然无法改变他坚定走这条路的决心。

退役后,他通过自己的努力考入广州市残疾人体育运动中心工作,兼任广东省轮椅女篮教练。在他的带领下,这支队伍得以保存至今,并成为全国第一。而后,他又成为国家队主教练,并带领女篮队伍在东京残奥会上大放异彩,创造了历史。

生命影响生命,陈琦用乐观和坚韧丈量自己人生的同时,也用不屈和谦卑感染着他的队员们。张雪梅告诉记者,无论是轮椅篮球这项运动还是陈琦教练本身,都如同一束光,照亮了她生命的至暗时刻。她说:“我原本不幸的人生,遇到轮椅篮球和陈琦教练,是不幸中的万幸。”

“残酷”的轮椅篮球世界

无论是对自己的人生,还是中国轮椅篮球的发展之路,陈琦都满怀乐观和憧憬。然而,22年的轮椅篮球经历,也让陈琦深刻认识到:“一个很残酷的事情是,轮椅篮球和健全篮球是两个世界。”

回看中国的轮椅篮球发展,这条路走得不算顺畅。在很多人看来,轮椅篮球和健全篮球的区别无几,因此,在选用教练时常陷入只看球技的误区,让健全人教练来教轮椅篮球。陈琦告诉记者:“轮椅篮球运动员需要做到人、轮椅、篮球三者合一,健全人教练能教手上功夫,却没有轮椅体验,教学过程和效果往往不如人意。”然而,在国内轮椅篮球领域,像陈琦这样一步步走出来的残疾人教练屈指可数。

我国的轮椅篮球起步稍晚,1984年引入国内,1987年成为全国残运会的正式比赛项目,1995年首次参加国际轮椅篮球联合会的国际比赛。目前我国尚未成立专门的轮椅篮球协会,国内运动员暂无联赛可打。2020年,一年一次的全国锦标赛也因疫情取消。缺乏实战经验、和国外队伍交流机会较少无疑给训练造成一定影响。

2008年北京残奥会第7名,2012年伦敦残奥会第5名,2016年里约残奥会第6名,或许是因为中国轮椅女篮并不出彩的名次,这项运动、这个群体迟迟没有进入大众视野。然而,名次和奖牌的限制性视野也让公众忽略了轮椅篮球的本质。

轮椅篮球起源于上世纪40年代的英美,和绝大多数最初都是为健全人设计的体育项目不同,其初衷是为了帮助二战期间大量脊髓损伤的残疾老兵身体康复。随着轮椅篮球的迅速发展和普及,越来越多的残疾人在这项运动中收获了肉体和精神世界的双重转变。

如何打破体育运动与残疾人之间的天然屏障、激发残疾人群体的生命动力,是一个长久议题,在这个层面,轮椅篮球的意义早已远远超越了这项运动本身。

另一方面,轮椅篮球是集体项目,很难做到像其他单项项目那样拿多枚奖牌。一群人的奋斗,即便拿了奖牌也只有一枚,而一次“没落”就是整支队伍的“没落”。陈琦坦言自己走得很难,当问及为何继续坚持时,他的回答简短有力:“集体项目象征的是国家的精神,是一种团结协作的力量。”

再问他坚持的意义何在,他说这是一种“传承”,他希望队伍取得好成绩,能让更多人看见轮椅篮球,认识轮椅篮球的意义。

4.jpg

陈琦(左)与韩岩(右) 陈曦/摄

陈琦告诉记者:“残疾人体育是康复体育,身心康复要占80%。我所定义的残奥精神就是身心上的康复,是要有真正的融合、参与、快乐的精神在里面。残疾人群体不是靠肢体生活,而是靠我们的思想、我们的精神在活。轮椅篮球是一个普惠项目,它的竞技魅力、精神力量可以给残疾人甚至健全人很大的鼓舞。”

2021年9月4日晚,中国轮椅女篮不再“没落”,他们创造历史,摘获了银牌。在各大社交媒体平台,有太多人被这支队伍的奋斗所鼓舞,为他们的努力而喝彩。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行而不辍,未来可期。”这或许是中国轮椅篮球之路的最佳注解。

责任编辑:方凤娇 主编:王晓慧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