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标签

深圳8家电企首入全国碳交易市场,两大类企业迎来“碳”机遇

作者:葛爱峰 郭浩仪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21-07-16 22:36:47

摘要:“未来,深圳两大类企业将迎来‘碳’机遇,一是碳汇的生产企业,二是节能降碳企业。但挑战是,需要在原有的基础上更加精益管理。合理度量、科学规划,是一个从政策补贴的定性管理到数据监测的定量管理的转变。”

深圳8家电企首入全国碳交易市场,两大类企业迎来“碳”机遇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葛爱峰 见习记者 郭浩仪 深圳报道

7月16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正式上线交易。

截至当天收盘,碳配额最新价为51.23元/吨,涨幅为6.73%,均价为51.23元/吨。当天最高价为52.80元/吨,最低价为48元/吨。交易总量410.40万吨,交易总额为2.1亿元。

作为全国碳交易试点城市,深圳积极参与全国碳市场建设,明确由深圳排交所代表深圳参与全国碳排放权登记结算机构和交易机构组建工作,并出资入股。此次深圳共有8家企业被纳入全国碳交易市场重点排放单位。

在全国碳交易市场正式上线后,深圳资本市场也将迎来重大机遇。清华大学(深圳)碳中和研究中心章柏幸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碳交易是实现碳中和远景目标过程中的一种调节手段,助力于碳达峰碳中和的实现。从狭义来看,可以理解为市场对资源配置的一种调节。“未来,深圳两大类企业将迎来‘碳’机遇,一是碳汇的生产企业,二是节能降碳企业。但挑战是,需要在原有的基础上更加精益管理。合理度量、科学规划,是一个从政策补贴的定性管理到数据监测的定量管理的转变。”

深圳8家电企纳入全国碳市场交易

7月14日,针对全国碳市场的建设,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公开表示,建设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是利用市场机制控制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一项重大制度创新,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政策工具。

7月16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正式启动,首批超2200家电力企业纳入巿场参与碳交易,其中深圳电力企业有8家,分别是深圳大唐宝昌燃气发电有限公司、深圳妈湾电力有限公司、深圳南山热电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南天电力有限公司、深圳能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东部电厂、深圳市广前电力有限公司、深圳钰湖电力有限公司、中海油深圳电力有限公司。

深圳排放权交易所在接受相关媒体采访时表示,在全国碳交易中饮头啖汤的深圳碳市场一直保持着全国居前的市场流动性,是助力深圳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发展目标的重要力量。

2011年10月,我国碳交易试点工作正式启动,深圳成为试点城市之一。

2013年6月18日,深圳碳市场成为全国首批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公开数据显示,截至今年3月31日,自深圳碳市场启动以来累计配额成交量5828万吨,交易额13.80亿元,碳市场流动率位居全国试点碳市场前列。

截至目前,全市共有706家企业纳入碳市场管控,覆盖制造业、电力、水务、燃气、公共交通、机场、码头等31个行业。值得一提的是,制造业企业平均碳强度下降39%,其工业增加值增长67.1%,在保持增加值增长的同时实现了碳排放量和碳强度的双重下降。

与国内其他交易所对比情况,截至6月底,深圳排放权交易所以2.5%的配额规模,实现了全国13.40%的交易量占比和12.92%的交易额占比,交易量在全国最早启动的7个试点市场中位居第三,交易额排名第四。

此前,深圳发布关于做好2020年度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的通知显示,深圳全市2020年度碳排放管控单位共计690家。而根据2020年度深圳碳市场履约工作,687家管控单位的履约工作稳步推进,最终履约率达99.85%。

下一步,深圳碳市场也将进一步发挥先行示范效应,持续推进全国碳市场的建设工作。2021年3月25日,深圳市生态环境局发布《关于做好2020年度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的通知》,宣布深圳新增51家企业进入碳排放权交易管控范围,剔除59家不宜继续纳管企业。

7月5日,深圳市人大常委会举行系列法规发布会,被作为深圳生态环保领域“基本法”的《深圳经济特区生态环境保护条例》(下称《条例》)将于9月1日实施。深圳将建立市碳排放管控机制,制定重点行业碳排放强度标准,并将超标建设项目纳入行业准入负面清单。这是全国首个立法明确应对气候变化具体措施的法规,将推动深圳在碳达峰、碳中和方面走在全国前列。

多领域商机浮现

近年来,深圳在面对土地空间、能源、水资源等资源紧约束问题时,综合运用智慧国土、清洁能源、新能源汽车、建筑节能、资源回收等技术,提高资源高效利用能力和水平,碳排放强度逐年下降。

在经济稳健发展的同时,其主要污染物减排也超额完成任务。2020年,深圳在全国率先实现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全市域创建,PM2.5年均浓度从30微克/立方米降至19微克/立方米,稳居全国大中城市前茅,新能源汽车和绿色建筑推广数量全国领先。

前海开源基金首席经济学家杨德龙向本报记者表示,从长期来看,新能源替代传统能源是大势所趋。光伏、新能源汽车这两大方向依然是值得投资者重点关注的两大方向。

那么,碳交易是否能给新能源汽车企业带来利好呢?章柏幸认为,碳交易和新能源汽车企业的本质关系不大。碳交易是通过市场的方式进行资源配置的调节,使资源流向节能降碳方向,在实现“3060”的双碳目标中是助力,而不是唯一因素。“对新能源车企,碳交易的作用有限。但会受惠于一些政策,比如城市碳中和规划路线图,肯定会增加对新能源汽车的采购,比如城市交通的降碳措施里,应该会要求提升新能源汽车的占比。”

另一方面,车辆自身节能技术的改进对成本和效益确实有实在的意义。章柏幸指出,新能源汽车中有热管理环节,就是让汽车发热能够尽量均衡,也尽量降低发热。这项技术一旦改进,带来的是汽车续航能力的提升。以往只能在销售数字上体现车企的技术领先,现在由于续航能力提升,单位里程耗能会下降,折算成一般等价减排量提高了,企业获得的可用来交易的碳汇提高了,也就额外获得了收益。收益增加的同时,成本还降低了。“当然,这建立在广泛的定量计算的碳排放权交易基础上,在不远的将来可期。市场就是能够让李鬼现形,让一些流于表面的节能降碳工作变得更加务实。”

此外,随着资本市场对碳交易关注度的不断提升,清洁能源也将迎来机遇风口。杨德龙告诉本报记者:“今天(7月16日)首笔全国碳交易已经撮合成功,这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的事件。首批参与全国碳排放交易的重点排放单位超过了2162家,这些企业碳排放量超过40亿吨二氧化碳,这意味着未来中国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有潜力成为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规模最大的碳市场。从长期来看,清洁能源方向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投资主题。”

全国碳交易市场正式上线后,深圳将如何以低碳引领绿色发展?章柏幸认为,碳交易是实现碳中和远景目标过程中的一种调节手段,助力于碳达峰碳中和的实现。狭义来看,可以理解为市场对资源配置的一种调节。

“未来,深圳两大类企业将迎来‘碳’机遇,一是碳汇的生产企业,二是节能降碳企业。碳交易市场给新能源企业带来更好的机遇,原来的节能减排可以逐步通过市场化的方式进行定价,技术的价值在市场价值中得到体现。但挑战是,需要在原有的基础上更加精益管理。合理度量、科学规划,是一个从政策补贴的定性管理到数据监测的定量管理的转变。”章柏幸说。

责任编辑:徐芸茜 主编:公培佳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