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识尚较薄弱 WWF注册环境教育讲师深入一线改变学生认知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21-06-02 18:14:33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陈柯宇 文梅 北京报道
在四川省绵阳市平武县高村乡支教了三年后,WWF(世界自然基金会)环境注册教育讲师小林惊喜地看到了当地孩子身上产生的变化。
一天,五年级学生苏丽向村长提问道:“村长,我们村里有很多人乱丢垃圾,让我们的环境变得很脏,你觉得这应该怎么办?当你看到村里有人在砍大自然里的树,你前去劝阻但他却回骂,你该怎么办?”这些意义深刻的问题让小林感受到了自然课程对这些乡村小孩子的真切影响。
初到高村乡时,小林告诉校长,她是来教自然课程的,校长回答说:“我们这里全是自然。”于是便让小林转向了教音乐课,小林只好在周末和村里的孩子们一起学习什么是生物多样性、如何保护环境。
小林告诉《华夏时报》记者,在三年之前,村里的孩子们见到天上飞翔的鸟儿,第一反应还是“这鸟肉多,可以烤着吃”。三年后的如今,小林已经和孩子们共同成立了“观鸟社团”,孩子们渐渐有了保护鸟类的意识,并且,从村里走出到县里上初中的孩子也把“观鸟”这一爱好带到了他们所在的中学。
“鸟儿不是食物而是我们的伙伴”
通过WWF环境注册教育讲师到中国的各大高校、城市和乡村展开教学工作,WWF不断为改变公众对生物多样性认知做出实际行动。据了解,WWF环境教育注册系统是由WWF和一个地球自然基金会为了推动中国环境教育行业的专业化和规范化发展,搭建的集培训、实践、注册于一体的一线实践人才和基地的网络。自2016年启动,至今已运行5个年头。
随着平武林业局等政府部门在政策上的大力支持和下乡宣传工作的展开,当地民众的环境意识和自然保护行动都有了很大改善:盗猎、买卖野生动物等案件不断减少、大熊猫国家公园园区挂牌,区内可见包括大熊猫、川金丝猴、林麝、黑熊等多类国家重点保护动植物。
“随着观鸟的活动增加,鸟在孩子们的眼中不再只是食物了,他们不仅自己不吃、不玩鸟了,还会告诉大家这种行为是犯法的。他们认识到,野生鸟类不应该是人类的食物或者玩具,而是我们的朋友、邻居。”小林对《华夏时报》记者说。
中国林学会马广仁副理事长认为,“公众有效地参与自然保护必需建立在科学认知和理解的基础之上。加强公众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认识和理解,一直是《生物多样性公约》的重要目标。从全球来看,当前公众对于生物多样性的理解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现今,全球的生物多样性正面临严峻的挑战,并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日益衰退。2019年5月,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政府间科学政策平台(IPBES)发布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全球评估报告》指出,16世纪以来至少680种脊椎动物因人类活动灭绝,全球约75%的陆地环境和大约66%的海洋环境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人类对全球生物多样性的受威胁现状负有重要责任。
公众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识尚较薄弱
目前,除了整个世界范围内的生物多样性情况受到威胁,我国的情况亦不容乐观:《2019年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指出,我国34450种高等植物中约10.9%受到威胁,约29.3%急需保护;4357种已知脊椎动物(除海洋鱼类)中约21.4%受到威胁,56.7%急需保护。而公众对生物多样性的认知情况对改善生物多样性状况有着重要作用。
在此背景下,5月22日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当天,世界自然基金会(瑞士)北京代表处(以下简称WWF)与深圳市一个地球自然基金会联合发布《中国公众生物多样性认知调查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对国内十大一线二线城市以及全国五大区域的三四线城市的共计3000位公众开展调查,考察其在生物多样性的意识、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态度以及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相关的行为及其触媒渠道三大方面的情况,是国内首份以生物多样性为主题的公众认知调查报告。
一个地球自然基金会环境教育项目经理陈璘告诉《华夏时报》记者,本次调查围绕公众生物多样性意识、态度、行为三部分展开。调查发现,91%的受访者听说过“生物多样性”一词,说明在此之前相关部门、机构的宣传倡导等工作已经发挥了积极的社会影响。但大部分受访公众对生物多样性表现出识词不辩意和理解有偏倚。仅有34%的公众表示知道其含义,并且对生物多样性三个主要层次(物种、生态系统、遗传)认知的广度、清晰度以及对其和日常生活的关联度的认知均有较大的提高空间。
报告显示,在对“生物多样性”这一词的认知中,受访者普遍认为“生物多样性”是一个宏大、重要,有着科学和现实意义,但与普通人生活相关性不高的专业议题,并且认为“生物多样性”现状堪忧,但对未来改善抱有积极乐观的态度。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85%受访者认为生多保护的牵头者和深度参与者仍然是政府,主动关注和参与的意识尚较薄弱。
对此,陈璘强调,调查报告的目的并非评价公众的生物多样性的意识、态度和行为等认知水平,而是期望通过对客观现状的系统了解和深度分析,寻找原因、比较触媒,探索可能的提升渠道及策略。
WWF北京代表处副总干事周非表示,“WWF一直认为公众是形成‘自然向好’的重要力量,我们需要与时俱进,了解不同群体对自然保护概念的认知和态度,采取行动保护自然的意愿及其原因,摸索最适合的媒体平台与传播手段,更有针对性地开展以公众为对象的传播与倡导工作。期待此份报告借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缔约方大会召开之际,贡献于生物多样性的公众传播、参与工作。”
马广仁认为,“这份报告具有很强的开创性,对我国更好地开展生物多样性宣传教育工作有着特别的价值。期望相关政府部门、自然保护地、一线自然教育从业者能够从中获得宣教工作的启发依据和参考建议。”
责任编辑:方凤娇 主编:文梅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