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组织何以保证快速响应?抢险救灾:既在“战时”,也在平时

作者:隋福毅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21-05-29 10:55:44

摘要:对于基金会来说,如何保证快速及时的反应速度?采访过程中,多家基金会相关负责人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在灾难多发地,要时刻准备着应对自然灾害。基金会参与抢险救灾,既在“战时”,也在平时。

公益组织何以保证快速响应?抢险救灾:既在“战时”,也在平时

隋福毅

5月21日21时48分,云南大理州漾濞县发生6.4级地震,震感强烈。三个多小时后,1000公里之外的青海省果洛州玛多县发生7.4级地震,这是我国自汶川地震后发生的震级最高的一次地震。

短短几小时内,两地接连发生6级以上高强度地震,武警、消防以及社会组织等多方力量及时响应,加入到一线救援的队伍中。

在救灾过程中,时间是第一“生命线”。在漾濞地震发生当晚,已有多家基金会启动救援程序,并在互联网公开募捐信息平台上展开公众筹款,反应及时,动作迅速。一定程度上讲,这离不开基金会背后的应急机制以及长期积累的救灾经验。

对于基金会来说,如何保证快速及时的反应速度?采访过程中,多家基金会相关负责人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在灾难多发地,要时刻准备着应对自然灾害。基金会参与抢险救灾,既在“战时”,也在平时。

争分夺秒 星夜奔赴

21日晚上9∶57,在云南漾濞地震发生后不久,四川省红十字基金会在副理事长荣道清的安排部署下启动人道救援计划。随后,四川省红十字基金会的网络筹款项目“灾害救援红十字先行”登上腾讯公益平台,开始筹集资金。

据了解,因我国西南地区是自然灾害频发地,四川省红十字基金会长期参与灾害救援,已经形成一套应急预案,可以在灾害发生时迅速启动预案并投入工作,此后会根据灾害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和补充。其中,“灾害救援红十字先行”是一个框架性的筹款方案,早在今年4月份便备案完成,以备在灾害发生时能够及时开始筹款,为采购物资赢得时间。

“当时,负责救援的合作伙伴已经开始前往一线,抵达后会对灾区的具体需求进行调研。作为基金会,我们首要做的就是筹款,这也是为一线的物资需求做好资金准备。”四川省红十字基金会秘书长陈燕说。

在陈燕看来,抗震救灾是一项需要密切配合的大事,而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情,一线救灾对于专业性的要求比较高,基金会需要在这一个链条中找准自己的位置。

灾害救助一直是深圳壹基金公益基金会专注的领域之一。据壹基金助理秘书长沙磊介绍,在5月21日6.4级地震发生之前,云南漾濞已经发生过数次三四级的地震。自那时起,壹基金在当地的合作伙伴就开始对地震的情况进行监测,已经做了较为充分的准备。

21日晚6.4级地震发生后,壹基金第一时间启动应急响应,先通过官方途径以及互联网信息渠道收集整理相关信息,对灾情进行一个基本的分析判断,随后开始联系大理的政府部门和合作伙伴,调动队伍前往救援,同时通过互联网公开募捐平台上线筹款项目。凌晨3点,大理的合作伙伴就把物资送到了安置点。

陈燕和沙磊口中合作伙伴是负责现场救援的一线公益组织。他们是基金会在灾区的“触角”,也是社会组织参与灾害救援的重要一环。

“在参与灾害救援初期,壹基金也曾带领队伍参加现场救援。但现在我们更提倡属地化救援,通过培育和支持当地社会组织的发展,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也为灾害的应急响应节约一些时间。”沙磊说。

值得一提的是,壹基金还通过协助组建当地社区救援队,培训居民的自救和互救能力,在灾害发生后,发动居民一起参与自救互救、邻里互助及社区风险排查工作中来,以此可以尽量弥补外来力量抵达现场需要时间的问题。沙磊认为,该举措是降低灾害造成的伤害和损失最有效的方式之一。

队伍和物资是基金会参与灾害救援的两个主要“抓手”,通过与一线社会组织的合作,快速抵达一线的队伍问题基本可以得到解决。关于物资,四川省红十字基金会和壹基金主要通过平时备灾的方式节约灾害发生后救灾物资的调配时间。

据了解,四川省红十字基金会设有常规性的备灾项目,为灾害救援储备常用物资。在全国范围内,壹基金目前已在全国设立了八个大型的备灾仓库,用以储存一些耐保存的救援物资,例如帐篷、彩条布等。而对于那些不易储存的生活物资,壹基金则通过与企业联合救灾平台的企业合作伙伴长期达成稳定的合作关系,以保证有紧急需要时物资运输畅达。

既在“战时” 也在平时

“灾害救援需要未雨绸缪的准备。”在陈燕看来,基金会参与抢险救灾,既在“战时”,也在平时。除了提前准备应急预案和储存物资,四川省红十字基金会特别注重与合作伙伴的常态化联系,也会经常组织沙龙活动,共创交流,助力公益生态圈的建设。

据了解,在灾害救援方面,西南交通大学地球科学与环境工程学院GeoAI Smarter Map & LiDAR Lab,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分析灾害前与灾害后的基础设施建设的安全性与可靠性,并可以根据算法为灾害救援提供建议。四川省红十字基金会正在探索多元力量助力灾害救援的新形式,已与GeoAI Smarter Map & LiDAR Lab达成战略合作。

陈燕表示,在灾害救援中,基金会更多是一个枢纽角色,要为参与方搭建一个可以通力合作的平台。“基金会要清楚自己的定位。在灾害救援中,基金会也许不会是主力,但可以是连接政府和群众、多方社会资源的桥梁和纽带。”陈燕说。

为保证灾害发生后,救援工作可以有序进行,壹基金尤其关注各地社会组织协同救灾应急预案和机制的构建。据沙磊介绍,目前,全国大约有2000余家社会组织长期与壹基金保持合作,已形成了省内的协作机制。壹基金每年会常态支持这些合作伙伴进行能力建设培训和相关演练。

据沙磊介绍,“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坚持常态减灾和非常态救灾相统一”的思想,是壹基金的灾害救助工作的指导思想。此外,在沙磊看来,减灾工作事关每一个个体。而在减灾意识的传播方面,社会组织有较大的参与空间。

据了解,在公众减灾意识培养上,壹基金主要通过“安全家园计划”和“儿童平安计划”两个项目分别面向基层社区以及校园,向居民和儿童传达安全知识,提高他们的风险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在此次震后救援行动中,壹基金在受损民房较多的地区,已经为当地儿童建立了五个“益童乐园”,站点有儿童社工和专业志愿者陪伴孩子,并会对孩子进行心理疏导,组织孩子进行防灾学习。

“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作为公益组织,壹基金能够参与救援的范围毕竟有限。如果能够提升社区居民的自救互救能力,那么灾害造成的损失可以部分在社区层面避免和解决,所以投入到社区的安全家园社区救援队很实在。”沙磊说。

此外,针对中小型自然灾害,沙磊表示,据统计,全国每年平均会有1000次左右的中小型灾害。虽然在影响范围上,中小型灾害造成的危害相对大型灾害较小,但对于灾区遭受损失的个体来说影响同样深远。而目前,公众对于中小型灾害的关注度以及社会资源投入仍不足够。

责任编辑:方凤娇 主编:文梅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