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班岛:历经磨难的纯真

作者:赵岩

来源:

发布时间:2010-01-29 20:48:55

摘要:塞班岛:历经磨难的纯真

文/赵岩

   塞班是个色彩奔放的小岛,蔚蓝的天空,澄碧的大海,白皙的沙滩,葱翠的椰林和灌木,以及那火红的凤凰花和霓红的日落构成了这样一个神话般的乐园。有去过塞班岛的人感叹:塞班岛归来不看海!
    塞班岛位于一望无际的太平洋上,是北马里亚纳群岛中最大的岛屿,也是群岛中最著名的旅游胜地。这个有着无敌海景的塞班岛,不是静静的美,而是带有许多令人心动的神奇色彩。
战争历史的沉淀
    塞班岛以及相邻的天宁岛不仅是海岛,还是个有战争历史的海岛。
    大约在公元前15世纪,土著查莫洛人开始在岛上生活。考古学家们大都认为,那些土著人是从印度尼西亚带着他们的传统文化、植物和动物种群移居到这里来的。
    第一个来到北马里亚纳群岛的欧洲人是1521年来访的葡萄牙裔航海家麦哲伦。当时的麦哲伦受雇于西班牙政府,进行他的全球航海探险活动,并在他环球历险旅行时发现了这个岛屿。麦哲伦在马里亚纳群岛配备旅行途中的生活必须品和淡水,但是因为语言误会而引发了一场流血冲突,当时生活在这个岛屿上的查莫洛人为了反击西班牙的侵占,把独木舟密集地开到海上作战,所以麦哲伦把马里亚纳群岛用西班牙语称为“拉丁航海之岛”。就这样西班牙统治的时代开始了。
    直到1668年,一位名为Diego Luis de San Vitores的神父和八位传教士来到了岛上,把这个岛依据西班牙国王菲利普四世的妻子、西班牙女皇奥地利裔的安娜·玛丽娅的名字,命名为马里亚纳,并准备把岛上的住民教化成天主教徒,所以这个名字就此沿用至今。
    自1668年起,西班牙开始了对于马里亚纳群岛的殖民统治,查莫洛人对岛上的殖民者非常仇恨,并与这些入侵者激烈地对抗。直到1700年,岛民最终屈服了,但在此之前,San Vitores神父和岛上的传教士被杀害。零星的壮烈战争让查莫洛的人口从最高峰的在所有岛上的40000人骤减到1720年的1500人。
    在1700年到1850年之间是风平浪静的西班牙占领期,而马里亚纳群岛就因西班牙的统治而受到了文化上的冲击,西班牙的影响至今都能在此找到影子。卡若兰岛民这段时间里在塞班建立了他们的村庄,而且人口也随着菲律宾人、墨西哥人、西班牙人及来自美国和英国船只的逃亡者们的到来而增长,他们适应了这里并在此居住,开始了农业种植的生活。
    1899年,在与美国战争战败后,西班牙被迫把马里亚纳群岛连同帕劳岛(又名玻琉岛)、马绍尔群岛以420万美元的价格卖给德国。德国管理者们在岛上进行了彻底的改革,并把他们的总部设在了塞班。圣芳济教会的修士们代替了西班牙传教士,地区管理部门用传统的殖民风格管制这里的岛民。
    德国的占领一直到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密克罗尼西亚地区包括马里亚纳群岛的统治权被日本拥有。1920年,国际联盟正式认可了这一史实。经罗马教皇同意,德国的天主教徒神职人员暂时由日本的天主教徒代替。很多日本人和冲绳人移居岛上并从事高利润的行业,移民人口也迅速超过了本地居民人数。在岛上,至今还保留着许多当时制糖工业的遗址。
    在此后的30年间,马里亚纳群岛在日本的统治下经济上得到了复兴,领土得到了扩大。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日本商人们热衷于为帝国主义开路,日本戌卫队在马里亚纳驻扎了成千上万的士兵。1943年,国民政府被颠覆,武装政权上台,另一场世界大战一触即发。
    在1942年的中途岛战役中,日本战败,盟军战线平稳推进,最终在1944年夏天重新控制了马里亚纳。这里迅速成为美军军事基地,塞班和天宁设立了机场。1944年8月,一辆B-29战斗机从天宁岛起飞,携带着原子弹并投放到了广岛,4天后,投放到长崎的另一颗原子弹给二战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塞班岛经历了在太平洋战争中最激烈的一次战斗,在激烈的马里亚纳战争中美军有大约五千名左右的死伤者,但日本有六万六千名的阵亡者。在战争中还有数百名的查莫洛人及卡若兰人牺牲。之后,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美国海军政府得到了统治马里亚纳群岛的权利,这个岛屿又经历了一次不同的变化。
    1947年,前“日本托管岛屿”成为“战略信任地区”并由美国托管直至1986年。1947年4月2日,联合国宣布了美国获得了管理及统治密克罗尼西亚的其他地区和独占马里亚纳群岛的权利。因此美国开始独占及管理包括马里亚纳群岛在内的帕劳群岛、邦贝、马绍尔群岛等地。当时美国的总统约翰·肯尼迪计划将这些信托统治下的岛屿加入本国,但总统在1963年11月22日被暗杀,所以这个计划一直拖延到1976年。
    1976年,经过双方代表协商,马利亚纳群岛的非美国人口举行了投票,让马里亚纳也正式成为美国领土的一部分,而这样的投票以决定某一地方成为美国领土则在美国历史上是首次也是惟一一次。查莫洛和卡若兰居民们也获得了美联邦国的正式选举权。1978年马里亚纳群岛在美国的统治下设立了自治政府,第一次选出了马里亚纳的总督及上下议员,使马里亚纳群岛摆脱了数百年殖民统治,建立了北马里亚纳自治机关。之后在1986年,马里亚纳群岛的查莫洛和卡若兰的居民也拥有了美国公民权。
    今天,北马利亚纳群岛联邦的居民享有美国公民权和宪法保护权,以及对内部事务,包括移民、关税和税收的独立处理的权力。
多民族文化的汇集
    北马里亚纳群岛有着比任何一个共同体都复杂和丰富多样的文化特征。有多种民族生活在一起,从西班牙到德国、日本、美国、英国、法国、爱尔兰、中国、菲律宾、韩国、密克罗尼西亚及传统的波利尼西亚人的血统。
    古代查莫洛文化的大部分在欧洲的殖民后,又加上经历了外部多次的侵略,渐渐失去了其本身的特性。因疾病及战争,还有天主教的进入,都使传统的查莫洛文化有了很大的变化。但直到现在还残留着古代查莫洛语以及对土地、海洋祭拜的古代风俗痕迹。祭拜“水神”是查莫洛人最为常见的一种仪式,尤其是要徒步去森林里打猎或者出海捕鱼前。
    实际上,查莫洛人能够在3500多年以前漂洋过海长途跋涉从他们的家园来到马利亚纳群岛足以证明他们高超的航海能力。古代查莫洛人是出色的渔民。费迪南德 ·麦哲伦首次见证了查莫洛人用快速帆船,一种狭窄的双尾木制独木舟,外加支架和用椰树叶编制的斜挂的大三角帆。利用这些坚固的船只,他们冒险出海,利用鱼骨和贝壳制作的渔钩捕捞飞鱼。
    同样,查莫洛人对农业也十分熟练。他们种植及打猎,收获番薯、马铃薯、鸟类、章鱼、螃蟹、海龟、糖蔗、面包果、香蕉和椰子。妇女们留着长长的头发,用椰子油来滋润它;男人们把头发剃短,并在头顶结髻。他们会戴一种用椰树叶子编制的帽子和衣服来遮挡阳光。
    古代的查莫洛人处于石器时代社会,我们今天能见到的惟一保留下来的是他们的拉提石。拉提石是一种圆锥型的石柱,上面有碗状的顶石,它们是从石灰岩矿床中采集出来的。人们相信拉提石是从矿床中挖掘成型后被运到房屋的遗址,它们会被竖起作为建造房屋的基石。目前,在大多数岛屿都还保持着很好的采石场和竖立的拉提石。至于这些石头是如何被整块挖掘、运送和竖立起来的,至今没有确切的说法。
    首批的西方历史学者普遍认为是查莫洛人对创造日常生活所需的器具的手艺非常出色。他们利用岛上所有的东西来创制及雕刻,装饰住所、工具及装饰物。查莫洛人的房屋用石头、木头和植物建造而成,非常凉快、干净并有良好的通风。他们的独木舟和捕鱼工具都非常精致。他们是技术高超的椰树叶编织者,此外他们还用死去人类的腿骨做成矛头作为捕猎的武器。
    与古代查莫洛人社会留下的遗址不同,他们的文化和社会价值在今天依然流传。查莫洛人生活中与家庭和部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部落之间和家庭斗争在古代是非常普遍的,而今天对家庭的忠诚同样应用在了政治和经济上面。 尽管许多古代查莫洛信仰已经被西方宗教所取代,但他们仍然相信万物有灵。至今,他们仍然相信传说中住在森林中的古代精灵“boonies”的传说。
    相对而言,古代卡若兰人的传统文化保留的非常好。传统的舞蹈及音乐,传统的针线法及手工艺,建造帆船和航海等,都是现在卡若兰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北马里亚纳群岛文化是由古代查莫洛文化及卡若兰人的土俗文化混合其他一些地方的影响而形成的。这样丰富多样的文化,不但体现在饮食和音乐方面,还包含在经常展开的各种各样的庆典活动中。
    岛上家庭生活中最吸引人的是fiesta庆典活动。庆典活动的原因很多:生辰、洗礼、宗教节日、婚礼,所有和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事情。他们欢迎所有的人参加他们的庆典,并以查莫洛和卡若兰人特有的热情款待客人。在分享食物、品尝美酒和闲谈的时候,人们彷佛回到了古代的田园生活。时至今日,最能感动游客的恐怕也是查莫洛人热情、慷慨和具有Hafa Adai 的精神。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