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家园铸就幸福之家

作者:陈柯宇 文梅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21-05-08 06:54:50

摘要:朱爱琴便是住在沈家营镇温馨家园的一名残疾人,曾经自卑的她来到温馨家园后,不仅拥有了五险一金的合同、最低工资保障,也通过做手工制品找回了自信。她手持自己做的精美小船对记者说道:“我在这里干得开心,因为有了家的感觉。”

温馨家园铸就幸福之家

马保华练习书法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陈柯宇 文梅 北京报道

走进宽敞明亮的温馨家园,楼上楼下,一股热烈欢快的气息扑面而来。推开每一间屋子,都能看到正在开展活动的残疾人,他们有的在缝制为村里重残人使用的“尿不湿”护理床垫;有的正在演唱河北梆子《大登殿》选段;有的在聚精会神地做手工、画画;还有的在排练为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以及2022年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而特别编排汇演的节目。

3.jpg

温馨家园学员的作品

看到来访者,他们主动打招呼,孩子们也会主动展示他们的作品,满满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写在他们的脸上。所有这些,都让人感觉这里就是他们的家,他们在以主人的身份,欢迎每一位到来的客人。

5月6日,在5月16日全国助残日即将到来之际,《华夏时报》记者来到北京市沈家营镇温馨家园、旧县镇温馨家园、康庄镇温馨家园以及智选英程学院进行实地探访,以小窥大,试图呈现残疾人目前的生活就业现状。上述画面就是记者在北京市延庆区旧县镇温馨家园看到的一幕。

朱爱琴便是住在沈家营镇温馨家园的一名残疾人,曾经自卑的她来到温馨家园后,不仅拥有了五险一金的合同、最低工资保障,也通过做手工制品找回了自信。她手持自己做的精美小船对记者说道:“我在这里干得开心,因为有了家的感觉。”

党建引领让残疾人更好融入社会

在旧县镇温馨家园,还未走进家园大门便听见一阵悠扬的革命红歌声从远处飘来,今天来温馨家园日常活动的一小队人马集结在此,有说有笑,一会儿是《唱支山歌给党听》,一会儿是一段脍炙人口的评书响亮地穿透墙壁,给整个温馨家园带来振奋人心的效果。

记者从旧县镇温馨家园负责人苏金霞那里了解到,温馨家园共调研统计了103名辖区残疾人党员的特点,建立了温馨家园党员花名册,成立了旧县温馨家园“流动临时党支部”,定期开展党建活动,通过建立党建指导员队伍将党建活动向纵深延伸。同时,旧县镇温馨家园在镇领导统一指导下,通过立旗杆、升国旗、唱国歌等活动打造了温馨家园党建活动的新形式与新方案。

此外,旧县镇温馨家园还设有法律咨询室、免费上网点、生活技能康复室、职康站学员培训室等多个功能房间,为残疾人提供丰富多样的文娱体育活动。走进康复室,这里也可以说是一间成果展示教室,在教室东、北两面的玻璃柜里摆放着职康站学员们的获奖证书和手工制品:它们有的精致、有的略显笨拙,但每一件作品上都带有浓浓“专注”的痕迹,它们在展示成绩,更展示了成长。

在书画室,40岁的马保华正专心致志地练习书法,肢体残疾的他几乎每天都要来温馨家园待一段时间,他对《华夏时报》记者说道:“我最喜欢的字是王羲之的书法,特别喜欢来温馨家园练书法,有一种融入大家的感觉,这给了我生活的自信。”

放眼望去,温馨家园的每一位学员脸上都洋溢着乐观、自信的笑容,看到这些学员们的变化,越来越多的残疾人家庭主动将家中的残疾人送来学习、参加活动。2019年,旧县镇温馨家园在全市改革示范温馨家园评估中,获得92.5分的好成绩,与东城区天坛街道温馨家园、西城区广内街道温馨家园并列全市第一名。2020年12月,园内职康站因入站人数多、出勤率高、技能培训有特色、就业增收渠道有新意、学员康复提升水平高、帮扶就业人数多被授予市级“残疾人示范帮扶性就业基地”称号。

订单培训铺就残疾人就业之路

在残疾人融入社会生活之外,残疾人的就业问题一直是急需解决的难点问题。《华夏时报》记者此行专门走访了北京智选职业技能培训学院,从学院的残疾学员、师资力量和政策支持等多方面对残疾人就业状况进行了了解。智选职业技能学院是经人社、民政部门批准成立的民办非企业性质学校,专注于残疾人职业教育,是北京市残疾人职业培训基地。

34岁的闫爱国高中毕业后曾一直处于无业状态,直到2020年4月到智选职业技能培训学校就职社区公益岗位,开始在村里做保洁工作,有了第一份收入,肢体三级残疾的他随后又做起了数据标记的工作,上岗第一个月就赚到了4000元的收入,他对《华夏时报》记者说道:“只要有新的任务,我一定可以用最快的速度出色完成。”

2.jpg

闫爱国在进行数据标记工作

智选英程学院的负责人代旭说,这里的残疾人工作的月收入都在2500元以上,我们针对残疾人特殊教育的特点,打造以职业技能培训为主、生活技能培训为辅的课程体系,形成了五大类近50门精品课程清单。在职业技能培训方向,大力发展“订单定岗定向”培训,根据岗位要求设置课程内容,使所学内容与实际用工技能要求相匹配,提高就业转化能力;同时,针对农村残疾人特点,侧重开展修养教育,特别是在思想品德、集体观念、生活习惯方面设计了寓教于乐的课程内容,在培养残疾人就业能力的同时提高整体素质,帮助他们在职业化路上过关斩将。

此外,为解决农村残疾人教育资源缺乏、培训成本过高的问题,2020年学院还上线了培训就业一体化服务平台,通过聘用40余名北京、上海等多地优秀教师,打磨直播、录播课程形式,帮助残疾人跨越空间障碍,共享优质教学资源,打造双师特教新典范;为便于残疾人学习,平台开发了PC端口、手机微信端口,实现了端到端的数字服务,通过线上线下多样化教学场景的塑造,帮助残疾人穿越疫情障碍,足不出户实现“互联网+”培训。

谈及残疾人就业的未来,代旭认为:“我们首先要立足就业市场,扎根远郊区县,开发更多发挥比较优势的订单培训课程,赋能更多残疾人实现就业增收。其次要探索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融合的可能性,打造系统化产教融合体系,助力残疾大学生就业。最后要持续加大对残疾人培训就业一体化服务平台的投入,实现服务平台移动化、数字化、智能化升级,通过技术投入开展云培训、云就业、云康复、云防疫等具有示范作用的残疾人综合服务云平台。”

责任编辑:方凤娇 主编:文梅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

华夏公益周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