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绿债发行规模或增至5500亿元 新版目录剔除化石能源等影响有限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21-04-28 05:14:34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单美琪 孟俊莲 北京报道
4月26日,中国证券业协会发布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29家证券公司作为绿色公司债券主承销商或绿色资产证券化产品管理人共承销发行25只产品,合计金额266.29亿元。业内认为这一系列数字的背后是机构向境内外投资人显示推动标准趋同的决心。
近期,三部门联合发布了《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2021年版)》,新版目录从绿色项目界定标准、绿色债券发行管理模式、绿色债券发展框架等方面对旧版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进行了优化。
行业普遍认为,上述新版目录发布后,国内绿色债券市场实现了目录统一,也解决了中外绿色债券分类标准不一致问题,有利于进一步扩大绿色债券市场。但同时也要看到绿色债券大幅扩容尚存一定阻力。
新版目录剔除化石能源相关内容影响不大
4月21日,人民银行、发改委、证监会联合发布《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2021年版)》是在2020年7月8日《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2020年版)》(征求意见稿)的基础上发布的新版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2021年版目录将于2021年7月1日起施行。
绿色债券是指将募集资金专门用于支持符合规定条件的绿色产业、绿色项目或绿色经济活动,依照法定程序发行并按约定还本付息的有价证券,包括但不限于绿色金融债券、绿色企业债券、绿色公司债券、绿色债务融资工具和绿色资产支持证券。
实际上,早在2015年,央行和国家发改委就相继发布了《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2015年版)》和《绿色债券发行指引》。而对比旧版,新版本有几大重点突破,其中之一就是煤炭等化石能源清洁利用等高碳排放项目不再纳入支持范围,并采纳国际通行的“无重大损害”原则,使减碳约束更加严格。
中证鹏元研究发展部高慧珂对此指出,此前国内债券市场各监管机构参照的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不同,存在两目录并行的情况,两者之间在支持项目范围及分类方法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给绿色债券发行人、券商、评估认证机构、投资者等市场参与主体增加了操作困扰,这也是我国绿色债券市场在国际上特有的问题。
高慧珂还认为,《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2021年版)》发布后,国内绿色债券市场实现了目录统一,各品种绿色债券的绿色项目识别均采用同一目录,方便市场发行和投资工作。
记者也了解到,为适应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2021年版)》坚持“与时俱进”,对分类层级进行了扩充,并且根据国家绿色发展战略和绿色产业支持的重点,对部分支持项目和领域进行了适当调整。这些做法不仅有利于存量绿色债券的顺利过渡,而且能够适应碳中和目标下绿色金融发展的需要。
针对为何不再将煤炭等化石能源项目纳入支持范围,央行有关部门负责对此作出回应称,煤炭等化石能源在本质上仍属于高碳排放项目,国际主流绿色债券标准均未将其纳入支持范围。我国不再将此类项目纳入支持范围,使我国绿色债券标准更加规范、严格,实现了与国际主流标准的一致。
该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继续加强绿色债券相关管理部门的沟通协作,优化应对气候环境变化相关金融标准,持续推动绿色债券市场基础性制度统一和中外绿色债券标准趋同,更好地服务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任务。
而与2015年版目录相比较,新版目录增加了有关绿色农业、绿色建筑、可持续建筑、水资源节约和非常规水资源利用等新时期国家重点发展的绿色产业领域类别。为更好地体现对绿色装备制造业整个产业链条的支持,对绿色装备制造领域的支持还从生产端扩展到对相关贸易活动的支持上。
与此同时,新版债券发行管理模式更加优化。首次统一了绿色债券相关管理部门对绿色项目的界定标准,有效降低了绿色债券发行、交易和管理成本,提升了绿色债券市场的定价效率。
“由于目前煤炭清洁利用债券占比并不高,所以新版目录剔除化石能源相关内容带来的影响并不大,而目录项目范围扩大有望带动绿债发行规模的大幅增长。”一位资深从业人员表示。
今年绿债发行规模或增至5500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远洋集团于4月21日成功发行五年期4亿美元绿色高级无抵押境外美元债券,票面利率3.25%,并获得穆迪Baa3、惠誉BBB-以及中诚信亚太BBBg+的债项评级。
4月23日至2021年4月26日,顺丰全资子公司深圳顺丰泰森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完成2021年公开发行绿色公司债券(第一期)的发行,发行规模为人民币 5 亿元,发行价格为每张人民币100元,票面利率为3.79%,债券期限为3 年。
来自联合资信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一季度,我国共有56家发行人发行绿色债券68期,发行规模为1033.50亿元,相比上季度和上年同期的发行规模有明显增加,数据显示,上季度和上年同期绿债发行规模分别为407.30亿元、441.30亿元。
“当前是绿色债、碳中和债的发行窗口期且有4大发行优势,”高慧珂进一步指出,“第一是绿色债券、碳中和债券发行效率高,各个监管机构针对绿色债券的注册发行均设立绿色通道。同时,迎着绿色、碳中和概念发债对发行人来说能起到形象宣传作用,尤其是发行碳中和债媒体曝光度很高,再加上多地对发行绿色债券有奖补政策鼓励。”
还有一个优势是在资金端,高慧珂指出,当前很多投资机构有投资绿色产品的相关要求或者相关鼓励,投资者对绿色、碳中和、ESG投资的热情较高,所以发行绿色债、碳中和债在对接资金方面有一定的优势。
记者注意到,此前中证鹏元预测,2021年绿色债券市场发行规模保守估计将在5000亿元,分品种来看,中期票据有望成为发行量最大的绿色债券品种,发行量预计在2000亿元以上。最新一期的中证鹏元研报指出,考虑到《绿债目录(2021年版)》正式发布,可以预期会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今年绿色债券市场进一步扩容。因此,适当调增2021年绿色债券市场发行规模至5500亿元。
不过,高慧珂提示,绿色债券大幅扩容也有一定的阻力:尽管碳中和债为今年绿色债券市场注入新鲜活力,但是碳中和债券也仅是绿色债券的一种,给普通绿色债券的进一步贴标,并不能扩大绿色债券的范围。与此同时,从今年以来的情况来看,商业银行绿色金融债券的发行仍未有放量,非金融企业债券发行也受到了信用风险高发、市场流动性收紧等市场因素的影响。
中国绿色债券市场起步虽相对较晚但发展迅速,2018年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绿色债券来源国。2016-2020年间,我国境内绿色债券发行量均在2000亿元以上,发行规模稳中有进,2021年随着绿色发展战略强化,绿色债券有望在“碳中和”的带动下迎来发行高峰。
从发行主体上看,绿色债发行逐渐以实体企业为主,2016-2020年,绿色非金融债规模由25.2%上升至88.4%;从企业性质上看,绿色债发行主体以地方国有企业为主,绿色债与城投债深度融合;从发行地域上看,北京发行绿色债最多,其次为东部六省,整体呈现“东强西弱,南强北弱”局面;从信用上看,绿色债券信用评级较高,以AAA级为主;从资金用途上看,过半资金用于清洁交通、清洁能源领域。
责任编辑:孟俊莲 主编:冉学东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