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海楠:一双残臂奋斗出来的幸福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葛爱峰 通讯员 卜祥 开封报道
张海楠,河南省兰考县三义寨乡三义寨村人,20年前,12岁的他因一次高压电事故致双手残疾,左臂几乎全部被截肢。然而在命运的打击下,他并没有一蹶不振,而是靠着惊人的毅力一步步地完成来人生的逆袭。
新春伊始,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围绕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作出重大部署,这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快补上农村残疾人工作短板、统筹城乡残疾人事业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
在当地政府和残联的帮助下,张海楠依靠一双残臂,不但奋斗出他一家人的幸福,也帮助更多人共同创造出更加美好的新生活。
身残志坚,绘出美好未来
由于家境清寒,又是残疾,张海楠被逼无奈而辍学,当时他自己烦心,父母也忧心,父亲一夜之间白了头发。看到父亲的愁容,张海楠发誓自己不能这么一辈子荒废,一定要坚强起来。
如何学会料理自己的生活,是张海楠首先要解决的难题。凭着自身的倔强他主动开始练习自己独立吃饭,父亲帮他做了一副铁制的叉子,套在他的残臂上。最初,铁制的叉子很快就把张海楠胳膊上的皮肤磨破而出血,每次吃饭犹如受刑一般痛苦,但他缠上一圈软布,继续坚持练,直至那一圈皮肤长出硬茧,他终于可以自己把饭菜送到了嘴里。就是靠着这种不服输的精神,张海楠凭着仅剩的一段右胳膊和一双脚,克服了穿衣、洗脸、刷牙和上厕所等等难题,完全可以独立生活。
张海楠自幼喜欢绘画,上小学时,他的画作常被老师表扬。年少的他虽身体残疾,却更勾起他想学画画的欲望,他看到电视上有与自己一样的残疾朋友用脚写字,他也用脚学画画。学画时,脚趾间红肿、起泡,疼痛难忍,他坚持着。当他终于能用脚趾稳稳地夹住毛笔在纸上如行云流水般画画时,他也发现了以脚执笔的缺陷:因为离得远,眼睛容易近视;因为离得远,绘画时一些细微之处却画得比较粗糙。因此,他果断地放弃足画,重新学习用口画。
用牙齿咬笔,要控制口水顺着笔杆往下流,打湿宣纸;要克服咬久了牙根酸痛的困难,有时画的时间长了,连饭都不愿吃。在学画过程中,父母、家人经常鼓励他、帮助他,表哥帮他介绍了县文化馆的吕家俊老师,吕老师第一次收他这样特殊的学生,热心耐心地帮助他,指导他,并根据他的实际情况,建议他以画梅花为主,兼及其他花鸟。终于,张海楠有了一技之长。
2008年,张海楠从县残联得知,北京我的梦残疾人艺术团在招演员,他毅然决然地踏上去北京的列车。
“我需要一份工作,我需要自食其力,减轻父母的负担!”就这样,张海楠加入了艺术团,成为一名口画演员。精湛的画技,每次登台都能获得观众热烈的掌声,加上俊朗的外表和乐观阳光的性格,他深受团里领导的赏识和同事们的喜爱,很快成为团里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并担任了艺术团艺术总监。
张海楠随艺术团走遍了北京市各个区县,以及全国多个省、市、自治区。演出生涯不仅锤炼了他的画艺,也开阔了他的视野,他利用演出空余时间,细心观察各地人文民俗和风物特产,同时广交朋友,学到了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
2012年,张海楠的朋友创办江西华爱特殊文化艺术团初期,诚邀他加入并担任业务团长。从一个特技演员过渡到演员管理者,张海楠面临着又一道难题,但他没有放弃,他觉得这是提升自己能力的一个好机会,他接受了邀请。
张海楠在日常业务工作中,深知自己代表的不只是自己,而是全团四十多位残障演员的形象,传达的是全团演员的渴望与心声。他秉承勤奋、诚信的原则,即便是周六、周日,他也坚持去拜访客户,寻求理解和支持。
有一次,一位客户赞助了演出,张海楠却只开了发票而忘了留下演出票,演出当天,他整理客户资料时才发现这一疏漏,立即驱车十多公里,赶在客户下班之前,把票送到客户手中。望着没有双手、浑身大汗淋漓的张海楠,客户感动不已。
张海楠说:“其实客户也说了,看不看演出无所谓,主要是支持残疾人艺术,但我们不能这么想,一方面这是诚信问题;另一方面演出才体现我们的价值,我们不是乞讨。”坚强的张海楠逐步成长起来,并与一位下肢残疾人结婚成为夫妻,她的妻子也如张海楠一样坚强,曾在全国残运会上取得了一金一银的好成绩。
带动身边人共同致富
2018年,父母对张海楠说:“你小孩慢慢地长大,需要你的陪伴,尤其是家乡兰考人居环境、创业环境变得更好了,你应该考虑回来干点什么。”多年在外打拼的经历,让张海楠眼界更开阔,对自己也更自信,他认为父母说得对,自己不能一直漂泊,于是辞去艺术团的职务回到兰考。
回家后,张海楠仔细考察了周边业态,联想到自己在海南工作时的见闻,觉得以绿色为主题,用温室大棚的方式引进一些南方水果到家乡种植可以有所作为,国家也鼓励特色农业发展。但自己从来没有做过种植,怎么办呢?
张海楠从零开始,先去广西北海学习芭乐和芒果的种植技术,并引进种苗,回来租赁别人的大棚试种,发现果苗成活率好却不结果,又再去海南三亚学习,终于找到原因:北方土质碱性大,不适应南方水果。
为解决土质问题,张海楠到郑州的农业科研院所学习调节PH值方法。经过不懈努力,终于试种成功,芒果和芭乐都开始结果,口感也是自然成熟的味道,而且北方昼夜温差大,更有利于糖分的积累。此后,张海楠又去山东寿光学习种植四季梨,去郑州学习种植火龙果……
2019年,张海楠拿出自己多年的积蓄与另外两位朋友合作,在家乡流转了土地四十余亩,搭建起四座温室大棚,成立了果乐果园采摘园,目前已种植的品种有火龙果、芒果、四季梨、沃柑、莲雾、西瓜、草莓等。
在新的创业历程中,张海楠始终坚持“勤奋、诚信”原则,不仅自己脱贫,还尽其所能带动身边的人脱贫。在他的两个合伙人中,赵春宏是一位贫困户,家有年迈的父母,自己平素靠打点短工谋生,但赵春宏非常勤奋,干活不畏苦,不惧累,张海楠正是看中他这一点,乐意与其共同创业。此外,果园所聘用的七名工人也都是贫困户。
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在他们的精心管理下,果乐果园采摘园如今已是生机勃勃,百果吐芳、万花争艳,一派丰收在望的气象,他们的大棚也越来越多,规模也越来越大。
新春伊始,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围绕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作出重大部署,这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快补上农村残疾人工作短板、统筹城乡残疾人事业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
张海楠,这位32岁的残疾青年,既承受过命运的打击,又体味过努力拼搏的快乐;既在人生的风浪中摸爬滚打,又一步步凭着毅力完成了人生的逆袭。
坚强与努力,勤奋与诚信,张海楠这位残疾人依靠一双残臂,奋斗出他一家人的幸福,也帮助更多人共同创造出更加美好的新生活。
责任编辑:徐芸茜 主编:公培佳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